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许是对往事的缅怀吧,元宵节前这几天,蒋介石很关心舞龙这件事。龙,这是我们中国古老传说中有鳞有须有爪、能兴云作雨的神异动物。龙的传说中被描绘得活灵活现,织在锦上,画在纸上,雕在石上或制成布龙。传说越来越神奇,有的把山势起伏称作龙,把绵亘的山脉称为龙脉,气脉所在谓之龙穴,深不可测的溪潭称为龙潭。这些称谓都可在武岭一带找到痕迹。
奉化乡间的舞龙是一种相传已久的民间习俗,它既寓以欢庆丰收与祈祝吉祥的意思,又是民间舞蹈、体育、娱乐的结合。逢年过节,农民总喜爱舞起用青布、黄布制成的九节龙、十三节龙或十八节龙,穿村过户,以祈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久而久之,形成舞龙灯的习俗。
奉化舞龙起源于何时已无从稽考。据舞龙老人陈世雄回忆,他一懂事,就跟在他爷爷P股后面学舞龙了。陈老伯的曾祖父据说也会舞龙。陈老伯19岁开始把龙头,整整舞了半个世纪。这样计算,舞龙至少在明清时期就已盛行了。
在奉化这个40余万人口的小县境里,布龙多达300多条。1946年在县城举行的舞龙比赛中,有108条“强龙”大显身手,历时三天三夜。陈世雄所在的楼岩乡条宅舞龙队夺得了“活灵活现”的魁首。蒋介石少年时也做过龙头手,对舞龙特别喜爱,所以他几天以前,就派人到宁波“赵大有糕团店”去定制油包,以备赏赐之用。他又向老账房打听:“哪一支舞龙队最好?”
“条宅村的舞龙队最好。”
“把他们请来。”
陈世雄带着舞龙队在旧历正月十五日到了溪口丰镐房。陈世雄当年也已三十七八岁了,他带的是一支九节黄龙,还有一个司打击乐器的乐队。锣鼓声一响,黄龙就盘旋起来,有时腾空飞舞,有时滚跃奔腾,剽悍劲美,威武雄壮,瞬息万变,令人眼花缭乱。溪口街上的男女老幼都围集齐观,连蒋介石的孙儿、孙女也挣脱侍卫的护侍挤到人群中去观看。蒋介石开始倒还高兴,微露笑容,后来不知怎么又沉下脸来,许是在想:这是不是最后一次观舞龙?他双眉不展,神色凄然,吩咐王世和分发了油包、赏钱之后,悄然回到休息室内闭目静坐。耳边锣鼓声隐约可闻,少年时代舞龙的事历历在目。
那是他与毛福梅结婚的第二年,他领了溪口的一支龙灯队到30里路外岩头村岳父家去舞龙贺元宵。他岳父毛鼎和,在当地开设一家小杂货铺。蒋介石暗暗关照老丈人:“可否给我们这班舞龙的弟兄备一桌酒饭?”毛鼎和啼笑皆非,他的老脑筋认为舞龙的后生不是正派人,当面骂了一声:“你这个‘外攀’。”这是奉化土话,借衣冠不整、纽扣歪斜来暗喻为人不走正道。其实,蒋介石当时还只有16岁,无非是少年贪玩而已。
还有蒋介石48岁生日那年,曾偕宋美龄回溪口过生日。他的生日是阴历九月十五日,时值秋令,距离传统习俗正月舞龙为时尚远。但宋美龄在九月十二日就派人通知下去了:“先生看到武岭学校新校舍落成,非常高兴,生日那天要大大热闹一下。先生喜爱舞龙灯,你们去找些龙灯队来舞龙庆贺。”这件事落在武岭学校校长张明镐身上,由他负责经办。他马上派人上宁波,向赵大有定购金团和油包,购买爆竹、红蜡烛,又到各村去雇请龙灯队……
九月十五日这天晚上,整个溪口镇灯火通明,鼓亭台阁、旗锣伞扇,铺天盖地;丰镐房内,更是张灯结彩,红烛高烧,笙歌盈耳,爆竹连声,热闹非凡。
十多条舞龙队,有24人一条的,有18人一条的,有9人一条的,有青龙,有黄龙,有白龙,从四面八方翻腾旋舞而来,使整个溪口镇沉浸在欢乐的海洋。最后,这十多条龙又聚集在剡溪“龙头”下的一个溪滩上。这时月色、灯火齐相辉映,彩龙和着扣人心弦的锣鼓,闪着银光盘来滚去,起伏飞舞,气势磅礴。鼓掌声,喝彩声,不绝于耳。
蒋介石与宋美龄双双坐在文昌阁台阶上,兴高采烈地在月光下观赏这一舞龙盛会,感到别有一番情趣。在舞龙快结束时,蒋介石吩咐副官:
“每条龙灯赏洋十元。”
宋美龄笑道:“嗳,我看这些青年舞龙蛮吃力哩!”
“好,每条龙赏洋二十元!”
蒋介石很兴奋。他对站在一旁的丰镐房账房说:“同族五服以内贫苦年老无靠者,每人也给十元。”
账房正要走,蒋介石又想起了什么,叫住他吩咐说:“你去关照武岭农场,准备一批水蜜桃的罐头,派人送到庐山军官训练团去,分送给学员们,让他们尝尝我们奉化的水蜜桃。”
“是!”
原来,那正是1934年,红军撤出江西开始长征,蒋介石把这当作他在军事上的一大胜利,心里特别高兴。所以他借着庆寿的机会送水蜜桃去庐山,也有“祝捷”之意。
谁料红军长征到达陕北,经过八年抗战,三年解放战争,老蒋的数百万军队,投降的投降,被歼的被歼,起义的起义。如今是半壁河山,前途未卜……
回首往事,蒋介石心潮澎湃,心乱如麻,哪有心思再观赏舞龙呢!忽然,近处传来一声响亮的爆竹声,他吓了一跳,不觉皱一皱眉头,然后倒向沙发,一声长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