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山赤水,这名字取得真是有声有色。四个字,声律平平仄仄,读起来朗朗上口。从字义上看,丹红色的崖壁倒映在赤水桥下清澈的溪水里,颇有“人面桃花相映红”的诗意。时值金秋,溪边丹桂飘香,山旁柿林挂红;这次第,怎一个美字了得!
景区位于余姚大岚镇的柿林村,车子行进在盘山公路时,我已经被窗外的景色所陶醉。秋天的四明山层林尽染,红的、黄的、褐的、绿的,各种树木争相在冬季来临之前,展现着自己美丽的容颜。而皎口、周公宅水库,则像一双明亮的眼睛,素面朝天地仰视着如水般澄静的苍穹,坐观风起云涌,笑看日出月落。自然与巧夺天工的杰作,使连绵雄伟的四明山更添了几分妩媚与灵气。如果没有这蜿蜒绵长的盘山公路,去一趟柿林村确实很不容易。想当年,侵华日军想去那里扫荡,行走到一处险峻的山路时,突然山谷起雾马不前行,鬼子们怕掉下山谷,连忙狼狈地撤回。特殊的地理环境,使丹山赤水免受了战火的蹂躏,更使此处原汁原味的人文风景,得以最大限度地保留下来。
站在弯月形的赤水桥上,可以看到前面陡峭的崖壁上刻着“丹山赤水”四个红色大字,为宋徽宗御笔。字体瘦直挺拔,横画收笔带钩,竖画收笔带点,尽显其独创的“瘦金体”风格。和南唐后主李煜一样,宋徽宗赵佶也是个政治昏庸、不励精图治,但艺事超群,书画兼精的皇帝。除了在书画方面很有成就,宋徽宗还尊信道教。他不仅大建宫观,自称教主道君皇帝,还亲自作《御注道德经》、《御注冲虚至德真经》和《南华真经逍遥游指归》等书。这个不务正业的皇帝,除了给后人留下几张字画,给道教留下几本破书之外,直接导致了大宋王朝的濒临灭亡,最后与钦宗同为金朝所虏,并死于他乡。因丹山赤水是中国著名的道教第九洞天,山脚下不仅有炼丹洞遗址,山顶上还有座四明道观。因此,我们就不难理解,为什么宋徽宗的御笔会出现在浙东一个偏僻的山崖之上了。
沿山路直上顶峰,竹林深处隐约可见一座红墙灰瓦的古代建筑,那便是“丹山八景”之一的四明道观。四明道观规模不大,但是个钟灵毓秀的清幽仙境。早在东汉年间,就有许多道教名士来此隐居修身,历代诸多名人雅士更是到此览胜抒怀,留下过“丹山赤水神仙宅,布袜青鞋作胜游”等许多优美的诗句。
走出道观后门,外面是一片广阔而平坦的山地,杂花如毯,桂林飘香,深吸几口清新的空气,让人肺腑顿感清明。沿溪边栈道而下,一路可闻流水潺潺,抬头可见炊烟袅袅。恍惚间,让人感觉似步入桃源。再往前行,就到了柿林村,村里只有沈氏一姓,据族谱记载:沈氏始祖是周文王的第十子,受封于沈地,遂以封地为姓,其后裔来此隐居。村中有一古井,井水清澈纯净,冬暖夏凉,是全村人的饮用水源。故有“一村一姓一家人,一口古井饮一村”之说。山中有座“梦溪草堂”,此建筑相传为柿林村开村鼻祖沈太隆做学问之地,其曾写过一首七绝:“洞天福地甚奇哉,不染人间半点埃。相士择宜居此在,岭头惟有白云来”。从诗中可看出他非常喜欢隐居此地。沈氏是江南望族,北宋时,出过著名的政治家、科学家沈括,著有《梦溪笔谈》,“梦溪”两字就来源于此。
站在柿林村,随处可见一棵棵高大的柿树。由于来得正是时候,满山遍野的柿树上挂满了一只只小巧的“红灯笼”,成为这次丹山赤水之游,除山水之外又一道独特的美景。村口的“柿树王”下,有许多卖柿子的村民,热情地招呼我们可先尝后买。听我说柿子很甜时,村里一位老伯自豪地对我说,只有柿林的柿种、柿林的土地、柿林的气候,才能生长出这么甜的柿子。看来,一方水土养育的不仅是一方人,同时还滋养了一方的风物。
回来路上,问儿子这次丹山赤水之行感觉如何,儿子说:“风景很美,柿子很甜,野菜很香,土鸡很鲜!”这小子,概括得倒蛮贴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