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12月
倘若没有中国情结,菲利普不会学汉语,自然不太可能和我儿子相遇,也无法成为我儿子的学生。
三年前的一个秋天,儿子背着双肩包潇洒地跨出国门,成了法兰西的一名留学生。第二年,他在网上发了教汉语的帖子,而后菲利普先生来报名学习。菲利普,年近半百,是在瑞士工作的法国人,每星期路过贝桑松去探望母亲,顺便学两个小时的汉语。
一回生,二回熟。三回之后,学生开始邀请老师去瑞士的家做客,老师也开始邀请学生用中国餐……这样,一个学汉语一个学法语;一个从中国超市买大米焖大米饭,一个用刀叉示范吃法国的福妈寿(奶酪),这对年龄相差两轮的师生开始了中法文化交流。
菲利普的家位于瑞士巴塞尔附近一个叫Pratteln的小城,坐在车里看这座小城,其大小与家乡的慈城镇相似,但菲利普介绍是城不是镇,猜想这可能是巴塞尔的卫星城。菲利普的家不大,是一套两室一厅的公寓。路上,听儿子说,菲利普曾到过香港。他的单位在中国设有分公司,先是在香港后迁移至上海,在杭州还有一家合资企业。这难道是菲利普学汉语的原因吗?
走进菲利普的家,抬头就看到墙上挂的毛泽东的画像,画像上书写了一句中文:“读毛主席的书,听毛主席的话,照毛主席的指示办事。”红色的经典居然能在异国他乡看到!再说跨出国门近一星期了,几乎没有见过中文,这里似乎让我宾至如归。
客厅的布置也相当的简洁,沙发、茶几、书橱,还有个电视矮柜。茶几上,有电视遥控器,有跟读器,还有两本书,一本是与跟读器配套的《汉语900句》,一本是《美食之旅,中华》。客厅中最充实的家具是三层的书橱,挤满了书。一般通过书橱可知主人的志趣爱好,然而眼前的好多书却是外文书,不知这家主人读什么书?疑问中,几个醒目的汉字吸引了我的眼球,《中国当代艺术》(法兰克福)、《京剧脸谱》,原来主人喜好中国艺术,我有些惊讶。
翌日,更令我惊讶的是,前晚我送的大红“福”字竟然贴上了菲利普家客厅的白墙。我出国前,儿子告诉我们,法国人最喜欢自己动手做的礼物,他爸听后,使出少年时的书法功底书写了二十几幅“福”字,以传播中华的传统年俗文化,想不到这张中国红薄纸真成了菲利普的最爱。没过多久,穿着睡衣的菲利普竟用汉语“早上好!”问候,我一时不知所措,居然无言傻笑,幸亏儿子救场才免于失礼。这一天,菲利普陪同我们去伯尔尼。一路上,他播放邓丽君的演唱光碟,在熟悉的音律中,我们通过儿子的翻译谈老舍的小说、话剧……因语言的障碍,我们的交谈断断续续,但菲利普的神态仿佛在说,他在读,或者在关注老舍的小说。回到家,菲利普从房间捧出了一堆书本,其中有中法文对照的《茶馆》《骆驼祥子》。
这一晚,听说我烧中国菜,菲利普把事先准备的肉、菜一一塞进了冰箱。看我和粉包汤圆,他拿起相机拍个不停;等我炒菜,他又是拿酱油、递黄酒,接过作料瓶一看,我差一点惊叫起来,原来酱油是珠江牌的,黄酒是家乡的“红万寿”。
离开时,我感谢他对我儿子的照顾,也转达我先生对他的谢意,菲利普同样用生硬的汉语回答:“没什么,我也是儿子的父亲。”好一个儿子的父亲,我这才想起有着中国情结的菲利普,曾经把读大学的儿子送到中国学打少林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