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武岭门”,入镇约五百步,便是蒋介石的老宅“丰镐房”。这“丰镐”二字,“丰”是代表蒋介石这一房。“镐”是代表他的胞弟瑞青这一房。瑞青早亡,由蒋经国兼祧承袭,故合称丰镐房。丰镐房为蒋母和蒋介石的原配夫人毛氏的住处。蒋介石发迹后,鉴于丰镐房地处溪口街心,四周全是民房,警卫不便,于是在武山临溪南端建造了一所小洋房。小洋房临水,室内配有西式设备,有浴室、大小客厅、餐室、卧室等等。小洋楼的东首,建有平顶洋楼一幢,有水泥露天走廊与小洋楼相通。此楼专供来访显客及侍从秘书用。过去陈布雷随蒋到溪口,汪精卫来溪口访蒋,都住在这里。洋楼下为机要译电室,楼顶是警卫的瞭望台。
距溪口不远处,有雪窦山。上有雪窦寺、千丈岩,是江南五山十刹之一。千丈岩西北有妙高台,距雪窦寺约二里。此地临空耸立,三面绝壁。蒋介石看中此地谷深山幽,易于警备,便在妙高台上建筑楼房和六角亭,称“妙高台别墅”。
溪口北侧,有上白岩山,为蒋介石生母的墓地。此处山腰上,亦筑有洋楼三间,称为“慈庵”。慈庵四周空旷,便于警卫。这次蒋介石便在此处下榻。
蒋介石很孝敬母亲。在他统治旧中国的20多年中,除了抗战期间在重庆外,几乎每年清明节,都要偕同宋美龄或蒋纬国回溪口扫墓。蒋介石在他母亲的墓旁立了两块石刻对联,对联是他自己拟的,上联是“祸及贤慈当日顽梗悔已晚”,下联是“愧为逆子终身沉痛恨靡涯”。此外,在慈庵中还竖有“孤哀子蒋中正泣述”的《先妣王太夫人事略》《哭母文》等碑石。蒋介石的生母,生于1864年,姓王名采玉,嵊县葛竹村(后划属奉化)人。王采玉青年丧夫,在葛竹守寡,适逢蒋介石生父蒋肇聪丧妻(蒋肇聪发妻徐氏,早死,继娶孙氏,不久又病故)。当时蒋肇聪在溪口街上开了一爿玉泰盐铺,伙计王贤东,是王采玉的堂兄,由王贤东介绍堂妹王采玉给蒋肇聪填房,当时王采玉23岁。第二年(1887年),王采玉生下蒋瑞元(即蒋介石)。1895年,蒋肇聪染时疫去世,王采玉又寡居,她除了诵经拜佛之外,把全部希望寄托在儿子身上,一心巴望儿子瑞元日后成龙。写到这里,想起抗战时期曾有一种流言,传说蒋介石是河南人,名叫郑三发子,其兄曾到重庆找蒋介石认亲等等。新中国成立后,香港出版一书,也说蒋母是河南人,蒋介石是随母改嫁的。这是没有根据的。当时确有一个名叫郑绍发的河南人到重庆找蒋介石认亲,自称他母亲王氏在光绪十年带了八岁的三弟郑三发子,改嫁给浙江一个姓蒋的人,他认为蒋介石就是郑三发子,自己就是蒋介石的大哥。这种传说与蒋母和蒋介石的身世根本不相符。首先,蒋母王采玉,不论最早嫁与曹家田竺某为妻,还是青年丧夫后再与溪口蒋肇聪结婚,除了去过上海探望蒋介石外,早年都未曾迈出奉化县境半步;蒋肇聪一直生活在溪口,光绪十年并未到过河南。此外,蒋介石是光绪十三年九月十五日出生于溪口镇玉泰盐铺楼上,他的祖父蒋玉表给他取名瑞元。不可能如郑绍发说的蒋介石就是光绪十年已经8岁的郑三发子。还有,王氏家谱,也证明此事不属实。
蒋母生前,曾对儿子谈起过,自己百年之后,千万不要把她和丈夫蒋肇聪葬在一起。蒋母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蒋父是与发妻徐氏、续弦孙氏合葬在一起的,坟地在溪口镇北一里许的桃坑山,若王氏也和丈夫合葬,势必屈居第三,这是她所不愿意的。蒋介石九岁丧父,因而对父亲印象不深,他是母亲在孤苦中一手扶养大的,所以对母亲的感情特别深厚。1921年6月14日蒋母去世,蒋介石请来广东和江西的风水先生,在溪口附近寻找所谓“牛眠吉地”,终于择定了白岩山鱼鳞岙,作为他母亲的墓地。
当时,蒋介石已初露头角,所以11月间出殡时,孙中山曾派许崇智前来祭奠,并题了“蒋母之墓”四个字。殡礼自然十分隆重。
蒋介石这次到达溪口,就住在蒋母墓旁的“慈庵”中,客人们则分别住进武岭学校和小洋房。当天晚上,他把蒋经国叫到身边:
“我想将家谱修一小本子。你去找找沙秘书,这事就由你们两人负责。”他沉默了一会又说:
“到宁波去找几位文人学者,再查一查我们溪口蒋氏祖先的来历。一定要有权威的考证。”
“是。”蒋经国悄声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