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夏刚过,气温就开始节节攀升,原想天热去东钱湖的人不会太多,但到了十里四香,才发现自己的想法实在可笑。好不容易在一家小饭馆里等到空席,一家人吃过午饭,稍作休息后,就开始了此行的任务——骑游东钱湖。
说到骑游东钱湖,那可是和走古道一样,是近年来深受市民喜爱的一种健身方式。而位于东钱湖畔的十里四香,不仅山清水秀,人文荟萃,而且还建有一条十公里左右的环湖自行车道。每当双休日,许多游客就会自驾或乘公交车来到此地,在休闲之余,顺便租一辆自行车体验骑游的乐趣。
在湖边某个租车点选了一辆三人骑的自行车后,一家三口沿着湖边的自行车道,开始了一段愉快的行程。三人自行车车身长,又有三副踏脚,刚开始骑时,不是你快就是我慢,摇摇晃晃的一直控制不好。经过一番琢磨,才明白骑三人自行车就好比居家过日子,一家人必须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只有这样才能平稳前行。
沿着曲折的车道缓缓骑行,一路上除了醉人的景色和悦耳的鸟鸣,还随处可见粉色的美人樱、金色的波斯菊和紫色的矮牵牛等,将景区点缀得依然像春天一般姹紫嫣红。有意思的是,这些小花并不是整齐地种在一起,而是像野草一样随意地长在山边湖旁。这样别具匠心的设计,还体现在湖里的芦苇、水菱、茭白和莲花上,它们与野生植物混杂在一起生长,看上去就像自然天成。而依湖而建的车道,每一次不经意地转弯,总能让你看到与众不同的美景。俗话说“细节决定成败”,东钱湖景区这种人工与自然巧妙糅合的理念,让人对它的发展前景充满了期待。
午后的阳光暖暖地照在湖上,升腾的水汽使空气中氤氲着湖水特有的气息。车过处,偶尔会惊起一群觅食的小鱼,打着水花,忽而都潜入了水底。只要留意,风景是无处不在的,就连我们自己,也常常成为那些摄影者眼里的风景。在湖光山色中骑行了五六公里,一看时间还早,于是向一旁的村庄骑去。十里四香景区主要包括洋山村、西村、东村和绿野村,当我们沿着小河进入西村不久,便看到一座三孔石桥,桥畔的大樟树下竖着一块石碑,黑底金字上书“南宋丞相史浩故里”。一位老伯见我们好奇,就指着旁边的一幢老屋说:“这是史氏宗祠,里面有史浩画像和生平介绍。”谢过老伯后,我们就进祠堂参观起来。
据史料记载,史氏家族为南宋最大的望族,有“一门三丞相,四世两封王”和“满朝文武半出史门”之称。作为史氏家族的第一位丞相,史浩小时候家境并不殷实,但他勤奋好学又为人正直,担任丞相后,他第一件事就是不顾自身安危,努力为岳飞平反,并极力推荐陆游、朱熹、张浚等人才为朝廷所用。史浩还是位孝子,东钱湖有名的景点“补陀洞天”,以及宁波农历八月十六过中秋的习俗,都与他孝敬母亲有关。史氏家族还有两位丞相分别是史浩的儿子史弥远和孙子史嵩之,他们对整个南宋的发展,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
从西村出来时,看到村口有座庄严辉煌的忠应庙,忠应庙又称“王安石庙”,始建于明嘉靖年间,现存庙堂为清嘉庆时重建。而离西村不远的绿野村也有一座祭祀王安石的“灵佑庙”。为何两村各有一座“王安石庙”呢?据说背后还有个动人的故事。北宋庆历七年(1047)春,王安石受朝廷派遣赴鄞县任县令,在三年多的任期里,他不仅兴修水利,还以低息贷谷于民,组建联保,平抑物价,创建县学等,为鄞县人民做了大量的好事。王安石离任后,鄞县人民特意建了一座庙来纪念他。因当时庙在深山之中,祭祀很不方便,于是当地百姓就商量择地重建。西村和绿野村各不相让,于是西村村民漏夜抢得荆公石像,建庙于村口。而绿野村村民争得荆公神主牌位,也建庙在村里。由此可见,百姓对他的爱戴之情。史浩和王安石都是宋朝名臣,虽然他们的足迹早已湮没在历史的深处,但他们的事迹却陶冶了后人的灵魂。
两个多小时的骑行,从美丽的湖畔到宁静的村庄,从喧嚣的现代“穿越”到遥远的宋朝。十里四香景区给予我的,不仅是一次美的享受,更是一次独特的体会。
§§第五辑 剪烛西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