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时节万物春,除了满眼的桃红柳绿,许多新鲜诱人的时令佳肴也跟着春的脚步纷至沓来。鲜嫩的春笋、喷香的野菜、翠绿的青团、肥美的鳜鱼,光听就让人垂涎不已。同时,清明也是吃螺蛳的最好时候。经过一冬的休养生息,螺蛳开始为繁殖后代到处觅食,此时的螺蛳肉质肥美很有嚼劲,味道比其他季节要好许多,故就有了“清明螺,肥如鹅”之说。
螺蛳是一种廉价的水产品,无论下饭还是过酒都是一道不错的菜肴,特别在物资贫乏的年代,螺蛳更是百姓人家的饭桌上一道常见的“荤”菜。记得小时候,门前的塘河上常能看到耙螺蛳的木船,暗红色的船身,乌黑的船篷,就像一只放大了的乌篷船。耙螺蛳的一般都是外地人,夫妻俩吃住在船上,以耙螺蛳为生。当船划到有螺蛳的地方稳定后,男的就一手拿类似长柄的“簸箕”,另一手拿前端有一横木板的长竹竿,一下一下地把河底的螺蛳耙进那只“簸箕”里。女的坐在船舷边,等丈夫把耙来的螺蛳“哗啦”一声倒在一只竹匾里后,就耐心地把螺蛳从石子、水草等杂物中捡出来扔进船舱里。女人捡螺蛳的速度非常快,不需三分钟就能把匾里的螺蛳捡干净,然后“唰”的一下把剩下的杂物倒回河里。想吃螺蛳只要喊一声,木船就会靠上河埠头,几分钱能买到满满一大碗。不过,农村里的人大多喜欢自己下河去摸,把手伸进河坎或埠头的石缝里,不到半小时就能摸到许多螺蛳。
刚从河里摸来的螺蛳要放在盆里养一天,让它把肚子里的脏物吐尽,然后用钳子将尾端剪去。螺蛳吃法很多,一般都以炒为主,也可以清水煮熟后,用针尖挑出螺肉炒咸齑,过泡饭最佳。而我则喜欢做酱爆螺蛳,锅热入油放姜片、蒜末、辣椒炝锅,然后倒入螺蛳爆炒,八成熟时加入料酒、酱油、糖、盐等;做酱爆螺蛳火候一定要掌控好,否则炒得过熟吃起来肉老而且很不方便。起锅装盆后还要撒上一把葱花,这样才色香味齐全,令人不禁要多喝几杯老酒。
吃螺蛳与吃其他菜不一样,是靠嘴把壳里的肉嘬出来的。以前看到外地人不知道怎么吃,拿起来张口就咬,看得我牙根阵阵发酸。会吃螺蛳的人,筷子夹起一粒,嘴巴对着螺口“唧唧”两声,伴随着一股美味的汤汁,一团螺肉就滚到了舌上。没这技术的人,用筷头往里捅一下,再用力嘬也能吃到螺肉,这其中的道理颇有“退步原来是向前”的禅意。当然,你也可以像汪曾祺老先生在《故乡的食物》里写的那样“我们家乡清明吃螺蛳,谓可以明目。用五香煮熟螺蛳,分给孩子,一人半碗,由他们自己用竹签挑着吃……”
以前清明节有吃螺蛳的习俗,因螺蛳有清火、明目的功效,故称为吃“亮眼螺”。有些地方吃下来的螺壳不能随便扔掉,清明夜睡觉前需扔到屋顶上,据说这样撒过后蛇虫百脚就被赶跑了,还能使屋顶上不生杂草。这活我小时候也干过,不过是偷偷扔的,结果下雨天七石缸里落下很多螺蛳壳,被爸爸一顿臭骂。但那个遥远的春夜,螺蛳壳在瓦片间滚动时那种纯朴的声音,至今还常在我心里沙啦啦地响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