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3月25日,春寒料峭,地处山区的浙东小镇溪口,更觉寒意袭人。这天,以张治中为首的和谈代表团即将前往北平。不料南京卫戍司令部突然发来一份急电——“溪口蒋总裁:驻京四十五军九十七师渡江投向共军。”
蒋介石大吃一惊。对他来说,这无异于挨了一记沉重的闷棍。因为这较之一个月前的“重庆号”巡洋舰北上反戈更为严重。因为这个九十七师,非同小可,它的前身,就是首都警卫师,师长原由他的侍卫队长石祖德兼任。组成该师的三个团:一个是前军委警卫团,直接负责蒋介石本人的警卫工作;一个是陈诚任第六战区司令长官和军政部长时的警卫团,负责陈诚的警卫工作;另一个的前身是顾祝同任第三战区司令长官时的警卫团。蒋介石把这三个团编在一起,组成首都警卫师,共有13000余人,个个身强力壮,装备精良,全副美式配备,轻重武器齐全,待遇优裕。因此,被人视为地地道道的“御林军”。
由于华北失利,兵员不足,首都防务捉襟见肘,蒋介石才不得不将这支御林军和一〇二师合编为四十五军。名义上属国防部,实际上仍旧负责南京城内和近郊的警备任务,归南京卫戍司令张耀明指挥。蒋介石离开南京前,曾特别关照汤恩伯和张耀明,要重视这支部队。因为在蒋介石心目中,这支部队既可阻碍共军南渡,也可对桂系起威慑作用。
蒋介石拿着这份电报,又气又恼,他深深感到自己用人失当了。
在1948年8月,为了九十七师师长的人选问题,国防部一厅曾一连签呈了几个人选,蒋介石都没有批。后来,蒋经国推荐了当时任八十七军的副军长王晏清。蒋介石看过王晏清的履历,也听过蒋经国的介绍。这王晏清是黄埔六期学生,在陈诚的第十八军供职。他参加过对江西苏区第三次“围剿”;抗日战争时参加过淞沪之战,负过重伤;1945年,当上青年军二〇八师副师长;1948年,改编为八十七军,驻北平。
蒋介石亲自召见王晏清。那是1948年8月中旬,在南京黄埔路总统官邸的客厅内,他用捉摸不定的目光,久久打量着这个四十上下,中等身材,五官端正,态度沉静的少将军官,突然发问:
“你从哪里来?”其实,明明是他亲自召见的,也知道他是从哪里来的。
“从北平来。”王晏清是第一次被蒋介石单独召见,难免有些紧张。
“你的部队在做什么?”
“部队是由北方新招的青年编成的,正在整训。”
他又审视了王晏清一番,拿起履历表,一边翻一边“嗯嗯”地点头。四周极其安静。王晏清正襟危坐,不过他却在想他所经历的一段过程:1931年,他奉命去江西苏区“围剿”,他带的一个连140人,几个月后只剩下70人了。在那疲于奔命的几个月中,他亲眼看到红军留在墙上的标语:“工农兄弟联合起来,受苦人莫打受苦人!”他觉得这样的提法倒还符合三民主义精神,他又看到红区的大概情形,并不像蒋介石所说的那样。红军压根儿不像是杀人放火的土匪,而是一支有相当政治头脑的军队。王晏清把这些情况写信告诉他的舅父邓昊明。邓昊明原来也曾参加过北伐,后赋闲南京。表面上赋闲,实则不闲,他是暗地里反蒋活动分子之一。王晏清奉召从北平飞临南京的当天,他去见过邓昊明,说:“四舅,说句心里话,我巴不得老头子能改变主意,不见我了才好呢!”
“这又何必呢!”邓昊明开心地笑道,“你不用害怕,我看你大可不必把它当一回事,权当是逢场作戏。你只要想着‘见大人则藐之’就是了。看他有何吩咐,回来我们再商量。”
“你没有当过师长?”蒋介石又出其不意地盘问王晏清。
“是的。”王晏清明确回答。的确,从副师长到副军长,他的履历上缺少一个“正”字。
“嗯,你回去吧!听我的命令。”蒋介石一摆手,结束了这场为时不过五分钟的召见。
王晏清立正行礼,转身离开客厅,走到门口,蒋经国出来代父亲送客。他与王晏清握手,然后意味深长地一笑:“王师长,你要把兵带好哇,再见吧!”蒋介石无论如何也弄不明白,这个经他儿子举荐,又经过他亲自召见、审察的“御林军”的师长,竟然会倒戈,而且发生在“和谈”前夕。他为什么要倒戈?他与共产党有什么联系?蒋介石百思不解。
联系是有的,还是邓昊明牵的线。中共南京地下党负责策反的史永与王晏清联系上了,史永是谁呢?他也是蒋介石的宁波老乡,真名沙文威,鄞县沙村人。他的长兄是著名的书法家沙孟海,也就是为老蒋修家谱的沙秘书;二哥是广州暴动后牺牲的沙文求烈士,原共青团广州市委的秘书长;三哥沙文汉,是中共上海地下党的策反委员会负责人之一;三嫂陈修良,就是中共南京地下党市委书记。
蒋介石的脑海中不断浮现出王晏清的影子。就在他宣告下野、最后一次去谒中山陵的那天上午,正是由九十七师担任沿途警戒任务。从中山门到中山陵,每隔几步就守卫着一个身穿黄呢军服、全副武装的士兵。天空愁云笼罩,寒风卷着败叶,蒋介石凄怆地钻出轿车,迈着沉重的脚步拾级而上。他回首一望,在一群党国要人中,王晏清分明也在其中。要登上这三百六十多级台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不一会,所有的人都是气喘吁吁的了。唯有这王晏清,却是面不改色,跟随在后。嘿!就是这个王晏清!蒋介石猛地站起来,高声对俞济时说:
“问张耀明,为什么没有及早发觉,没有把这个王晏清扣起来?”
张耀明回电详告,3月24日,他发现王晏清的一个部下赵昌然在策动宪兵叛乱,就将王晏清叫到司令部诘问。正当他向汤恩伯请示时,王晏清却被南京卫戍司令部的副司令覃异之放掉了。
“覃异之竟敢如此大胆,随便放人!”蒋介石怒不可遏去电查问。
覃异之的回答很巧妙:“我没有放掉王晏清呀,张司令并没有叫我把他关起来。我看他没有实据,叫他在家里等候通知,随传随到。”覃异之语气轻松,坦然自若,“何况他是总裁亲自任命的,人也不像贪赂之徒。”“把四十五军军长赵霞撤职!”蒋介石连连下令,“立刻赶印传单,悬赏缉拿王晏清,击毙拿首级来见者赏银五万元,击毙次要叛匪者赏银一万元!天一亮就派飞机跟踪散发,我不相信这支部队会被王晏清全部拉走。”但是从南京发来的电报很不妙:
王晏清率所部直属队、二八九团、二九〇团于3月24日夜过长江,巡守江防的第二舰队狙击不成;25日上午,王晏清率所部到达新店庙,飞机散发传单后,二九〇团返回。
其实,张耀明没有说出真话;二九〇团只返回了一部分。当王晏清过长江时,林遵的第二舰队是发觉了的,也开过枪开过炮,不过是对空射击而已。过了一个月,这支第二舰队在林遵将军的率领下,也起义了。
王晏清也没有完全完成他的起义计划。原来,他与中共南京地下党商定:一旦南京政府撕破和谈假面具,解放军渡江,要求九十七师开放江防正面60华里,并以一个团占领下关,阻止在浦江口的国民党第二十八军南撤;以一个团占领机场,截断空运;师直属队和另一个团开进南京维持治安……可是事出意外,他几乎被拘留了。幸而覃异之放了他,回去后,他立即赶到驻地,通知部队过江,只是时间太紧迫,二九一团已来不及通知了……
“江防呢?九十七师这段江防谁去填补?”蒋介石怒气冲冲地诘问汤恩伯。
汤恩伯急忙调动汤山的辎汽兵团五百辆军用卡车,命令火速向中华门外运送部队,填补九十七师的防区。3月25日这一天,南京城内兵荒马乱,城南一带民用车辆一律停驶,而满载兵员的军用卡车,一辆接一辆地开往中华门外,沙尘滚滚,车声隆隆,整整闹了一天。
而王晏清呢,仿佛看到一首古诗所吟的情景:
王浚楼船下益州,
金陵王气黯然收。
千寻铁锁沉江底,
一片降幡出石头。
他庆幸着新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