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节有时候是可以闻到的,尤其是江南的秋天,因为有了醉人的桂香,才使我们在不经意中感受到时光的流转。桂花是秋天的使者,也是荣誉和吉祥的象征,在民俗文化里,常将进士及第或仕途得志者谓之“蟾宫折桂”,比赛优胜者誉为夺得了“桂冠”等等。而那些文人在欣赏它的同时,更是不惜用最美的言辞来赞颂它,李渔就曾在《闲情偶寄》中说过:“秋花之香者,莫能如桂。树乃月中之树,香亦天上之香也。”此话虽从唐诗中脱胎而来,但作者对桂花的喜爱之情可见一斑。
桂花除了色香形意俱佳,还有许多好听的名字,如木樨、仙友或花中月老等。有关它的神话传说也有不少,最著名的就是吴刚伐桂的故事。说是月中有桂树,高五百丈。汉朝河西人吴刚,因学仙时不遵道规,被罚至月中伐桂。但此树随砍随合,总不能伐倒。千万年过去了,吴刚就像希腊神话中那个一心想把石头推上山顶的西西弗斯,面对永无止境的失败,依然不言放弃。法国著名作家阿尔贝·加缪认为西西弗斯是幸福的,因为爬上山顶所要进行的斗争,本身就足以使一个人心里感到充实。我想咱们的吴刚应该也是如此吧。不过相比于国外的“同行”,吴刚还是更“幸福”一点,每逢金秋时节,他会放下斧头,酿几坛桂花酒来犒劳自己。
我国栽培桂花树的历史非常悠久,早在汉代它就已成为上林苑里的名贵树种而受到汉武帝的青睐。如今这棵旧时的皇家名树,早已得到了广泛的种植,在庭院、路边或河畔,到处可见到它亭亭玉立的倩影。每当花季来临,那似有若无的暗香,总令人心醉神迷。不过要说赏桂的胜地,莫过于杭州的满觉陇了。满觉陇位于杭州西湖以南的一条山谷里,每年近万棵桂花盛开时,香满空山、落英如雨,故有“满陇桂雨”之美誉。记得有一年秋天和爱人去杭州游玩,到满觉陇时已近黄昏,在农家乐订好旅馆后,两人便迫不及待地踏着晚霞去山林赏桂。满觉陇的桂花品种非常丰富,有金桂、银桂、丹桂、四季桂等,人行其间沐“雨”披香,真是别有一番意趣。走得累了,就坐在树下的石凳上听一会儿潺潺的流水或悦耳的鸟鸣;觉得饿了,就在路边的农家小店里喝一碗香糯可口的桂花栗子羹。等尽兴而归,已是“人散后,一钩新月天如水”了,此时,最适宜坐在窗旁品茶赏月,享受山村独有的那份静美。怡然自得中,颇有偷得浮生半日闲之感。
在历代诗词中,咏桂之作数量众多,文人墨客们常借桂花清雅高洁的芳香和凌风霜而不凋的气节,来抒发自己内心的情感。如李白在《咏桂》一诗中采用比兴的手法,通过桃李的趋势媚俗来衬托桂花的高洁不凡,以此表达自己洁身自好、蔑视权贵的心声。而李清照则在《摊破浣溪沙·病起萧萧两鬓华》一词中,将桂花芳馨而不炫耀,内美而不张扬的品格,作为自己追求的精神志趣。但相比于柳永《望海潮·东南形胜》这首词带来的影响,前面这些实在是小巫见大巫了。“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整首词以波澜起伏的笔法,浓墨重彩地展现了江南繁华壮丽的景象,加上音律协调,情致婉转,在当时流传极其广泛,人称“凡有井水处,皆能歌柳词”。说实话,现在的江南早和千年前有了很大的差别,但每次读来,还是让我为脚下的这片土地感到由衷的自豪。令柳永想不到的是,他写的这首词,后来竟被人认为间接地影响了一个王朝的命运。传说金主完颜亮闻歌,欣然有慕于“三秋桂子,十里荷花”,遂起投鞭渡江之志。不过,事实证明柳永是比较冤的,完颜亮举兵南下的时候,他已经去世100多年了,何况一首词岂能决定一个国家的兴衰。若定要寻根问底,只有两个原因,首先是江南的绝美和文学的魅力,还有就是执政者无能,只好拿文人出气。
眼下,正是赏桂的最好季节,在这秋高气爽的日子里,当我们徜徉在桂花树下,想起唐诗宋词里那些精美绝伦的句子时,一定会感到眼前的桂花显得格外的馨香与美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