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夏午后,困意袭来,闭了一小会儿眼睛,总想提起好久没动的笔,灵感如散乱的蒲公英花絮,洋洋洒洒,且飘忽不定,总感觉能归纳出些什么。正当思入佳境,朋友电话响起,快来快来!王扉老师来书吧签名赠《化蝶:庄子的密码》了。我已帮你请老师签名一本,速速来取!
急急忙忙地赶路,车前挡风玻璃堆积的灰黄梧桐树花絮,被风纷纷扬扬地吹散开来。工人北路上树荫斑驳,慌忙地抢道驻车而停,可叹!签着老师大名的书,一份特别的礼物与精神食粮拿到了,捧在手心,人却不曾谋面。迫不及待地翻开扉页,细细品读。一会儿便被告知,当晚市图书馆还有王扉老师的讲课。
这是第二次走进这个“湖畔书榭”,也许是出于激动,首先是惊叹这一方商业繁华之地,竟然有这么一隅如此静雅的场所:面对着这静静的湖畔,这么好的阅读空间。
书是湖畔文心的眼睛。那一方场所,有条不紊,颇为专业,但眼睛似乎还是来不及看,甚至归纳不出什么名堂!想伸手触摸,不敢,想探问,感觉唐突。
我欣慰于这个繁华闹市的书吧,我想所谓的大隐隐于市也就是如此吧?这是经济繁华与千年文化交相辉映的产物。出得书榭门隅,继而眺望,大安寺高塔先即入眼,再是一汪郁郁葱葱做伴的绣湖水,也不知是何年有湖。
年幼时,捧着一把家乡的泥土,兴冲冲来到这里。20多年了,偶然的突发奇想和年轻时的壮怀激烈,让我踏入这一片梦想的沃土,跌跌撞撞走入那时微小而又繁华的小城。认识乌伤也就这么多年,来来又回回,唯有这几年才知晓收获是什么!长久的忙碌似乎忘了在这市中心,还有这个绣湖,还有那么一汪静水,浑身透着那种无言的儒雅,还有满满的文化气息。用它的静谧,诉说千年的美丽。曾记得下雪时绣湖的银装素裹,雪压枝头,宛如娘子,端庄贤淑,白衣长袖,让那些坐怀不乱的读书人怦然心动。晨雾中瑞气蒸腾,你会有一种要用劲吹散它的感觉,远远眺望,龙脉之上湖如龙眼,条条繁华路也即是龙爪,无声地伸向远处,湖边幢幢耸立的高楼犹如巨龙盘曲突张的筋骨,绣湖塔的倒影,在波光粼粼中摇曳。
静生慧,慧生根,绣湖是一汪宁静,深远,深远,任那世间繁华落尽。湖心的几只鹅,也会成对穿梭,似在回首听骆宾王回来唱诗:鹅鹅鹅,曲项向天歌……更不知道谁在湖中养了这鹅,为了祭奠骆宾王?让湖面顿生灵气?不得而知。马路上车来车往的繁华似乎和这鹅全然无关,它们尽情地在湖面栖息,戏水,拍拖。喧嚣之中它们成双成对地来往,呵呵,羡慕。如果说沪上是万商云集,繁花似锦,而我的故乡宁波是三江汇聚,那么八咏之下的乌伤大地,给予我们一方水土生息,那是最为幸福不过了。就因为绣湖之隅,一湖一塔的身后还有更为悠远的双林作后盾,两相依附。
虽然相隔数千里,但对略懂乌伤的人来说,莫不是老早就连在了心里。双林的历史比绣湖更为悠久,底蕴更加深厚,北宋时被誉为“震旦国中,庄严第一”,又有“天下第三,江浙第一”的美称,南宋时推为天下禅院十刹之一。眼前仿佛浮现大士手摇蒲扇,依双寿树结庵而坐的情景,从南梁至今,千百年泽被后人子息。文化的内涵和底蕴也许常人很难摸到探到,其实长时间的文化积淀可以说是微收纳,慢慢地收纳,淡淡地吐出,你似乎难以感觉。
在三年前,也是在朋友的带领下走进双林禅院,从那一刻起,心间归结出了一条出路。因为我们避开了熙熙攘攘的纷乱,从心底里掏空,抚摸了那深深的双林前后文渊,感受那韵味十足的气息。小心地遍读了院内一块块碑文,轮廓便慢慢地显现。
我案前电脑显示屏边上,放着一青花瓷盆,张开着心房的菩提莲花叶,与文字在作无声的对话,在诉说着、聆听着笔触流淌出的美丽。也许是寥寥几笔难以传达全貌,只能以后边学边加以表达罢了。因为我是恋旧之人,对远古的东西甚是偏爱,赏物尚德,何况是文化,还有我们赖以生存的这方沃土,这气息要我们去维护和发扬,你我便有责。就如国学大家钱穆先生所说:不知一国之史,不配做一国之民。那么对于这片我们朝朝暮暮栖居的土壤,它透出的悠悠文化怎可不知一二?
好多国外回来的朋友赞叹,远在异乡的游子或者是国外友人甚至不知道中国有那么几个如北京、上海、广州等大城市,但恰恰会翘着拇指说:中国义乌ok,小商品那里有我们需要的……听着这些,我们的内心充满欣慰。义乌不愧为浙中大地上的翘楚,而绣湖那一汪浅水所深藏的悠远犹如摇篮,哺育了乌商雅韵生生不息的绽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