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1月
嘉保贺喜先生为弗朗什—孔泰大区法中友好协会主席。两度去法国,两度去贝桑松,我两次做客嘉保贺喜先生家,让我感受到法国人的投客所好。
在法国,做客及会面需预约。第一次,我去法国,主席先生正好来广州,成了家乡人所说的“两来船”。我逗留法国期间,又遇圣诞、元旦两节,主席应约的时间为1月5日,我离开法国前一天的下午3点。
那天下大雪。冬日的贝桑松多雪,持续飞舞大雪,地面的雪过脚踝,有的地方积雪近尺厚,因约的是3点,午后我们去了趟超市。在超市,我们看到国王面包,儿子如梦初醒,说了句嘉保贺喜先生是投我所好,我是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不明白儿子所言何意,直到嘉保贺喜太太端来一盘“国王面包”才理解儿子的话。
原来那天是主显节。主显节是法国的新年后第一个传统节日,与万圣节、愚人节一样。主席先生介绍节日的由来,耶稣诞生后,三位来自中亚和西亚的国王跟随一颗大星来到伯利恒城,向圣婴献上黄金、乳香和没药,意味着基督教被该地区接受。主显节是欧美各国的节日,而各国节俗不一样,法国的各个城市亦不一样,有的城市是圣诞节后的第二个星期天,在贝桑松是每年的1月5日,民间文化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法国的主显节亦是如此。主显节还有吃国王薄饼或国王面包的节俗,饼或面包中放入一粒豆子,家人或朋友分食时还玩做国王游戏,谁吃到豆子,谁就是主显节的国王。我从事家乡民间文化研究,圣诞节后的主显节很像中国春节后的元宵节,家乡的正月十五不是亦有吃汤圆的节俗吗?选定贝城的传统节日,我们吃了贝城传统点心,玩了贝城的民间游戏,说了节日文化,巧的是我吃到了豆子,不过那天吃的国王面包嵌入的不是豆子,而是小瓷人。嘉保贺喜夫妇又把皇冠戴在我的头上,戏称我为女王……临别时,主席还送我小瓷人。那天有意抑或无意的安排,一切皆我所好。
回家后,我发现小瓷人底部印有“CHICKEN LITTLE”的字样,那不是迪士尼公司动画片中的四眼小鸡吗!抚摸那半小指高的小瓷人,回味做客时的情形,尤其是法国面包商创新传统食品国王面包,附加硬纸板的皇冠,又将豆子改为小瓷人,并推出收集全一整套有奖的促销方法。好一个促销方法,太妙了,好一项投消费者所好的文化创新!这就是法国人。法国人总将坚守传统为己任,这种坚守从不哗众取宠,亦不见利忘义。主席先生的投我所好,不就是这样的坚守吗?看熟悉抑或不熟悉的法国人,他或她的行为举止,他或她的待人接物似乎大多是投人所好。菲利普专门去书店为我选了一本日内瓦风光图片集,还用火漆涂抹掉书的标价。露希拉送我丝巾,她特别强调质地是人造丝,丝巾花纹却是贝城画家的作品,他或她的投我所好是发自内心的、真诚的,既有对家乡文化的热爱,又为我的所爱考虑。想必这样的投人所好,实是法国人交友待人的礼节。而这种礼节没有市侩式的交易,是一种重情轻利的文明。
首次做客嘉保贺喜先生家,我还欣赏了主席先生家陈列的中国物件:景德镇瓷灯,苏州刺绣,北京鸟笼,浙东提桶,还有张贴于墙上的国画《闹学图》,门厅那把单背椅,似朱金漆雕工艺,朱金漆雕工艺为家乡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据主席先生介绍得知,这些物件有的购于中国,有的购于贝城的中国商店。收藏中国物件是主席先生的爱好。知其所好,我送主席先生一幅半手工临摹的数米长卷《清明上河图》,亦算是投主席先生所好吧。其实按世俗的评估,此图价格不高,不过是我的珍藏之物。所谓珍藏,是请家乡书法家林先生参谋,精心挑选购买于河南开封,后又千里迢迢背回家而珍藏。孰料,主席先生收到长卷后,专门请法国的汉学艺术家写了《清明上河图》背景介绍,在贝桑松、第戎等地展览……闻知此事,我十分惊讶于在对待《清明上河图》这份礼物上主席先生的投我所好,大有遇知音般的激动。曾送露希拉一套杭州真丝睡衣,之后的早晚,我们相遇,因语言障碍而无法交流,看到她身上的真丝睡衣,仿佛彼此的心是相通的。
也许是相识相知,也许是礼节回访,2012年的法国之行契机是法中友好协会邀请我在贝城做中国年糕文化讲座,为答谢主席先生的邀请,按中国传统,我要向嘉保贺喜夫妇拜年。
龙年做客,嘉保贺喜先生邀请我们共进午餐。牛肉、长棍面包、各种福妈寿、葡萄酒、苏打水、野果甜点,主人以典型的法式餐饮招待我们,不能不说又是一次精心的安排。吃的是法餐,而口味偏中式,席间主席先生介绍的法国传统食品福妈寿,仿佛拉开了投我所好的“好戏”序幕。
第一幕为皮影戏。嘉保贺喜先生打开一蓝色文件夹,轻轻翻过一纸,展露釉彩皮影,是个皮影人,举于胸前,是古代人的官帽、夹带,是个皮影相公?又翻过一纸,又一个皮影人,三寸金莲的小脚,是个皮影夫人;接连翻过三纸,小圆桌上的一张书桌,圈背太师椅、平背太师椅,一字排开,他一手执皮影相公,一手执皮影夫人,在置有文房四宝的书桌边,绕来绕去,哇,莫不是《盘夫索夫》皮影戏的皮影?我小心触摸灰褐色带有翠绿、绛红釉彩的皮影,惊喜得无法言表。
嘉保贺喜先生生于20世纪40年代,兼任法国法中友好协会秘书长。自借助地理、历史之类的图书了解中国后,于1981年开始了中国之行,之后的30余年间,44次到中国,访问过北京、上海、西安、成都、杭州等地。这些皮影是于2004年访问中国时买下带来法国的,后由法国美术学院民间文化艺术教授金致林考证,确认这些皮影制作年代为清代嘉庆、道光年间。
坦白地说,我对皮影的了解,仅限于书本,抑或展览,抑或影视节目的二手知识,只知皮影是河南、山西、陕西、甘肃中西部地区的民间艺术。如此直接触摸被岁月浸染的皮影,还是首次,而且是在异国的法国人家里。
嘉保贺喜先生又一次的投我所好,是他的收藏史和简演皮影戏。原来这五张用牛皮手工制作的皮影,原产地在西安丰香区,从他的介绍得知,丰香还是中国皮影的发源地。嘉保贺喜先生一面介绍,一面做皮影戏。我看他用细竹竿接上皮影夫人水袖下垂的铜丝,然后用兰花指夹住细竹竿的下端,皮影夫人在他的手上站定。不一会儿,嘉保贺喜先生又将皮影夫人贴在靠阳台的玻璃窗上,瞬间,灰褐色的皮影夫人被冬阳映得通亮,我情不自禁叫了声:“相公”,尔后似乎有“嚓、嚓……”口令,嘉保贺喜先生手中的皮影夫人迈动她的小脚,婀娜多姿地移动着,嘉保贺喜先生又补充介绍,皮影是在这样光源的照射下演戏,中国汉族民间俗称皮影戏,其实是一种傀儡戏。
嘉保贺喜先生投我所好的安排,让我在贝桑松,在异国他乡,直接触摸中国古玩,看中国皮影。看他娴熟的手势,听他详尽的解说,还有那些皮影的资料,龙年做客所见的皮影戏表演绝非首次,就像他向法国同胞展览《清明上河图》那样。
收起皮影,嘉保贺喜先生又拿出第二幕好戏的道具——两只小盒来,打开盒子只见毛茸茸的小动物,我不知嘉保贺喜先生安排的第二幕好戏是什么。
“毛猴,北京非物质文化遗产……”随着这一句台词,嘉保贺喜先生的好戏继续演绎中国文化,他递给我儿子一份曹大师的介绍材料,指着小盒娓娓而谈:“清朝道光年间的一天,北京宣武门外有家‘南庆仁堂’中药铺。旧时,中药铺夜间灯烊关门,而小伙计分班轮流要候堂等半夜买药人,日复一日,候堂的小伙计怨天尤人,夜晚又无事可干,就取药房的药材出气,当拉开‘蝉蜕’抽屉时,发现蝉蜕尖尖的头壳儿很像老板的脸,于是灵机一动,取来另一味中药辛夷(玉兰花花蕾)做身子,截取蝉蜕的鼻子做脑袋,前腿做下肢,后腿做上肢,再用白芨一粘,嘿!一个生动有趣、活灵活现的小东西诞生了,这便是世上的第一个毛猴。小伙计偷偷将此拿给师兄们看,大家都说像猴儿一样长相的老板。于是藏入抽屉,以捉弄、嘲笑老板……有意思的是原来出于玩笑出气的作品,竟流传到民间,后经能工巧匠的完善,清代末年,已形成一种深受人们喜爱的手工艺品。”
嘉保贺喜先生收藏的毛猴是由曹一建大师制作。从他的介绍得知,曹大师是《红楼梦》作者曹雪芹的后代,以“毛胡”而闻名,1996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艺术大师”称号,“毛猴”又以活的文化遗产而闻名遐迩。恕我孤陋寡闻,我真不知曹大师为何许人也。面对这位中法文化的使者,面对不会说汉语的中国通,而我作为民间文化研究者,竟不知毛猴,心中生出莫名的愧疚。愧疚之余,我佩服主席先生的待客之道,他是多么地投我所好啊。
两年前做客,就听说嘉保贺喜先生20多次到上海,拍摄了不少上海市井风貌的照片。嘉保贺喜先生的第三幕好戏是让我浏览他的中国纪录片。在电脑屏幕上,我欣赏连续25年所拍的5000多张上海照片。有的定格,有的一闪而过,大致分四五个类别,一组是上海外滩浦江两岸的风光片,一组是上海黄浦公园晨练的市民片,一组是路过上海外滩迎亲车队的民俗片,还有一组是已消失的上海外滩街景,比如原来的跑马地现成上海大剧院……当欣赏上海黄浦公园晨练的市民照片时,嘉保贺喜先生用鼠标指示我注意观察晨练市民腹部形状的变化,感叹中国人现在富裕起来了……我在异国他乡,从一个法国人的记录看上海的变迁,眸子莫名地湿润了,不知是被主席先生执着的中国情结所感动,还是因思念遥远家乡、亲人而激动……
两度去法国,两度去贝桑松,两度做客嘉保贺喜先生家。首次去法国前,冯骥才先生发来短信,提醒我看法国人的文化自觉。嘉保贺喜先生投我所好的接待,不正是一个法国人的文化自觉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