倒笃菜是浙江中西部地区很有名的一种腌菜,因其鲜香脆嫩,开胃爽口,深受当地人的喜爱。或许有人会问,不就是腌菜嘛,为何取如此古怪的名字?其实,将此腌菜叫做“倒笃菜”,主要是它在制作工艺上采取了与众不同的方法,因而味道也比一般的腌菜要鲜美得多。
倒笃菜起源于何时已经无法考证,但它的产生据说缘于一次偶然的失误。过去,当地人腌菜浪费很大,一大半要烂在坛子里,只有坛底一部分才能食用。一天晚上,有位老婆婆不小心把自家的腌菜坛子撞翻了,昏暗中,她无意间将坛子底朝天放在了角落里,一个月后,怪事发生了,倒置的这坛腌菜不但没有腐烂,反而因卤汁流光味道变得异常鲜美。很快,将坛子倒过来的方法流传开来,腌菜也被形象地称之为“倒笃菜”了。
倒笃菜好吃,但腌制起来却要花一番功夫。袁枚曾在《随园食单》中写道:“将冬菜取心风干,腌后榨出卤,小瓶装之,泥封其口,倒放灰上。夏食之,其色黄,其臭香。”袁枚不愧为才子,寥寥几笔就把倒笃菜的腌制方法和色香味给写了出来。不过,想吃到正宗的倒笃菜,原材料的选择和用盐的比例才是成功的关键所在。腌制倒笃菜首先要选用当地种植的细叶型雪菜(九头芥),将菜洗净后晾晒几天使其萎瘪,然后切成一厘米左右的碎段,或整株放入大陶缸内,按50公斤菜加2公斤左右食盐的比例逐层踩踏压实,然后在上面放上石块加压至出卤汁。对一般的咸菜而言,腌制过程到此已经结束,但倒笃菜却只是完成了一半。两天后,要把陶缸里的腌菜取出,装入小口的坛子里,压实后在坛口处依次用荷叶及泥巴封口,最后倒笃放置在草灰上,在随后的日子里,剩余的卤汁会慢慢地从缝隙里渗透出来,大概一个月左右,就可以打开食用了。
一坛上好的倒笃菜,色泽金黄、香气扑鼻。以前,农家生活贫苦,倒笃菜是饭桌上绝对的主角;尤其是困难时期,一锅简单却香味十足的腌菜粥曾慰藉了许多饥肠辘辘的肚子。如今生活条件好了,倒笃菜成了大鱼大肉之后,绝佳的开胃小菜。尤其是一些游子,每次离开故乡,总不忘带上一些倒笃菜以解思乡之苦。对他们来说,倒笃菜的味道早已在漫长的时光中,和故土、亲人、思情等混合在一起,分不清哪一个是腌菜的滋味,哪一个又是心中的情怀了。
倒笃菜除了开坛即食,还可以和许多食材搭配,喜欢吃素的可与茭白同炒。具体做法是:先将茭白剥壳,洗净后对切成斜片待用,然后热油锅,将小红椒段和切碎的倒笃菜入锅煸炒,等菜与红椒煸透后,倒入茭白片快炒片刻,加少量糖与盐,再放点清水略翻炒入味即可。此菜色泽丰富,味道爽口,无论下饭还是佐粥都非常适宜。而对我来说,最难忘的是去建德采风时吃到的那盆“倒笃菜炖千岛湖有机鱼头汤”。此鱼汤是道功夫菜,从杀鱼、炖煮到上桌起码要等一小时,目的是为了将鱼头和倒笃菜的鲜味充分糅合在一起。当服务员端上砂锅,一揭开盖子,只见奶白色的汤水和倒笃菜一起还在咕嘟咕嘟地翻腾着,扑面而来的热气中尽是沁人心脾的鲜香。吃一块鱼肉,喝一口浓汤,那美妙的滋味,鲜得舌头都要跳起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