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过年了,各种小菜价格也随之涨了起来,除了宁波人爱吃的海产品,连蔬菜价格也在悄悄地上涨。记得有一年下雪,普通的青菜要卖到六七元一斤,菠菜价钱更是比肉还贵。虽说青菜和稻谷一样都是农民所种,也棵棵皆辛苦,不过贵到这份上,还是让人有些接受不了。我老婆说:“菜贵了,这味道也感觉好吃多了。”其实哪有这样的道理,就算青菜价格再涨,这味道也不会因此改变的,改变的只是人的心态罢了。
父亲年轻时做过农民,在他眼里,青菜与茭白、西红柿等相比,是最不值钱的农作物,绿油油的遍地都是。但莫看菜便宜,种起来也很不容易,每天除了要浇水、施肥,还经常要拔草、除虫等。特别是收割小白菜的时候,人蹲在田垄里,像挑马兰一样,一株株地把细嫩的菜用剪刀剪下来,再一把把整齐地叠在竹篰里,等全部收割完,腰酸背疼不说,天色也早已暗了下来。但与“双抢”时节相比,这些活还算是比较轻松的。因此,那时一些年轻人挖空心思想“农转非”,就是把农业户口转成居民户口,只有这样才能跳出农门,去工厂里工作。可见,农民是个多么辛苦的行当。
除了在生产队干活,父亲一有空还要在屋后的几分自留地里种些小葱、青菜和丝瓜等。为防止鸡鸭啄食,父亲在田园四周密密麻麻地插了圈木槿,几场雨之后,木槿细长的枝头上就会开出许多粉红色的花来。那时,我家饭桌上的小菜都是以自己种的蔬菜为主,而青菜更是一年四季雷打不动的长下饭。袁枚在《随园食单》中说:“青菜择嫩者,笋炒之。夏日芥末拌,加微醋,可以醒胃。加火腿片,可以作汤。亦须现拔者才软。”我家除了毛笋时节,偶然会和笋一起炒或做羹吃,后面什么芥末、火腿等,我小时候看都没看到过。青菜平时一般都以清炒为主,油锅一热,倒进去炒几下就是,既简单又方便。虽说青菜萝卜营养好,但每天这样吃,还是让我大倒胃口。不过自家种的菜与现在买来的相比,无论质量和口感都是大不相同的。自家种的青菜,施的是农家肥,有虫子的话基本是用手抓的,不像现在有些菜看上去不错,但实际是靠农药养大的。
白居易有诗云:“园菜迎霜死,庭芜过雨荒。”这句话虽有一定道理,但只能对部分不能适应冬天的蔬菜而言。而对“黑油筒”青菜来说,则是经霜以后味道更佳,如放在排骨、蹄髈等肉汤里一起煮,那味道真当是交关好。记得有一年大雪天,母亲为改善一下生活,特意炖了一锅蹄髈汤,还把锅子放在小泥炉上,一家人围在一起吃土火锅。奶色的汤水在锅里“突突”地翻滚着,菜和肉的香味氤氲在不大的空间里,那情景,颇有“地炉篝火煮菜香,舌端未享鼻先尝”的诗意。锅里青菜吃光了,就在旁边的淘米箩里抓一把放进去,鲜美的肉汤加上鲜嫩的青菜,一家人“嚯哧、嚯哧”吃得身体暖暖的,肚子饱饱的。窗外大雪飘飘,屋内温暖如春,那氛围现在想来也感到非常的温馨。
有时菜种多了自家吃不完,父亲就用竹篰挑到市场或小弄里去叫卖。那时菜只有几分钱一斤,厚道的父亲每次称好菜,总要再送几棵给人家,辛辛苦苦卖了大半天,赚来的钱连劳力钿都不够。但父亲还是乐此不疲,对他来说,菜被别人买去,说明自己种的菜好,这种精神上的满足才是他最想得到的。写到这里,父亲过来刚好看到这些文字,笑着说:“要是当初青菜卖的是现在的价格,那么我家的生活条件肯定不错。”我说:“以前六七元钱差不多可办一桌酒了,谁买得起你的菜。”父亲一听,笑得更加开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