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5岁那年投奔郭子兴起义军起,朱元璋真可谓时来运转,兴旺发达。有人说朱元璋是个天才、圣人,又有人说朱元璋这个“穷二代”因为娶了个“官二代”,挣得了一个平台,由此隐龙开始腾飞,到28岁那年时,已当上了起义军的副统帅。来到应天南京后,他又东抢南夺,让曾经挫败元朝百万大军的一方豪杰张士诚吓得都不敢出来。那么究竟是什么使得朱元璋从一个贫困潦倒的穷和尚迅速成为一位叱咤风云的一代枭雄?
至正十二年(1352)闰三月初一日,穿了一身破烂袈裟的朱元璋来到了濠州城门口,正准备入城去投奔郭子兴,不料被人拦住了。城门口卫兵盘问着:“干什么?”朱元璋说:“投军的!”卫兵说:“投军?和尚也来投军,莫非是元朝人的奸细吧?”朱元璋一下子就火了:“和尚怎么不能投军?和尚怎么就成了元朝人的奸细?”说着说着,双方扭打了起来。卫兵人多,一伙儿把朱元璋给绑了,其中有个卫兵反应快,跑到元帅郭子兴那儿去报告了。
走投无路才当兵,结果捞了个“准官二代”,南略定远挖得第一桶金郭子兴,祖上是山东曹州人,父亲郭公是个走街串巷的算命先生。民间有句对算命人的经济评价话,叫做“穷算命的”。因此说郭家至少在郭子兴的父亲郭公尚未成家时还是贫寒的。但郭子兴父亲算命的“命中率”很高,从山东一路算命算到了安徽定远,“言祸福辄中”,“神算”之名远播。当时定远有个富豪,家里什么都不缺,美中不足就是家中千金小姐缺少一双明亮的眼睛,俗称就叫“瞎子”。因为是瞎子,这姑娘一直嫁不出去。穷算命的郭子兴父亲可不在乎她瞎不瞎,打算要将她娶回家。这下可把瞎女的父母给乐坏了,赶紧备了份厚实的嫁妆,将女儿嫁了过去。由此,老郭家长脸了,郭公迅速进入了当地的富人圈。再说那瞎女也真争气,自嫁到郭家后整个肚子都没空过,一口气生了三个儿子。
郭子兴在家里排行老二,刚出生时,算命父亲为他算了一卦,卦中说郭子兴命里大吉大利。由于家里有的是钱财,郭子兴个性又侠义,好交朋友,所以老郭家常年是宾客盈门。元末天下大乱,郭子兴率先加入了白莲教,散尽家中资财,杀牛宰羊,举办酒宴,更广泛地结交当时天下英雄壮士。元顺帝至正十二年(1352)春(实际为农历三月,有书上说二月),他召集了当地青年数千人,带领他们攻打濠州城,并迅速地取得了胜利。
占领濠州城后,形势十分严峻,郭子兴要做的事情太多了。元军虽被打退,但他们还在濠州城周围随时准备着反扑。与郭子兴一起组织领导起义的其他4个农民头领却乐此不疲地闹起了内讧。为此,郭子兴很为恼心,正考虑着如何渡过眼前的这个难关。忽然有人来报:“抓到了一个和尚间谍,怎么处置?”郭子兴一听好不生奇:“什么?和尚间谍?”底下报告的人回答说:“是的,一身和尚打扮,我们问他来干什么,他说是来投军当兵的。元帅,你说都什么时候了,元军将我们里三层外三层地围着,人们逃命都来不及,天底下怎么有这样傻子来投军?我们怀疑他是元军的间谍,且这人长得怪怪的,我们还从未见过那么奇异长相的人……”郭子兴听手下的人越说越感到好奇了,最终发话:“将他带来让我看看。”于是前来投军的朱元璋第一次见到了郭子兴。
〇“穷二代”走投无路去当兵,捡了个便宜“官二代”,挣得了一平台
郭子兴一看见朱元璋,就被他奇特的长相所惊呆了:天底下竟有长得这样奇特的人?《明史》描述说:“子兴奇太祖状貌。”随即郭子兴问道:“你是干什么的?叫什么名字?”朱元璋一一作答。其实,郭子兴感兴趣的不是来者姓名,什么狗啊,猫啊,爱怎么叫就怎么叫,说它没劲,而是他那张有着奇特长相的脸。问着说着,郭大王走了过来,为朱元璋解掉了身上被捆绑的绳子,并开始与他详细交谈。要说饿不死的叫花子别的不能说过头话,但察言观色的水平肯定是专业八级以上,普通四、六级在那个严重灾荒、到处都是兵荒马乱的年代早就给饿死了。再说他要是生活在现代社会,那就很有可能轻轻松松地拿到国家汉语语言资格等级考试最优等第的证书,否则的话就不会在与郭子兴一见面没说上几句话,原本还被当做元军奸细的他,一转眼的工夫就被收为郭大王的帐下亲兵——警卫话兵,不久以后又被提升为警卫兵小头头九夫长,跟随郭大王打了几次胜仗,直把郭大王给乐得嘴像敲开的木鱼似的。
自此以后,郭子兴经常在“小三”小张夫人面前夸赞朱元璋。而小张夫人也挺喜欢这个老在跟前走动且嘴上像涂了蜜似的小伙子,曾当面指着朱元璋,惊叹道:“此异人也。”——这是个非常之人啊!郭家夫妇愈发喜欢朱元璋,两人一核计,决定将待字闺中的义女马氏许配给他;考虑到对方穷得一无所有,索性就来个招婿上门,并迅速地为小两口办好了婚事。
朱元璋可能做梦也没想到的是,因自己书信之“祸”而得来了两个福:第一个福是“艳福”。没多长时间前还是一个处处遭白眼、吃了上顿不知何时才能吃上下顿的叫花子和尚,如今不仅衣食无忧,竟然还有这样的好事,有人送给我一个女人,且她还是大王的义女,人称“马小姐”。当然过去的小姐可是有地位有身份有素质的大家闺秀,绝不是现在出了几百元就可睡一次的女“性工作者”。朱元璋交上这样的“桃花运”当然心里美啊,乐啊!第二个福是“官”福。不久以前几乎成了地狱门前的饿死鬼,可一刹那间已是郭大王警卫兵里的小头头,郭大王大小事情都来找他商量。由此,朱元璋的个人命运发生了重大的转折,女婿加亲兵头头,运气如日中天。
〇贫民皇帝的一世情。朱元璋吃过“软饭”?
自娶了“官二代”马小姐后,“穷二代”朱元璋无形之中在军队里的地位提高了许多。郭子兴开始时很器重这个女婿,将他留在了自己的身边。但俗话说得好:“伴君如伴虎。”山大王出身的郭子兴脾气暴躁,常常会说发火就发火,全然没有温文尔雅的读书人那样讲修养、爱面子。朱元璋点子多,从小就是机灵鬼,时不时地向郭子兴进献良策,跟他商讨大局。为了讨好这个老岳父,朱元璋可谓是下了不少苦功夫啊。
遇到郭子兴心情好的时候一切都还好说,他会和颜悦色地听听女婿谋划的良策,可是这个倔强的山大王一旦被点燃了他那火山一样的臭脾气可就顾不上那么多了,朱元璋假若触上了霉头,可就惨了。因为是山大王出身,在规矩上可没那么多讲究,又加上朱元璋做小辈的,一旦翁婿之间发生了冲撞,郭子兴就会下令将义女婿关禁闭。这禁闭一关可就是接连几天不给吃不给喝的,不得半点含糊。
这下可急坏了马小姐。马小姐是郭子兴的铁哥儿们马三的女儿,马三本是安徽宿州的一个普通老百姓,个性质实淳朴,沉默寡言,不苟言笑,讲信义,重交情,疾恶如仇,路见不平,拔刀相助,与梁山好汉很相似。但他自身有两个致命的缺点:第一,容不得别人与他意见相左,否则他会愤然出拳打人;第二,脾气火爆,一言不合就要干上。这些个性集于他一人,就叫人爱他不容易,恨他也不容易,为此他付出了代价。正因为马三有如此的个性,在老家宿州时他与人相争,失手杀了人,只好离开家乡,带着妻儿远走定远,由此认识了郭子兴。元末到处都在闹红巾军,郭子兴正准备在濠州起事,热心的马三打算回家乡宿州,做些准备来响应起义,临走前就将女儿马氏托付给了郭子兴。郭子兴十分喜欢马三女儿马氏,将她收为义女,故而人们尊称其为马小姐。
马小姐可能遗传了她父亲质实淳朴的基因,为人本分、厚道,又通事理,对义父母很孝顺。所以当义父母为她定了这门亲后,她就精心地尽到自己的本分。过去男女结合通常都是由父母做主定亲或指腹为婚,且一旦结成了夫妻就得终身相守,不可能像现代人这样说离婚就离婚的。所以通常夫妻二人都要齐心协力,方能过上好日子。马小姐实在是个聪明人,虽然在丈夫被养父关禁闭这件事情上她的处境的确很尴尬,一边是自己要一生要陪伴的丈夫在被惩罚受苦,另一边是养育自己的、对自己有着大恩大德的养父在大发雷霆。这可怎么办?马小姐想了个法子,从厨房给丈夫带了些炊饼送到禁闭室去。可即便炊饼这种方便易拿的干粮,也不能光明正大地拿在手上给朱元璋送去啊,万一被气头上的养父郭子兴看到可就不好办了,她可太了解养父的脾气了。那又是如何带过去的呢?马小姐拿了刚出炉的炊饼放在自己的胸口掩藏好,一路悄悄地给丈夫送去。就是这些炊饼给饥肠辘辘的朱元璋带来了禁闭室里的一丝丝的光明,而马小姐自己的胸口却因此被烫坏了,传说被烫成了一个月牙状的疤。
◎让人不寒而栗的夫妻之爱——“眼泪到了七家湾”
如此几次救了朱元璋,事情虽小,但足以见得马小姐对朱元璋的一片真心。由此,朱元璋也一生感激她。
开创大明帝国定都南京以后,朱元璋虽然贵为天子,“溥天之下,莫非王有”,但他在这方面却表现出帝王少有的“感情专一”,似乎只爱马皇后一人,甚至还用极端的方法来表达出他的这种“爱”。
据说,有一日马皇后在明故宫梳妆台前梳头,一个和尚路过她的窗台外,不明就里地大抵是对马皇后说了几句猥亵的话。朱元璋知道以后异常恼火,并且也因为这个和尚对他深爱的妻子猥亵几句而略带几分醋意,竟然怒不可遏,下令将当时南京皇城里所有的和尚都杀了。这还不算了结,随即要求把皇城里的寺庙全部迁移到皇城外,迁得越远越好,这就造成了如等格局:当时南京皇城方圆几十里都见不到和尚与寺庙了。
如果说上述在南京城里流传了几百年的有关朱元璋对马皇后的“爱”之极端表达还事出有因的话,那么下面的这段有案可稽的史实却使人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了,甚至会流干眼泪。
传说貌不惊人的马氏虽然贤惠过人,但却有一个不为当时世俗所认可的缺陷,那就是她的脚特别大,民间俗称其为“马大脚”。虽然我们都知道中国古代的小姐们都时兴小脚,大家闺秀小小年纪就开始裹脚,以至于出阁的时候三寸金莲很受看。然而马三作为底层人,哪有闲工夫去给女儿缠足啊,只要孩子能好好地养活就谢天谢地了。于是马三从马小姐小时起便任其成长,不曾让她受到裹足之痛。然而此痛虽无,但女孩长大后却有了另一痛。痛在哪里?心头上。您想啊,古时候女孩的脚都小,人们从世俗的审美标准上都习惯于小姐、太太的三寸金莲,一旦看到马小姐的那双大脚肯定认为其不美。朱元璋自己一个潦倒的穷和尚出身,最初开始时自然不会、也没本钱去嫌弃马小姐的这个“缺陷”。后来他当了皇帝,夫妻二人在南京明皇宫里曾开过玩笑。有一日朱皇帝握着马皇后的脚,说:“天底下哪有妇女的脚如此之大而贵为皇后的?”此话一语双关。而马皇后绝对聪明,马上应答道:“正因为我有这双大脚才帮助你镇住了天下啊!”听到这话,朱元璋的心里像是吃了蜜似的,别提有多甜!
因为马皇后善解人意,一双大脚的“缺陷”却被说得让朱元璋感觉像吃了蜜似的,但他内心深处还是不愿别人说到马皇后大脚这个“缺陷”的,哪怕不是明指就是暗指或影射都不行。谁要碰了朱元璋夫妇的这个痛处,不管你是有意还是无意,那可要倒大霉了。
有一年元宵节夜里,朱元璋“微服私访”,一路游逛到秦淮河一带,看见老百姓都在欢度佳节,有的买卖,有的耍猴,有的在猜谜……朱元璋一看到猜谜就来劲。据说他很喜欢猜谜。而当时南京城里流行的是用一种隐语制成灯谜,作游戏。朱元璋夫妇走着走着,走到了城南王府大街附近的七家湾,远远望见有家门口挂着一盏特别大的灯笼,灯笼上好像还有幅画,好多人都围在了那里,指指戳戳,嘀咕着什么。朱元璋凑了过去,想看看灯笼上到底有什么好看的。这一看,差一点让他晕过去,只见灯笼上画着一个女人抱着一个大西瓜。谜底不费神,就是“淮西妇女好大脚”。“好啊,你们在羞辱我的老婆!”恼羞成怒的朱元璋当即下令,将挂灯笼的人家九族三百多口全部斩除。即便这样,他那心中怒火还未完全平息,紧接着又下令,将周围的剩下的人家(除了七家未挂灯笼的)全部充军。经过此番杀戮,这一带地区的人家只剩下了七家,故后来该地地名为“七家湾”。》;“明”徐祯卿:《翦胜野闻》;“明”吕毖《明朝小史·洪武纪》卷1)
自此以后,南京流传着这样一句俗谚“眼泪到了七家湾”。这是有关南京地名“七家湾”来历的第一种版本,以后我们还要谈“七家湾”地名来历的第二个版本。
〇第一次营救“老领导”:勇往直前又巧于心计
尽管有关朱元璋与马皇后的故事流传至今有着很多的版本,但有一点不容忽视,那就是发迹后的朱元璋什么人都可能忘记,但就是没忘患难之妻马氏,因为自己的成功在很大程度上要归结于妻子马氏及其马氏的“那个家族”。换句话来说,当初的朱元璋借助了世俗引以为羞的“倒插门”的方式,取得了“准官二代”的身份,在丈人郭子兴起义军中先占得了一个平台,并以此作为发展的原点。不过明朝国史却对此讳如莫深,相反十分注意凸显郭大王家那位上门女婿的杰出才能与超人意识。
朱元璋投奔起义军时,郭子兴一行人的起义已获成功,就好比现在有些年轻的小伙子做个“倒插门”的“富二代”,老丈人的公司企业已初具规模,但没到做大做强的那一步,正需要调整与图谋发展,当初朱元璋被招为上门女婿差不多就处于这么一个档口。从郭子兴角度来讲,尽管事业有了起步,但前景还并不乐观,濠州城外元军随时都有可能前来剿灭,濠州城内形势也十分微妙,虽说自己与一起起义的孙德崖等4人都当上了元帅(元朝时时髦的称呼,如同今日满大街的老总),但那4人原本就是农民,生性愚钝,言行粗鲁、眼光狭窄,这在广结善缘呼朋唤友的郭子兴看来简直是无法容忍的,因而也就从心底里瞧不起他们。每当议事时,凡是郭子兴提出什么主张,孙德崖等4人抱团一致反对,遂废议事,更为恶劣的是,这4人还在盘算着如何将郭子兴挤出起义军的领导层。
面对这样微妙的情势,见多识广的郭子兴看在眼里,急在心里,很多时候他就干脆在家里,不去与那4人照面,免得发生冲突。原本每日一议事的,后来逐渐减少了,碰上万不得已要碰一下头的,往往是那4人早早就到了,等郭子兴来到公堂时,他们齐刷刷地看着他,让人感觉浑身鸡皮疙瘩都起来;要是真讨论起什么事情来,一旦言语不和,4人便会拂袖而去。这样的事情发生多了,郭子兴也就心灰意冷。有一次,他不无焦虑地跟朱元璋说:“孙德崖等4人这副德性,不知道该怎么办?”朱元璋应答道:“岳丈大人,以小婿之见,你就别管那么多,一旦有事要碰头,您就照常去,要不然,您就被他们封死了。”听了女婿的提醒,郭子兴觉得很有道理,第二天就赶到议事堂去,没想到还没说上几句话,又与那4人弄得不欢而散。自此以后,郭子兴干脆待在家里,双方的关系也就越来越僵。
就在这火药味十足时,从徐州来了一大帮子人马,顿时将濠州城内紧张气氛推向了顶点。
前面我们讲过至正十一年(1351)八月芝麻李、赵均用和彭大等人领导的徐州起义,由于元廷调集、组织了10万(有说百万)优势兵力围攻徐州,前线总指挥、元廷右丞相脱脱又采纳了宣政院参议也速之计,用巨石炮昼夜猛轰徐州城。到至正十二年九月,徐州城失守,芝麻李拼死突围,辗转湖北境内,投奔了徐寿辉,后又跟随徐寿辉的部将明玉珍进兵四川,最终出家当了和尚。另外两个起义军首领赵均用和彭大则率领残部南下,投奔同属北方红巾军系统的濠州起义军。这么一来,濠州城里的红巾军头领由原来的5个,一下子增长到了7个。俗话说:“一山容不得二虎。”原本领导层之间关系已经够复杂的濠州城这下可就更热闹了。
按理说,彭大、赵均用是战败后来濠州投靠的,少不了要矮人几分。但由于这两个新来的红巾军首领发动起义早,在军队中名望要比郭子兴等人高,加上彭大的儿子彭早住很有智谋,“数临权专决”,所以即使是一起在徐州发动起义的赵均用见了他们也只得唯唯而已。再说濠州城内原先红巾军首领之一的郭子兴,却与彭大等有着更多的认识相同点,且双方走得很近;而与此相对,郭大王却没把赵均用等人放在眼里,这下可惹下了大麻烦了。原本与郭大王有着芥蒂的孙德崖等4个农民军领袖看到这样的形势,顿时就来了灵感,与徐州来的赵均用密谋着,打算从郭子兴入手,来杀杀彭、郭一派的威风。
有一天,郭子兴正在大街上走着,赵均用令人一下子将他给绑了起来。由于自己是外来户,刚到濠州城不久,只有临时的营寨,他干脆就叫人将被绑的郭子兴押到孙德崖家中,打算找时间将他给杀了。顿时,濠州城里窝里斗的态势变得更加复杂,矛盾的规格也升级了,不再像过去那样仅仅是暗斗,如今已经摆到了台面上来,公开化了。
当时,朱元璋正奉郭子兴之命在攻打淮北怀远等地,听到老丈人被绑架的消息后,他日夜星辰往回赶。途中遇到了熟人。熟人劝他:“郭大王已经被赵均用一伙抓了起来,现在他们还要抓你,你千万可不要回去!”朱元璋听后说道:“郭公待我恩重如山,如今他老人家有难,我不去施救,不义啊。这难道也是一个大丈夫所为?”说完,快马加鞭,直奔濠州城。
回到城里时,眼前的境况可比一路上想象得还要复杂:老丈人被抓,小舅子躲得没个踪影,家里一片哭天喊地。朱元璋急着问几个舅子的去向,郭大王的几个夫人吞吞吐吐,就是不愿讲。这下可把朱元璋给急坏了,他没好声好气地直呼:“我是外人吗?你们对我都不信任啊?我今天特地赶回来就是为了营救老岳丈的呀!”事已至此,几位郭夫人这才将郭公子们的躲藏地方给说了出来。朱元璋随即找到了两个小舅子,跟他们说起了这中间的弯弯道道,鉴于目前严峻的局势,跟对方硬拼非但不是个办法,也不一定硬拼得过。朱元璋当即提议:去找彭大!为何呢?一方面彭大跟郭老爷子郭大王关系甚笃,他不可能见死不救;另一方面,彭大跟赵均用是一起从徐州过来的,相互的脾性、底细都清楚,或许他有什么好办法能解决问题呐。几个人讨论到了半夜,直到最后确定好次日行动方案,方才歇下。
第二天一大早,朱元璋领着小张夫人和两个舅子直奔彭大住处。当彭大听明了事情的来龙去脉后,当场就拍案而起:“太不像话了,我在此,居然有人在我的眼皮底下做出这种事情来!”随即叫上随从,带着队伍赶往孙德崖家。
到了孙家大门口,门卫把守着门不让人进,说是他们孙元帅说的:“元帅不在时,闲人不得入内!”彭大听到这话,可了得,说时迟那时快,他带了手下几员精兵干将直冲里头,可翻遍了院子也没找到郭子兴的人影。彭大再到门口,与守卫理论,这下可急坏了朱元璋和两位郭公子,他们认定这个理——不信找不着,就是把孙家的屋瓦都给卸了、掀了,也要将郭大王给找出来。只见得朱元璋纵身一跃,跳上屋顶,真的掀了孙家的屋瓦。这一掀不要紧,只见往日叱咤风云的郭大王被绑得严严实实地关在了孙家地窖里,浑身上下被打得皮开肉绽,人也奄奄一息。见此,众人七手八脚给他打开枷锁,朱元璋令人迅速将其背回家中。
〇濠州保卫战前后朱元璋躲避是非外出发展,进而当上了起义军中层干部
经历了此番“内斗”后,朱元璋心里已经十分清楚:濠州城尽管不大,可是个热闹非常的是非窝。就说眼前这一帮子大王和元帅,说到底也就是这个档次,不可能有什么大作为,我得离开这里啊!但要走,得有机会,总不能我想走就走。想当年我一个穷和尚,生存都成了问题了,是人家郭大王不嫌弃我,收留了我,还送给我一个女人,再怎么说我得征得郭元帅的同意,走得名正言顺,大家都开开心心。
既然有了离开这个是非之地的念头,朱元璋便开始寻找合适的机会向老丈人提出这个想法。
刚好濠州城这时发生了危机。元右丞相脱脱在剿灭徐州红巾军起义后,派了已经升为中书省左丞的贾鲁和枢密院知事月阔察儿率领数万兵马,一路尾随徐州红巾军残部南下,在至正十二年(1352)的冬天来到了濠州城外,随即便将濠州城给团团围住。而此时已经斗得像乌眼鸡的七个大王、元帅却能很好地识大体,懂大局,团结一致,依靠城高濠深和粮食充足的优势,几次打退了元军的进攻,坚守濠州城长达七八个月。这时,濠州城外的元军统帅贾鲁开始担心了,再拿不下这座城池,势必会影响元军的士气,旷日持久,输的不是敌人,而是自己!于是最终决定:在至正十三年(1353)五月的一天,集中兵力发起总攻,“必以今日巳、午时取城池,然后食”。总攻命令一下达,一时间金鼓齐鸣,杀声震天,只见元军主帅贾鲁率领人马冲在前头,直抵濠州城下。眼看濠州城快要不保了,谁也没想到,主帅贾鲁自己突然从马背上摔了下来,且摔得还不轻,很快就死了。元兵一看主帅死了,还打什么仗,走呗!真是老天帮了农民军,濠州城顿时又转危为安。但是,不曾想到,元军一撤退,彭大与赵均用一行人在一阵狂喜之后,竟然不知天高地厚地称起王来了,彭大自称鲁淮王,赵均用自称永义王,“东道主”郭子兴与孙德崖等人似乎还不够格,只好仍称节制元帅,服从两王的指挥,但他们内心又不服。于是,濠州城里的农民军窝里斗开始愈演愈烈。
内斗归内斗,而有些现实问题还必须得解决。虽说濠州城外的元兵不战自退了,但经过了大半年的保卫战后,濠州城内储存的粮食消耗得差不多了,人马死伤也不少,要是不及时补给的话,一旦元兵再来围城,后果不堪设想。为此,郭子兴等脑子清醒的城中起义军领导意识到了问题的严重性,怎么办?正当大家一筹莫展时,朱元璋主动请缨,出外筹粮。通过过去云游四方要饭时候结交的朋友,他辗转买了些元朝的盐引。那什么叫盐引?从汉武帝起中国历史上好多朝代都对民生至关重要的盐、铁等实行国家垄断专控,元朝就是其中的一个。你要做盐的生意,就必须取得政府的特供票据凭证——盐引。正因为盐引是官府垄断专控的,谁要是弄到了盐引,那就等于弄到钱,类似于上个世纪九十年代以前通用的粮票一般。朱元璋先用盐引去买盐,然后用船只运载到怀远去倒卖,如此一番倒腾,得了很多钱;再用这些倒腾来的银子去购买粮食,运往濠州城去,交给郭子兴,以解燃眉之急。
紧接着,他又向郭子兴提出了外出招兵的计划。作为农民军的首领,谁不想自己的队伍拥有更多的人马,并迅速壮大啊。所以当朱元璋一提出自己的想法,郭子兴当即十分爽快地同意了他的请求。
至正十三年六月,朱元璋回到了故乡及其周围地区,开始招募兵士。这一次招兵招募到了包括明朝最著名的开国将领徐达在内的700人,也从这时起朱元璋独立发展军事力量方面的才能开始凸现出来。在这700人中比较有名的除徐达外,还有周德兴、郭兴、郭英、王志、唐胜宗、吴良、吴祯、费聚、陆仲亨、邵荣、耿君用、耿炳文、何福、李新、谢成、李梦庚、郭景祥、詹永新、唐铎、张龙、张温、张兴、曹震、张翼、丁德兴、顾时、孙兴祖、郁新、胡泉、陈桓、孙恪等,这些人后来几乎都成为了大明开国的元勋。
尽管招兵工作取得了成功,但朱元璋始终保持着清醒的头脑,回到濠州后,将700人交予了老丈人郭子兴。郭子兴立即升他为镇抚,并把700人的指挥权交给了他,从此以后朱元璋就正式成为了一个带兵的小军官。
可回到濠州后的日子并不舒畅,看到红巾军首领你争我斗,朱元璋的心里很不舒服;看到彭大、赵均用两个最高统帅治军无方,手下兵士多专横胡为,朱元璋担心这样的军队迟早要出事的,出于“恐祸及己”的考虑,最终他将700人的指挥权交给了别的将领,自己则带了徐达、周德兴、汤和、花云、华云龙、郑遇春、郭兴、郭英、唐胜宗、吴良、吴祯、费聚、陆仲亨、耿再成、耿炳文、李新、谢成、张龙、胡大海、张赫、张铨、陈德、顾时、陈桓等24人离开濠州,向南往定远方向发展势力。
可这一次外出发展一开始并不顺利,走到半路上朱元璋生起病来了,且病得还不轻。同行的24个人看到领头的病了,算了,折回吧。
〇“挖得第一桶金”——南略定远:智取张家堡驴牌寨和横涧山
再说回到濠州城后的朱元璋依然处于病魔折磨之中,每日寒热相袭,高烧不退,以现代医学观点来看,很可能得了病毒性感冒。大约花了半个月的时间,他才稍稍有些好转,但依然浑身乏力,只好躺着继续养病。有一天,他突然听到门外有竹杖策地而过,并发出阵阵的叹息声,于是便问身边侍候他的人:“刚才好像是郭元帅发出的声音,他为什么长吁短叹?”左右侍候的人告诉说:“朱公子,事情是这样的:定远张家堡有股民间组织的义军,叫什么‘驴牌寨’,大约有3 000人马,孤立无援,且又缺粮,想来投靠我们郭大帅,但又犹豫不决。郭大帅刚好有朋友在那里,这倒是争取驴牌寨的好机会啊,可就是没有合适的人选前去劝降他们,郭大帅正为此事发愁呐!”听到这里,朱元璋急忙扶把着起了床,嘴里不停地说着:“这个机会万万不能失去啊!”边说边踉踉跄跄地走出了养病的屋子,来到了老丈人郭子兴的房间。
当朱元璋说完来意后,原本一脸愁容的郭子兴顿时笑逐颜开地说道:“我说嘛,办这样的事情只有你才行;可你大病一场,才刚刚好了点,这怎么行呀?”朱元璋急忙回答:“在这个节骨眼上岂能高枕养病?如果现在这个机会失掉了,让别人抢了先,恐怕再后悔也来不及了!”郭子兴听到这话,心里乐啊,随即直接点题,问:“你看要带多少人去?”朱元璋说:“做这样的事,人还不能多,人一多,人家就要怀疑我们,我看10个人就足够了。”刚说完,郭子兴大声叫好,当即就让朱元璋挑选人马。朱元璋选了费聚等骑士2人和步兵9人,随后就一同出发,向着定远方向行进。
刚走到定远地界,病弱的朱元璋有些支撑不住了,有人劝他歇歇再走,可他硬撑着继续赶路。大约又走了6天,终于来到了一条叫宝公河的河岸附近,隔岸就是驴牌寨的营地,望见黑压压的营地,几个跟随的步兵开始心里直打寒战,个别的想掉头跑了。朱元璋大声喝住:“他们那么多人,我们只有这几个,你想跑,能跑到哪里去?只要他们发出骑兵来,我们一个都跑不了。大家不要怕,跟我来就行了,但得注意,服从命令,见机行事!”领头这么一吆喝,底下的没一个敢跑了,大家跟着朱元璋继续向前。没走多远,对岸驴牌寨营地中出来了两个将领,举起手高喊着:“前面来者,你们到这里干什么的?”朱元璋回答说:“我们是从濠州城里来的,奉我们郭大帅之命,来与你们主帅议事!”两个将领听到这话,赶紧勒住了马缰绳调头跑了,好像是回去报告了。不一会儿,他们又回到原地,高声喊着:“请来者下马!”听到这样的喊话,朱元璋一行人只好下马,并准备泅水过河。但因大病初愈,又一路劳顿,此时的朱元璋步履维艰。费聚见此十分心疼,上前来扶着他,并劝他留下来,自己代他渡河过去谈事。可朱元璋哪肯,他说:“既然大家都走到这里了,祸福与共,怎么能替代?!”于是众人一起渡河涉水,没过一会儿就到了对岸。这时驴牌寨的寨主也迎了出来,边走边说:“朱公远道而来,想必郭元帅一定有所吩咐吧?”朱元璋回答道:“郭大帅与足下是旧交,听说您这儿军饷短缺,又听说有人想趁火打劫,特派我来相告:要是想一起干大事的,就上我们濠州去;不然的话,也请你们暂时移兵躲一躲,免得受人攻击!”听到这话,驴牌寨寨主当即咧着嘴笑得合不拢了,不过他没忘江湖上的规矩,让朱元璋拿出信物香囊来验证,随即便拿出牛脯等东西来招待来宾。宾主吃着、聊着,一番其乐融融的气象。最后寨主对朱元璋说:“朱公不妨先回,我们寨子里的将士要做些准备,然后就出发,上你们濠州去!”听到这话,朱元璋也不便再说什么,但总感觉这寨主说话好像不太诚实,于是就多了一个心眼,留下费聚几个人在暗中观察,自己则带领其他人大模大样地回濠州城里去了。
3天后,费聚上气不接下气地赶回来报告说:“不好了,驴牌寨寨主正打算往别处去!”朱元璋听完,立即率领300骑兵风驰电掣地赶了过去,远远看见寨主,开口便说:“你受了别人的欺凌,怨仇还没来得及报呐。郭大帅说了,即便你现在跟着我上濠州去,恐怕也难消此恨啊,所以他令我带了300个骑兵来帮助您报仇雪恨!”听到这话,驴牌寨寨主将信将疑,而防备更严了。见到这样的情势,朱元璋感到,已不是言语所能打动得了的,必须采取计谋智取。
随后他派了个有胆识的兵士装作着急的样子,说有十万火急的事情要向寨主禀告。驴牌寨的人也没想得太多,就让他直接跑到寨主那儿了。寨主一听说,手下的人无故杀了朱公手下的两个兄弟,顿时心里就乱了方寸,不知道该怎么处理才好。而这时朱元璋派去的兵士却说:“这也没什么的,我们朱公说了,烦请寨主亲自到现场去一趟,验证一下,然后再双方好好地商量一番,看看到底怎么处理。”寨主被说得哑口无言,身不由己地跟着朱元璋的兵士来到了事先设下埋伏的地方。一见到寨主到达,埋伏在周围的人立即围了上去。这下可好了,堂堂一寨之主顿时成了别人手中的玩偶了,回天无力,只好听命,跟着朱元璋一行人走到了十里开外的地方。这时朱元璋立即开始第二步,命令一个事先被收买的驴牌寨寨主的亲信带了寨主的令牌回到营地去,传达寨主“命令”:“立即移营,到新地方去安营扎寨!”众人听到后,立马忙乱拔营。有人点起了火把,一把火将驴牌寨给烧了个精光,而3 000个兵士也一下子变成了朱元璋的下属。
〇再不投降的话,横涧山人都要被朱元璋整成精神病了
收编了驴牌寨后,朱元璋带了3 000兵马向着豁鼻山方向进发。原本24个人在巧舌如簧又计谋多多的朱元璋运作下,成功地上演了一出“蛇吞大象”;现在拥有了3 000多人的阵势,要想解决800人的豁鼻山,这还不是小菜一碟。当时豁鼻山的头目叫秦把头,见到朱元璋时,先被一通吓唬,后又给一阵诱惑,顿时就没了主意。你拿不定主意,人家荒年要饭都没被饿死的朱元璋本领可高了,一下子又将800“义兵”给收了。接着他带了队伍向东攻打拥有数万“义兵”的横涧山。
横涧山头目叫缪大亨,是定远当地的一个财主,元末天下大乱时,他组织了一些乡民以横涧山为据点,结寨自保。像这样的“义兵”武装在那时多如牛毛,只要有几个人,弄几个破兵器,甚至连兵器也没有,以农具做武器,就能拉出一支“队伍”来,像前面讲的驴牌寨、豁鼻山,等等,都差不多,这些义兵武装基本没什么明确的斗争旗号和斗争目标,多数时候就认这个理:“有奶就是娘。”我们现在讲的横涧山义兵武装就是这样的典型。由于该武装力量发展比较快,引起了元朝官方的重视,随即进行了招降,让头目缪大亨领着队伍,跟随元军,去攻打濠州的红巾军,结果大败。兵败后缪大亨率领20 000多人退屯横涧山。元朝官方封他为义兵元帅,并派了张知院前来监军。
朱元璋一路过来老早就耳闻了这些,不过令他最感兴趣的并不是什么缪大亨的传闻,而是他的20 000多人军事力量,那怎么下手呢?朱元璋一路走,一路分析着、盘算着。既然对方是军事新败,士气肯定好不了,多数人厌战,莫不……眉头一皱,计上心头,朱元璋下令,将新收编来的驴牌寨3 000人作为主力,让猛将花云做先锋,利用夜间骚扰横涧山,弄得他们整夜整夜不得安宁。如此下来,折腾了几天,横涧山人已经疲惫不堪了。就在这时,朱元璋命令,天明发动进攻!一下子攻入横涧山,张知院出逃,缪大亨率领20 000多人投降,朱元璋当即获得了兵民共计70 000多人。
经过如此收编,朱元璋手下的军队发展到了数万人。由于队伍的来源不同,各自有着不同的根系帮派。这样的队伍要集结起来打仗,就如一盘散沙,根本起不了什么作用,因此整顿新收编部队成了当务之急。朱元璋反复地思量着:我必须要想个办法,让这些新加入的兵士们心服口服,然后再整顿军纪。只有这样,方能使整个部队具有战斗力。不久,他找那些新收编的士兵们喝酒。酒过三巡,他开始跟士兵们说了:“你们看,我来的时候寥寥几个人,而你们却是几千几万人。我问个问题,你们想过没有,你们这么多人为什么被我们这么少的人制服了?”这些义军将士听后极为诧异:“是啊,为什么?我们为什么被制服了?”朱元璋说:“你们的根本毛病就在于不动脑筋,没有纪律,队伍像一盘散沙!如果想要使队伍有所作为,务必要将这些毛病给改掉!”随后他便开始对收编部队进行整顿。经过整顿,这支军纪良好的部队成了朱元璋南征北战夺取天下的重要资本。
收编了这么多的“义军”,辩证地说,这既是一件好事,自己有资本了,但也是一件坏事,哪个做主帅或者说一把手的愿意看到自己的部下比自己的队伍还强大,这叫尾大不掉。何去何从?经过一番深思熟虑,朱元璋决定向老丈人郭子兴报个喜,说自己已经收编了几千几万人,随时听候主帅您的调用。眼下这里的形势对自己队伍的发展非常有利,打算就此再拓展拓展。再说郭子兴接到义女婿的报告后,心里乐啊,你说出去就带了那么几个人却搞来了几万人,值!就让他去发展吧!朱元璋在安稳好“上级领导”后,就带了这支队伍,向着下一个目标前进。
再说定远地方上的那些结寨自保的寨主们听说朱元璋一路凯歌,不断发展壮大,不是加紧防卫,就是主动前来“加盟”。有个叫丁德兴的人身材特别高大,长得一副黑脸,人称“黑丁”。他率先带领了一部分义兵出来归降,跟随朱元璋出征洪山寨,“以百骑破贼数千,尽降其众”。
就在丁德兴来降后没多久,妙山山寨头领冯国用、冯国胜兄弟也率众前来投奔朱元璋。
〇第一回 指点迷津——“富二代”冯国用语醒“穷二代”“梦中人”
冯国用、冯国胜家是定远当地很有名望的财主,兄弟俩那时是20岁上下的小青年,用今天时髦话来说,他俩倒是标准的“富二代”,不过冯家的这对“富二代”可比现代的“富二代”强多了。在严格的家庭管教下,兄弟俩养成了良好的习惯,“喜读书,通兵法”,很有远大志向。可是生逢乱世,无疑是虎落平阳,即使有再大的志向还得面对残酷的现实。听到各地兵乱的消息,冯家兄弟带了家人与丁保来到了家乡附近的妙山,结寨自保。与其他寨主不同,冯家兄弟知书明理,天下大乱最终必将会天下大治,而这当中正是自己建功立业的好机遇。那么怎么抓住这样的机遇?他们感到必须得投靠一个明白大是大非的明主,然后共同打天下。正因为有着这样的认识,冯氏兄弟一直在观察各路人马,而最新冒出的朱元璋这匹“黑马”还真让他俩刮目相看,尤其是广为流传的收编驴牌寨、夜袭横涧山等传奇般的故事,一下子让冯氏兄弟佩服得五体投地。当听说朱元璋率领军队即将经过妙山时,他俩就率领手下人前去投奔。这对于朱元璋来说是求之不得的大好事,一来自己的队伍又有了扩展,二来据说冯氏兄弟中尤其是哥哥冯国用还真喝了不少墨水,自己老大粗出身,尽管很有计谋,且干了些事业,可眼下如何发展,心中就一直没谱。所以听到冯国用兄弟来了,朱元璋这心里别提有多高兴。
一番客套后,朱元璋撇开左右,然后开门见山地问道:“冯先生,天下纷纷,何以能平定?”冯国用说:“有德者昌,有势者强,两者缺一不可。当今之势,朱公可否记得金陵建康,龙蟠虎踞,帝王之都,‘先拔之以为根本。然后四出征伐,倡仁义,收人心,勿贪子女玉帛,天下不足定也!’”听到这里,朱元璋顿感醍醐灌顶,自己活得这么大,还从没听人将天下之势说得如此透彻,心中之喜无以言表,当即将冯国用留置幕僚,用作决策参谋。
这时定远昌义乡有个叫毛骐的,听到朱元璋队伍即将来临,他马上跑到当地的县衙去,说服了元朝知县,并扶他一起出降。朱元璋喜出望外,留下毛骐一同吃饭,边吃边聊天下事和眼前的军事。毛骐与冯国用一样都是读过书的人,看问题自然要比朱元璋胜出一筹,于是一顿饭下来,朱、毛就成了无话不说的“好朋友”了。在朱元璋看来,先前的冯国用,现在的毛骐都是难得的人才,必须要留在身边。后来在攻取滁州时,这个毛骐被朱元璋擢升为总管府经历,“典仓廪,兼掌晨昏历,稽将帅之失伍者”;渡江后,又被擢升为江南行省郎中。他与李善长一起为朱元璋掌管文书机密,但在攻占婺州不久就病死了。毛骐的儿子毛骧就是后来洪武时期皇帝钦定的奸贪坏蛋,当然,这是后话了。
随着南略定远掘得的这“第一桶金”越来越满,朱元璋的名声也随之远播,许多没了生机的穷苦人纷纷前来投军,据说当时“不逾月而众集,赤帜蔽野而盈岗”。面对这样的形势,一些一直持有观望态度的人也开始活动活动心眼,甚至有的还主动出山。就在朱元璋带领数万人马浩浩荡荡地向东南方向进发,打算攻取滁州的路上,有个自以为很了不起的“文化人”叫李善长的来到了朱元璋军门前求见。
〇第二回 指点迷津,李善长搬出平民天子偶像
李善长,原名李元之,祖籍安徽歙县。李善长早年就是在歙县灵金山一带生活、读书的,据说那时候他十分刻苦,打算读好书将来报效国家。可当自己逐渐长大时,发现这个国家并不需要他,你爱国,国可不爱你啊!大元帝国政府极端歧视汉人,鄙薄儒士,就连延用数百年的科举取士制度也被蒙古武夫们视为随时可以开关的玩偶。李善长顿悟:读儒学之书无用,不如学些兵书与法术,这样也好懂得权谋之变,再看看能否通过关系,到哪个蒙古王爷或蒙古高官那里谋个差使;现在蒙古人时兴以吏治国,就是说读了很多的书、有高学历的人如果没有什么政治背景的话,就别想当大元公务员和做官,要想做官就得从小秘书、跑腿的吏员或者厨子、轿夫一类做起,运气好的话碰上了一个高官看中,就能大红大紫了。李善长这么思虑着、筹划着自己的美好未来,有时也会搞些传统的术数预测,这可十分重要,能将未来事情看得清清楚楚,使自己立于不败之地。可哪想到,李善长的这些人生规划都一一落空了,元朝政府压根儿就不可能把这样的小蚂蚁、小虫子放在眼里,他们有的是世世代代“红彤彤”的“国家栋梁”!在坐等观察和活动了好多年后,两手空空的李善长终于决定,离开家乡歙县,外出闯荡一番。
◎李善长娶到了王大款家的“富二代”,着实让空壳的李家脱贫致富
李善长外出有个优势,懂得一些术数,能预测事情的未来,这比当年朱元璋外出要饭可要强上几百倍。他来到定远,为人搞些预测,也能教教书,一个人日子过得还不错。不过,随着年龄的增长,体内的荷尔蒙提醒他要找女人啦。经观察,定远当地有个王姓大族家底可不错,通过媒人说合,李善长终于娶到了王大款家的“富二代”,着实让空壳的李家脱贫致富,挤入了当地的中产阶层。不过李善长没忘了发挥自己的特长——预测事情,方圆几十里的人们一旦有事都会让他“测”一下,由此,“策事多中”的李先生也就闻名遐迩了。
人一旦出了名,就会更加自信,李善长就是这么一个极度自信的人。元末天下大乱时,他带了一家老小躲避到东山,静观势变。1351年颍州起义爆发,大舅子王濂心急火燎地赶去参加,李善长认为,枪打出头鸟,这么早就出山不会有什么好结果的;1352年郭子兴等人发动的濠州起义就在边上,李善长也没有心动什么,他自认为火候还没到。现在朱元璋将红巾军起义之火烧到了他所在的定远,且大有呼风唤雨之势,这下李先生终于坐不住了。听说横涧山缪大亨那么大的一支队伍给吞掉了,名门望族冯氏兄弟也出山投靠了,名士毛骐还带了知县出来归降……机不可失,李善长决定,必须马上主动“出击”!
元至正十四年(1354)七月,在打听清楚红巾军行军路线和方向后,身穿儒服的41岁李善长早早就在路上等候着。
当前锋卫兵将李善长求见的消息传递到朱元璋那里,朱元璋立即下令,召见这位不请自来的定远名士。两人一见面,李善长盯着朱元璋光看不说,等了好久,才语出惊人:“现在可好了,天有日,民有主啦!”朱元璋为之一震,但心里像是吃了蜂蜜一般的甜美,也由此你一句我一语地开始了交谈,越谈越投机,越谈话题越多,从定远形势谈到濠州军事,从贫民参军谈到义兵收编,无话不说。在朱元璋的眼里,李善长才是自己一直要寻找的内府人才啊,于是当即留下他“掌书记”,就是主管军中文案和后勤一类的工作。朱元璋曾不无深意地问:“如今天下大乱,有枪便是草头王,以先生之见,这样的战乱何时能结束?”李善长完全听懂对方问话的含义,当即应对道:“秦末天下大乱时,平民出身的汉高祖刘邦,豁达大度,知人善任,改掉自身好色、贪图眼前利益的毛病,不嗜杀人,用了五年的时间成就了帝王之业。如今元廷朝纲紊乱,天下土崩瓦解,与秦末形势极为相似。朱公您虽然生于濠州,但听说您祖居沛县,与汉高祖刘邦是老乡,那一带山川王气哺育了您,您应该好好加以利用,就像当年的刘邦那样,天下很快就能平定!”李善长的一席话句句说到了点子上,尽管识字不多,但朱元璋不仅听明白,而且还听得十分感动。
如果说冯国用的点拨给朱元璋的未来军事奋斗直接指明了方向的话,那么李善长的这番指点恰是给他未来奋斗树立了直接可仿的榜样。同为徐州产,又同为平民出身,朱元璋心中一下子如拨云见日,顿时有了足够的底气和自信,更是在以后的人生中常常以刘邦第二自居。而对于眼前的李善长呢,朱元璋则视为汉朝大功臣萧何再世,当即嘱咐道:“当今天下大乱,群雄纷起,如果没有像先生您这样拥有大智慧的人相助的话是断难以成功的。我过去经常见到,群雄中那些管理文案和参与议事的人,往往任由自己性子毁谤主帅手下的得力将领,将领没法发挥自己的特长,以至于最终败亡。将领羽翼都去掉了,主帅还能独存吗?所以一个个军事势力相继灭亡。我希望先生您能以此为鉴,协调好诸位将领,同心同德,务求成功!”李善长听后连连点头称善。自那以后,他就成为朱元璋集团的左膀右臂,担当起后方供给和军事参谋的重任。
〇朱元璋开辟第一个根据地——滁州&文武双收
自从与李善长相识相知后,朱元璋心中荡漾着对未来的美好遐想。俗话说,人逢喜事精神爽,倒过来:精神爽了,人做起事来也顺当。当部队一路进发到滁州境内时,元朝滁州守军已事先获悉了情报,想在半途上解决掉朱元璋部队。不曾料到数千名元兵一冒出来,就被朱元璋手下的猛将黑脸花云打得落花流水。只见花云高高举着大矛,翼卫着朱元璋继续前进,突然间他又飞上马背,拔剑出鞘,振臂高呼杀敌,一溜烟地工夫冲进了敌阵,左砍右斩。元兵见到这样勇不可当的黑脸将军,顿时惊呼:“此黑将军勇甚,不可当其锋!”有人这么一喊,元军瞬间大溃。这时朱元璋率领的大队人马迅速跟上,乘势攻占了滁州。
滁州攻下后,朱元璋的名声更大了,各路豪杰闻讯后纷纷前来投奔。最先前来拜谒军门的是滁州当地有名的儒士范常。朱元璋听说过,此人在地方上相当有威望,没想到范老先生这么快就来访了,心里十分开心,立即招呼让范老先生入帐面叙。朱元璋没文化,但自从有野心想要争夺天下,他就不能不礼贤下士。而儒士范常活到这么大,也从没见过当官的对自己这么尊重,大有相见恨晚之感,于是就知无不言地说了个没完。朱元璋听了大开眼界,随后便下令留范常于幕府之中,充任参谋,凡是有什么疑问、吃不准的,随即去问范常,而范常呐也有一说一,从不造作、粉饰。后来大军发动了对和州的攻取之战,战后兵连祸结,百姓痛苦不堪。范常看在眼里,心里十分着急,找了机会给朱元璋进言:“攻占一个城池终使无辜的人们肝脑涂地,像这样的军队还怎么能成就一番大业?”朱元璋听后觉得十分有理,立即下令给诸将,让他们将和州城里打劫来的财宝还回去,抢来的女人也一一送还给她们的丈夫,如此下来,总算安定了社会秩序,范常也因此更受朱元璋的赏识。
其实朱元璋在滁州还曾得到了更大的收获,无意之间收得了两员猛将:邓愈和胡大海。
邓愈,安徽虹县人,原名邓友德,邓愈这个名字还是后来朱元璋给取的。元末红巾军起义爆发时,邓愈还是个未成年的小杆子,他的父亲邓顺兴十分侠义、威猛,率领虹县豪杰立即响应起义,并组织人马袭击凤阳东边的临濠,虽然取得了成功,但马上遭到了元兵的围困阻击,邓顺兴不幸死于战阵之中。邓愈哥哥邓友隆立即代领父亲旧部继续作战,可不幸的事情随即又发生了,邓友隆得了急病,且很快地病死于军营之中。就在这群龙无首之际,16岁的邓愈被大家推举为头领,当时也有人怀疑这16岁的少年能否担当起军中重任,但见邓愈“每战必先登陷阵”,由此军中没人不佩服他的。听说朱元璋队伍占领了滁州,邓愈率领部下前来投奔。朱元璋老早就听说了邓愈的故事,也欣赏他的勇猛,当即授予他管军总管。
朱元璋在滁州还得了一个对自身事业发展有着很大影响的猛将,那就是赫赫有名的胡大海。胡大海,与邓愈同乡,也是安徽虹县人,身材高大,一脸严肃相,似乎不懂得什么叫笑,给人感觉十分威严,且智力过人。元末天下大乱,胡大海也在观察着各路人马,最终发现朱元璋这一路可以信赖,于是赶了过来。当时滁州刚刚被攻下,朱元璋正打算发展事业,胡大海投奔来了,当即授予他军中前锋。后来他跟随朱元璋渡江闹革命,以功被授予右翼统军元帅,宿卫帐下,成为朱元璋心腹警卫头领。进攻皖南徽州时,他与邓愈等一路在前,所向披靡;后又与李文忠等进攻建德,再败杨完者,降溪洞兵三万人,进枢密院判官;克兰溪,从取婺州,迁佥枢密院事。
〇10年生离死别后的亲人相聚与朱元璋人生腾飞的第一驿站
范常、邓愈、胡大海……越来越多的人奔向滁州,因为那里有个与众不同的起义军首领,听说他过去要过饭、当过和尚,现在尽管当了人家的上门女婿,可他是一支军队的领导人,可谓是地地道道的穷人当官,且当了大官。这样的消息在官本位的中国社会里传得特别快,也最为人们津津乐道。当时,在濠州乡下的一个村庄里,有个王姓的中年妇女(人称王氏)将一个20来岁的小伙子叫到了身边,跟他这么说道:“苦命的孩子啊,你爸死得早,当年我们朱家的人都死得差不多了,就留下了你三叔和四叔。三叔后来也死了,四叔一直下落不明。最近听说我们濠州东边的滁州那一带,有个称朱公子的人可当了大官,有人讲他过去要过饭,也有人讲他过去当过和尚,更有人说他过去当过混混。不知道这些消息准不准,要是准的话,这个人岂不是你的四叔朱重八?!”儿子愣愣的,10多年了,叔叔的印象似近似远,母亲王氏唠唠叨叨,小伙子不耐烦地扔了一句:大不了去滁州看看就知道了!
看就看,穷人家没那么多的讲究,第二天一大早,王氏带着儿子上路了。不知走了多少天,也不知吃了不少苦,王氏母子俩最终来到了滁州。到了滁州,守门的不让进,王氏与儿子通报了姓名和籍贯等信息,看门的只得上报上去。朱元璋一听说是濠州钟离西乡姓朱的家里来人了,当即感动得热泪盈眶,并马上迎了出来。“元至正甲午(1354)(十月)朕(登基后朱元璋自称)帅师滁阳,守谦之祖母(即王氏)携守谦之父(即朱元璋侄儿朱文正)至。时朕只身,举目略无厚薄之亲。虽统人众,于暇中凡有眷属之思莫不唏嘘而涕泣。俄而侄男至……”
因为后来“侄男”即朱文正出事了,明朝官史百般忌讳,即使朱元璋自己无意识地说到过去的那些事,也用代称,什么“守谦之祖母”,即为他的长嫂王氏,“守谦之父”即朱文正。据明史专家顾诚的考证,朱元璋与侄儿朱文正年龄相差10岁之内,早年小叔叔朱元璋不仅与侄儿朱文正住在一个屋檐下,而且还有可能是一起玩大的,叔侄感情至深。(顾诚:《明朝没有沈万三——顾诚文史札记》,光明日报出版社2012年10月第1版,P38~61)在生离死别10年后,在“举目略无厚薄之亲”的亲情缺乏感伤期间,叔侄意外相遇相见,该是何番情景?朱元璋给我们留下了这样的一段文字描述:“分离数年,扰攘中一见眷属复完,其不胜之喜复何言哉!”换成今天话来说,就是抱头痛哭,又破涕为笑。明代文人记载道:“文正早孤,貌类高帝(指朱元璋),高帝爱之。”
两个月后二姐夫李贞带了外甥保儿从淮东赶来投靠,“一时会聚如再生,牵衣诉昔以难当”。这里的“保儿”就是后来大明朝赫赫有名的大将军李文忠。李文忠的母亲即朱元璋的二姐早亡,父亲李贞带了他到处流浪。舅甥滁州相见时,李文忠尽管已经是个十四五岁的少年(比舅舅朱元璋小11岁,比朱文正可能要小四五岁),但他连个大名都没有,还是发迹了舅舅想得周到,脱口而出:“外甥见舅如见娘噢!”当即赐名文忠。
据说那时的朱元璋人还特别仁慈、善良,叔侄、舅甥相继会聚后,看到小辈们可怜,就将他们认作义子,由此侄儿朱驴儿正式更名为朱文正,外甥李保儿更名为朱文忠。除此之外,朱元璋还收养了一批的孤儿,比较有名的有朱文英(小名沐舍、周舍,后恢复原姓)、平安(小名保儿,与李文忠小名相同,此人后来成为建文朝北伐战争的一员不可多得的猛将)、道舍(即英年早逝的猛将何文辉)、柴舍(即朱文刚)、金刚奴、也先、买驴、马儿(徐司马)、泼儿、老儿、真童、王驸马、朱文逊等20多人。
朱元璋这些义子中的许多人大名已失考,当然现代人可能最感兴趣的是,为什么朱元璋要收养这么多的义子?是不是如明代国史所说的朱皇帝很仁慈?
在笔者看来,朱元璋之所以要收养这么多的孩子做义子,主要原因如下:
第一,早年朱元璋穷苦透顶,对于挣扎在死亡线上的底层人尤为同情,即使后来他当上帝国君主了,但还是充满了对“贫下中农”的深厚感情。大明洪武年间所实施的国策中有个十分明显的特征,即《明史》所说的明初“立法多右贫抑富”。
第二,朱元璋与后世惯称的马皇后结婚后多年不育,到底为何不育?会不会如我们现在所讲的男女生理上有些问题?今人不得而知。但从攻下滁州时收养侄儿朱文正和外甥李文忠这事来看,当时朱元璋与马皇后大概是结婚了3年不到一点,而在这3年当中朱元璋常常外出公干,夫妻聚少离多,男女不碰碰,怎么能开花结果?没结果就等于断了香火,这在传统中国社会里被视为最大的不孝,不是有语:“不孝有三,无后为大”。所以说,朱元璋拼命收养子,续香火可谓是一个十分重要的原因。
第三,朱元璋早年长期生活在社会底层,而我们的底层社会中对于夫妻没有生育有着一种“巧妙的”解决方法,叫“抱养来子”,就是说自己不生育,先弄个孩子来养养,要不了多久,夫妻间也就有自己的种子发芽了。这种方法现已被科学所证明是有效的,当然只适合于夫妻双方具有生育能力,但由于当时太紧张了,一直没有开花结果。一旦抱养了孩子,精神压力减轻,随意间反而易于怀孕。从后来的事实来看,自渡江后马皇后就一口气为朱元璋生了一堆娃,“抱养来子”之法看来还是蛮有效的。
第四,朱元璋事业在发展壮大,也需要帮手。滁州亲人相会之后,朱文正和李文忠相继走上了军事舞台,尤其是距离朱元璋年纪很近的朱文正后来出任了军事机构的最高领导大都督,主持了有名的洪都保卫战,为朱元璋的军事胜利立下了汗马功劳;李文忠则是大明开国前后仅次于徐达的一员大将,其作用更毋庸赘言。而其他诸义子呢,被义父朱元璋“命偕诸将分守诸路”。
通过认养义子,将自家快要人口死绝了的劣势及时给弥补了起来;通过结交江湖兄弟,逐渐形成了以自己为核心的新的军事势力,朱元璋正在迅速崛起。滁州便是他事业腾飞的第一驿站,也是他阳光灿烂人生之旅的开启。
〇第二次营救老领导郭子兴来滁州枕头风
正当朱元璋在滁州将事业经营得风生水起时,老丈人郭子兴却正在受罪,这是哪门子的事?
原来就在朱元璋南略定远、进攻滁州时,濠州城内窝里斗的好手赵均用和孙德崖等也似乎意识到:发展是个硬道理,于是带了手下人攻占了附近的盱眙和泗州,并把郭子兴挟持到了新攻下的泗州,想在那里解决掉这个“老冤家”,以报当年的“一箭之仇”;但鉴于郭子兴义女婿朱元璋在滁州一下子发展到了拥有数万人的军事势力,这才迟迟不敢下手。赵、孙等人反复密议,觉得只有将朱元璋引到他们可控的泗州来,方能将郭、朱翁婿俩全给收拾了。但怎么引过来?有人想到了:尽管朱元璋直接奉的是郭子兴之命在外发展的,但郭子兴上面还有两个王,即鲁淮王彭大和永义王赵均用,因此从常规角度来讲,朱元璋除了服从郭子兴命令外,还得首先要听从鲁淮王和永义王的调度与指挥,而此时的鲁淮王彭大已在与永义王赵均用发生的火并中死了;彭大之子彭早住虽说继称鲁淮王,但他的部队实力已大部分被赵均用夺去,自己形同傀儡。由此说来,赵均用这个郭子兴的老冤家至此完全独霸了起义军的领导权。但作为郭子兴的心腹又是女婿的朱元璋能听赵均用的调遣吗?当然不能!这是从政治风险角度来说事的;而从军队规制角度来讲,服从是军人的天职,朱元璋又不得不要考虑。如何解决好这个难题?
在谋士们的一番谋划下,朱元璋以滁州军务紧急不宜远行为名巧妙地推托,弄得赵均用只得发干火、跺脚骂娘,就是奈何不了他。就在这个时候,朱元璋又开始“反守为攻,主动出击”,生怕老丈人也是大恩人郭子兴在赵均用的操控下受害,他急忙派人前去游说赵均用,奉劝他不要忘了当年徐州之败后是郭公开门延纳了将军,“如果将军现在听信小人谗言,加害郭公,岂不是恩将仇报,自翦羽翼,这可是一个大丈夫所为?”同时又软中带硬地说道:“如果将军要一意孤行的话,郭公手下也会不服,到时候恐怕将军难以安生了。”此番说辞真可谓无懈可击,赵均用看到朱元璋的态度如此坚决,更鉴于滁州军事实力如此浓厚,只得稍稍改变态度,“待子兴稍以礼”。随后朱元璋又开展新一轮“攻势”,长期的底层生活使得他熟稔底层人的普遍心理特征,不就是图点实惠,于是他就派人贿赂赵均用周围的人,让他们在赵均用面前尽说郭子兴的好话,顺便带上一句:扣着一个郭子兴也没什么大用,还不如顺水做个人情,把他给放了!赵均用听多了,慢慢觉得人们讲得有道理,最后决定,放了郭子兴。
堂堂一个元帅(相当于现代满大街的老总),居然被人扣了那么长时间,郭子兴想想就窝火满腹。不过好在眼下义女婿朱元璋在滁州开辟了一个新天地,想当年我郭子兴收了他当义女婿,没看错!现在濠州、泗州等地都让该死的赵均用和孙德崖给占了,自己只有上滁州去投靠义女婿吧。一个准大王或称元帅去投靠自己的晚辈,丢不丢人?不丢!我这个义女婿怎么会有今天的?还不是当初我伸出了仁爱之手拉了他一把,还不是他借助我的这个平台发展起来的,所以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义女婿的这个分公司超过了我的总公司,但它也应该是我郭子兴名下的产业!带着这样的心理,郭子兴率领了10 000部众来到了滁州。朱元璋是何等精明之人,老丈人、顶头上司来了,不仅立即将自己手中的军权交出,而且还专门举行了盛大的阅兵欢迎仪式。看到义女婿发展起来的30 000多人军队号令严明,军容整肃,郭子兴心中乐开了花。
◎贤妻、美人与枕头风
开心归开心,可有人却为郭子兴操起心来,尤其是一些郭元帅的老部下看到朱元璋像一只只涨不跌的股票,呼呼直往上升,心中不免担心起来:这样由朱元璋一手拉起的队伍还会听命于郭元帅吗?而就在这个时候,郭元帅的儿子们也开始嫉妒起自己的义姐夫来了。郭子兴一共生育了3子1女,长子早年战死,次子郭天叙、三子郭天爵都是在军营里长大,一个女儿是郭子兴与小张夫人所生,后来当了朱元璋的妃子。就说郭天叙、郭天爵虽然年龄比朱元璋要小,但他们都懂得中国传统的家产继承法——族内有着血缘关系的直系男性拥有继承权,女儿和女婿是外人(不同于现代社会),根本没有继承资格,而马氏是郭家的义女,朱元璋是郭家的义女婿,即使他创造再多的财产、财富或家族事业,在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