马渭源教授的17卷本《大明风云》就要出版了,这是继他2014年推出10卷本《大明帝国》后的又一大系列专著。数日前,他来我家,邀我写个序,我欣然答应了。因为他与日本关西学院校长、国际明史专家阪仓笃秀教授是老一辈著名明史专家黄云眉先生的第二代传人,这是2011年年底海内外眉师儿孙们云集一堂,经过反复研究、讨论,最后作出的慎重决定。作为眉师的第一代传人,我感到责无旁贷要做好这样的事情。
马教授在2012年就应邀去美国做讲座,北美三大华文报刊《世界日报》《星岛日报》和《侨报》对此都曾做了专门的报道,其中《世界日报》称誉马渭源教授为著名的明史专家;稍后中国大陆媒体称他为“第一位走上美国讲坛的明史专家”。
另据海外媒体所载,马渭源教授的《大明帝国》系列专著得到了美国匹兹堡大学名誉教授、海外著名国学大家许倬云先生的赞许与推介,并为哈佛大学、哥伦比亚大学、普林斯顿大学、斯坦福大学等世界一流的高等学府和美国国会图书馆、澳大利亚国家图书馆等西方诸国国家图书馆所收藏,真乃可喜可贺!
最近中央级大报《光明日报》刊载文章说:“世界上SCI检索影响力较大的2 000 种期刊中,中国期刊只有5种;排在本学科前3位的世界顶级期刊中,没有一本中国期刊。”与此相类或者说更不尽如人意的是,中国虽是当今世界上头号出版大国,但中国出版的各类专著为西方国家收藏的却不到20%,社科类不到10%,历史类更是凤毛麟角。而马教授的著作能被这么多的西方著名高等学府所珍藏,并得到了大家许倬云先生的肯定与称许,实属不易!
其实这些年在国内马渭源教授早已是南京电视台、南京广电、江苏教育电视台、安徽电视台、中央电视台和福建网站等公共媒体上家喻户晓的历史文化讲座主讲人和电视节目的常任嘉宾,而他的著作则更是深受广大读者的喜爱。据说有一次在上海展览馆举办他的签名售书活动,原定活动时间为半小时,结果因为读者太多了,主办方不得不延长了一个小时,但还是未能满足广大读者的需求。而最近又传来好消息,国内外知名的网络运营商如亚马逊、中国移动、苏宁易购等都与马教授签订了电子书出版合同,广大读者尤其年轻的读者只要按按手机上的键钮就能轻松阅读他的电子版著作了。
马教授之所以能取得如此的成就和拥有这样的影响力,在我看来,最为根本的原因就在于他扎扎实实地深入研究,以渊博的知识来解释历史,并用通俗流畅的语言表述出来,但绝不戏说,由浅入深,做到既通俗易懂又让人回味无穷,这是十分难能可贵的啊!
就以本次出版的《大明风云》系列之①~⑤为例,该5卷本主要是讲述大明洪武朝的历史。有关洪武帝朱元璋的传记目前为止,有好几个版本,最早的可能要数吴晗先生的《由僧钵到皇权》,那是民国三十三年十月由在创出版社出版,当年我在书店里买到了就读。五六十年代吴晗先生对原书进行反复修改后出版了《朱元璋传》(三联书店版)。据说当时有好多政治人物都读过,但它毕竟是那个时代的产物,里边有不少阶级斗争的内容和特定意识形态的标签,今天年轻人读来可能有种隔世的感觉。后来陈梧桐教授和吕景林教授也分别写了有关朱元璋的传纪,如今书店里可能还能买到。
马渭源教授在2007年时就撰写了《奇特的开国皇帝朱元璋》上、下册,尽管该书在2008年1月出版后很受读者喜爱,发行量急剧攀升,且远销海内外,但马教授对自己的著作却很不满意,多次在我面前说,那是电视节目的讲稿,时间太仓促,很不成熟,遗憾多多。为此,这些年他不断地收集和整理史料,打算重写。2014年1月他的最新力作《大明帝国》系列之《洪武帝卷》终于问世,比原书整整多出了一倍,多达100多万字。不过随后他又感到意犹未尽,特别是洪武时期的许多事情都未能说个淋漓尽致,为此,在已经修订过的《大明帝国》系列之《洪武帝卷》基础上,他再作努力,分册详尽阐述,这就是现在人们见到的《大明风云》系列之①~⑤《乱世枭雄》《大明一统》《明基奠立》《洪武“运动”》《治隆唐宋》。
本书为《大明风云》系列之②《大明一统》,主要叙述朱元璋在攻灭东吴张士诚政权后定鼎南京、开创大明以及“驱逐胡虏、恢复中华”再造大一统帝国的艰苦历程。
全书分为两大章,上章阐述了朱元璋开国南京的历史过程与明都南京布局规制及大明帝国定都南京的历史意义和深远影响。在此特别要指出的是,马教授花了大量的笔墨,对以往论者少有涉足的明初“三都”规划与相关建设问题进行了详尽的考察,尤其是面对断垣残壁和芳草萋萋的明故宫,他从《明太祖实录》和《南京都察院志》等明代官书与文人笔记入手,结合地面与地下考古资料,不仅为人们重塑了一代帝都的英姿雄貌,而且还深度解密了明故宫的文化密码,这是十分难能可贵的,也是明清史研究领域前所未有的。
本章另一个值得称道的是,马教授对于朱元璋以南扫北、以火克水、以明克元的思想文化内涵和大明初立时的边疆客观形势予以充分考量,肯定了洪武定都南京的历史之举,应该说这是有着相当充实的说史论理依据的。
有关大明到底是定都南方还是定都北方好呢?历史上有着一定的讨论。明末大思想家黄宗羲曾一针见血地指出定都北京之弊:“有明都燕不过二百年,而英宗狩于土木,武宗困于阳和,景泰初京城受困,嘉靖二十八年受围,四十三年边人阑入,崇祯间京城岁岁戒严,上下精神敝于寇至,日以失天下为事……江南之民命竭于输,太府之金钱靡于河道,皆都燕之为害也。”(黄宗羲:《明夷待访录·建都》)
黄宗羲说的都是事实,可惜的是这位大思想家之后却再无人进行翔实的研究与阐述,即使有论者在讲述明朝开国史时不得不提到这个问题,但也往往肯定定都北京而否定南京,且罗列出一大堆定都南京的不是。那么实际情况真是这样吗?恐怕问题没那么简单。
有幸的是,马渭源教授专辟一节予以详尽的探讨。在进行一一深度考察和指出定都南京之弊后,他又十分辩证地肯定了它的可取之处,并阐发了大明帝国定都南京的重大意义:①第一次将大一统帝国的都城建在了南京,开创了大一统帝国南北中心的多重选择的新局面,也为世界大国政治、经济、文化多重中心创立了历史先例。②建都南京,大一统帝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三重中心合一,顺应自然地奠定了中国传统社会后期发展的基本格局,解决了南粮北运带来的许多劳民苦众的社会大问题,同时也开启了中国历史上“南北之争”的先河。③奠定了南京600年历史发展的基本格局,确立了南京在大一统帝国中的经济和文化中心与重心地位,提升了南京在大一统帝国中的地位甚至国际名望。④基本确立了南京南北混合的地域文化风格。
如此广角视野下的探讨与论述在以往明史研究中还从来没有过。据我所知早在七八年前马教授就对大明帝国定都问题进行了开拓性的专门研究。可能也是从那时开始,他不断地受邀江苏省委宣传部“江苏人文讲坛”、南京市委宣传部“市民学堂”、南京电视台、江苏教育电视台、安徽电视台、福建网站等机构与单位,主讲“大明王朝在南京”“大明风云人物”等系列历史讲座。他的讲座论文《大明帝国与古都南京》曾被江苏省委机关报《新华日报》和南京市委机关报《南京日报》等权威报刊全文刊载,如今在网上还广为人们所引用。据说这些年,北京、四川、陕西、湖北、河北、山东、广东等省市还将马教授的史论当做高考历史素材题。原本一笔带过的明史研究“荒地”经由他的研究与深度拓荒如今已变成了妇孺皆知的“熟地”,由此可见其影响是何等之广泛!
本书下章“驱逐胡虏恢复中华”,主要是讲朱元璋君臣进行的统一运动,即南征与北伐等“多管齐下”。而北伐后明朝有着相当长的一段时间与北方元军进行的斗智斗勇到底算什么?也称北伐?似乎历史上还没有这么个说法,还有双方交锋了多少次?结果如何?过去人们往往泛泛而谈,谁也没有说清楚。马教授从《明太祖实录》《皇明诏令》等明代文献资料入手,深度考察了洪武年间大明与北元之间的历次战争,发现当年有过一个比较固定的说法,叫“清沙漠”。其首次出现在洪武四年朱元璋诏令里头:“朕起农业……重荷上天眷佑,平群雄,一天下,东际辽海,南定诸番,西控戎夷,北清沙漠”,以后经常使用“永清沙漠”、“肃清沙漠”、“扫清沙漠”等。因此说,使用“清沙漠”一词最能概括当时的那段历史,还原于历史本来面目。随后马教授又将他对这一段历史的研究做了提炼,制成《明初洪武年间大明帝国10次清沙漠情况简表》,让人一目了然,有利于了解明初朱元璋确立重点打击“北虏”之国策的正确性和大一统帝国再造的艰巨性,弄清了明太祖与明成祖在北疆问题策略上的优劣——用他的话来说,就是小朱皇帝比起老子来要差多了,绝非如《明太宗实录》等当年官史所吹嘘的那般。这样一来,将一部真实的明朝开国统一史展示在广大读者面前。
本章另一大突破就是高度颂扬洪武年间的统一运动,将朱元璋领导汉民族为主体的推翻异族统治与“恢复中华”正统有机地融在一起,视为洪武朝立纲陈纪等建国纲领内涵的重中之重,这无疑是将明史研究深化了。昔日论及明初开国、北伐与推翻元朝统治往往泛泛而谈,或用红巾军为主干的农民阶级起义推翻以元顺帝为首的元朝地主阶级的黑暗统治来说事,不是给人隔世的感觉,就是让人难以领悟到当年朱元璋提出“驱逐胡虏,恢复中华,立纲陈纪,救济斯民”的北伐与建国纲领的真正含义,更无法理解500年后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派提出“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的革命纲领为什么与朱元璋政治主张有着诸多契合之妙了。
马渭源教授在书中首先指出:朱元璋的那16字北伐与建国纲领充满了以汉民族为主体的“中华民族”的自信。随即他强调:这里的“中华民族”之所以要加引号,那是指的历史概念,不应该与现代意义上的“大中华”概念完全画上等号。“古代的‘中华’概念可能更多指的是以汉民族为主体的传统文明,‘中华’后面当时可能没有直接加上‘民族’两字——那是近代的概念,但并不等于说当时就没有‘中华民族’的文化认同感。而作为民族之林中的老大哥汉民族由于自身文明的先进性而拥有一定的自傲感也没什么过错,更何况在汉民族建立的历代帝国政权中少有或几乎没有过分的民族压迫和民族残暴统治,倒是文明相对落后的少数民族一旦占据了统治地位就会不遗余力地推行愚昧又落后的民族压迫政策,元朝是如此,后来的清朝也是如此。”接着他就解释了朱元璋16字纲领的涵义。
第一层涵义即前面四字“驱逐胡虏”,就是要推翻以蒙古人为主体的元朝统治。说到这里,我们社会中一直有着动机不良的“老左分子”,他们动不动就上纲上线。其实“胡虏”这个称呼首先是个历史概念,既然现在说历史,为什么就不能说历史概念呢?再说作为民族的加害者当年的蒙古统治者和后来的满族统治者,曾疯狂地屠杀我们汉族同胞,如“扬州十日”“嘉定三屠”,甚至摧毁我们汉民族传统与自尊,如蒙古人霸占江南姑娘的初夜权、满族人实施“留发不留头”和“留头不留发”……如此暴行好像都被当今某些人给忽略不计了,反而在媒体上还大谈异族入侵和民族屠杀是如何的“历史进步”,怎么啦?某些人得了“猥亵症”抑或失忆症?再来看600多年前的蒙古人是如何地肆意凌辱汉民族的,进而激发和唤醒了当时最为低等的“南人”和“汉人”的民族斗志与民族自信。随后马教授列举了元朝人犯下的令人发指的罪行:西僧嗣古妙高等人“尽发宋(帝)诸陵之在绍兴者及大臣冢墓,凡一百一所,窃其宝玉无算”,且将宋朝皇帝头颅割下来当做饮器(一说被当做溺器)。而后他指出:在传统社会里,汉族皇帝就是汉族人的“大父亲”“老祖宗”,连他们死后都不得安宁,还要受到如等奇耻大辱,这样的汉民族情感伤痛恐怕是难以用言语来表达的。所以说朱元璋提出“驱逐胡虏,恢复中华”这样的口号,至少说在以汉民族为主体的受压迫民族当中具有极大的战斗号召力,或者说引发巨大的共鸣,也为汉民族找回了民族的自尊心与自信心。从这样的角度来看,朱元璋无疑是汉民族的民族英雄。马教授说得合情合理,令人拍案称绝。
第二层涵义为“恢复中华”。这里不仅仅包括了要恢复汉民族统治,重建传统帝国王朝,还隐含着要恢复元朝以前的中华传统文明,洗涤元蒙“胡俗陋习”,“参酌唐宋之制而定之”。唐、宋是中华古典文明发展史上的经典时代,尤其使得古代中国成为世界公认的四大文明古国的几项十分显著的“文明标杆”——“四大发明”最终都是在唐、宋时代完成的,而随后的蒙元时代绝对称不上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有着多大的积极贡献,恰恰相反,它的“横加插入”倒是使得传统文明遭受了突然打断,甚至是对传统社会价值体系的严重摧毁:废长立幼,以臣弑君,以弟酖兄,弟收兄妻,子烝父妾……父子、君臣、夫妇、长幼之伦,渎乱之至!因此说朱元璋的“恢复中华”绝对称得上是历史的进步,我们绝不能低估。
第三层涵义为恢复以汉民族为主体的大一统帝国统治秩序,实行帝国境内各民族基本平等。朱元璋明确宣布,对于少数民族“有能知礼义愿为臣民者,与中夏之人抚养无异”,这就是告诉人们:我朱元璋建立的大明帝国绝不会像元朝人那样搞什么民族压迫和民族歧视,而是实行民族平等政策!要知道在遭受异族入侵、饱受异族歧视与压迫长达百年的情势下,提出这样的民族平等口号与施政精神,需要何等之勇气和度量!
第四层涵义为“立纲陈纪,救济斯民”。这主要表明朱元璋在即将开创的大明帝国中要以中华传统为模板,建章立制,将蒙元“冠履倒置”予以重新摆正,恢复我们中华传统的典章礼仪与法律制度以及社会秩序,将处于水深火热中的元帝国子民给解救出来,即“拯生民于涂炭,复汉官之威仪”。以这样的口号来吸引和激发深受元朝黑暗统治之苦的广大人民的斗志和信心,由此说来,这8个字也是与当时的北伐直接相关联的。至此,我们可以进一步地肯定,朱元璋当年发布的这个“北伐宣言”是很了不得的新帝国施政大纲。
通过以上论述,马教授抓住了历史时势的本质,运用与解读了当时人们所用的术语,客观地还原了当年真实的历史境遇,说事透彻,鞭辟入里,有理有节,读来令人振聋发聩。这样的深度探索是至今为止明史研究中所从未有过的!
总之,全书精彩迭现,观点新异可靠,读之既如品尝陈年美酒,又似沐浴和煦春风。作为年过八旬的垂垂老者,我倍感欣慰,“黄学”后继有人啊!也愿马教授不断努力,推出更多的新作!
权作为序。
南京大学中国思想家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教授
2014年11月12日
§§第一章 建都南京开创大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