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5月
去米卢兹不在行程安排之内。
从法国的贝桑松到瑞士的巴塞尔,要在米卢兹中转。临行前一天,与房东露希拉道别,听说我们在米卢兹早到晚离,就建议游览米城,那儿有她的朋友克里斯蒂安·迪迪夫妇。
米卢兹车站,中午时分,不同的肤色,左顾右盼的神色似乎是联络暗号,我们碰到迪迪夫妇。像彼此熟悉似的没有介绍,行见面礼,迪迪先生首先陪同我们买了下午五点多离开米卢兹的火车票。
他俩,夫矮妻高,一胖一瘦,让我联想到小说《高女人和她的矮丈夫》。不过,迪迪先生没有小说中的丈夫那般矮,只是胖,还有个腰鼓般的啤酒肚,坐入红色的小欧宝驾驶座像挤进去似的。我们坐车初掠了米卢兹的市容市貌,与巴黎、贝桑松差不多的街景……这是商业街……我们进入大学城……坐在后排的迪迪太太介绍沿途景色,我拍摄窗外的景色,约莫一小时后,我们被接到了克里斯蒂安家。
走进客厅,听到了一种耳熟的旋律,怎么感觉像到了家乡的寺院?我暗暗惊奇。迪迪先生似乎看出我的惊奇,问,唱的是汉语吗?不是,然是中国的宗教音乐。迪迪太太笑了,说,他(克里斯蒂安)爱好音乐,收藏了两屋子全世界的音乐,因我们的到来,他选了这张碟片,不知我们是否喜欢。
克里斯蒂安下厨为我们做菜。他太太陪同我们看一看他们的家。怎么,与家乡一样的风俗?在家乡,客人头次做客,主人让客人参观居室环境十分自然,而西方人讲究隐私,所以当克里斯蒂安太太提出参观时,我大吃一惊,毕竟东西方文化是有差异的,这样做不知是克里斯蒂安家的风俗,还是她为迎合我们的东方文化?他们的家位于米卢兹的北部,是一幢带花园的三层别墅,二楼是主人的生活区,三楼是宾客活动区,有客厅,有客房,还有一间置了乒乓台桌那般大的餐桌的餐厅。走上三楼,一股冷气袭来,迪迪太太说这是没有开暖气的缘故。冬天,夫妇俩很少上楼,所以不供暖,即使孩子们回来,也不太开暖气。楼上楼下走了一圈,我发现,花园别墅的外观装潢并不如家乡一些朋友家,印象最深的是客厅、书房的四壁不是书,就是唱片、磁带、光碟,走廊、卫生间的墙壁上挂了大大小小的油画、水粉画。
楼上楼下,走了一圈,面包的香味已诱得我饥肠辘辘。中午饭设在二楼小餐厅,小圆桌上已摆了餐具和奶酪之类的调味品。克里斯蒂安让我们先尝尝他刚拌的胡萝卜丝,一尝,我再次惊呆,怎么是家乡的口味呢?克里斯蒂安笑了,说是按菜谱上介绍的中国调味品拌的,接下来的拌青瓜、拌西红柿都是如此,几乎没有放法国的“福妈寿”(奶酪),这是我到法国一星期以来吃到的最可口的午餐。令我不解的是,克里斯蒂安怎么会想到做中国口味的菜呢?在此后的交谈中我了解到他们没有去过中国,他们了解中国是通过他们的朋友。之前,他们听说一位朋友领养了中国小女孩,接着就昨晚接到露希拉的电话,知道我们是中国来的朋友,他们为此做了精心的准备!
我们边吃边聊,交谈中得知,他们是退休老师,克里斯蒂安除了爱好音乐,还擅长烹饪,喜欢按菜谱烹饪各国风味的菜点。这次,我不远万里来做客,可能会因饮食习惯不同而吃不惯,况且露希拉也不太会做菜,所以今天做了中餐风味的法国大餐。好一个为客人着想的主人!这一顿我几乎将一星期的饿全补回来了。饭后,迪迪太太建议我们喝英国茶,我又是一头的雾水。当喝着红茶加糖的英国茶时,迪迪太太说,这是她最喜欢喝的英国茶,她就读剑桥大学时开始喝,一喝就是几十年……之后,迪迪太太拿来一本画册,给我们介绍米卢兹的名人——插图画家古斯塔夫·多雷。多雷,1832年出生于斯特拉斯堡,按法国行政区域划分,米卢兹属于斯特拉斯堡大区。拿着厚厚一本多雷作品选,克里斯蒂安太太像母亲介绍儿子似的,将多雷儿时的艺术天分以至成人后卓越的艺术成就详述了一番。合上画册,这位毕业于剑桥大学执教于米卢兹一所中学的英语老师,竟建议我学英语,可能是她看我只会像聋哑人似的微笑,无法与他们交流。
之后,克里斯蒂安先生驾车送我们到市中心,由迪迪太太陪我们游览米卢兹的名胜——市政厅、大教堂和超市……在超市街对过的不知名的小广场上,迪迪太太专门陪我们看了一座机器人雕塑,因为这座雕塑,让我记住这座城市以机械工业而闻名。末了,迪迪太太带我们到一个电车站,掏出硬币,像老师教学生似的让我们自己买票,原来我们选择坐有轨电车回家……再次走进家门,音乐依旧,只是空气中带有淡淡的水果香,原来克里斯蒂安回家替我们做了水果面包,说是让我们带上作路餐……就这么匆匆地决定,匆匆地做客米卢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