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宁波”都知道,七塔寺前曾有条街叫忠介街,街不大,但名气却不小。据《鄞县通志》记载:“忠介街,旧名打铁衕、七塔寺跟……附近有钱忠介公祠,故名。”县志里说的钱忠介公,就是有大明孤臣之称的钱肃乐,这是一个值得宁波人敬佩的民族英雄。1645年6月,在清军铁骑南下、甬城即将沦陷的紧要关头,他挺身而出率众在城隍庙起义,从此转战东南各地,用铁与血铸就了一段不朽的传奇。
钱肃乐,1606年出生在距忠介街不到两百米的外潜龙漕,他自幼勤学博览,以圣贤自期。1637年考取进士后,即被朝廷派往太仓任知州。当时太仓的治安非常差,地痞流氓欺行霸市,官匪勾结横行乡里。面对如此情形,钱肃乐到任后首先发动地方上的积极力量来协助自己,其次对荼毒百姓、杀害良民的行为,一概严惩不贷。常言道“官清民自安”,没过多久,太仓百姓就过上了“夜不闭户”的生活。在任期间,钱肃乐除恶霸、抗旱灾、治蝗虫、济灾民,充分显示了为政一方的才干和魄力。几年后,他又到昆山、崇明等地任职,每到一地都深受百姓拥戴,考绩为江南第一。1642年,钱肃乐调京任刑部员外郎,不久因母亲去世回乡守丧。然而,让他万万没有想到的是,就在他守丧期间,大明王朝这座早已千疮百孔的大厦,在清军和农民起义军的双重打击下轰然倒塌了。
1645年6月,正是传统的端午时节,但潜龙漕外的后塘河里却少了往年热闹的龙舟大赛,高耸的张斌桥下更是日夜穿梭着逃往城外的大小木船。自崇祯皇帝在煤山自缢后,清军渡过长江挥师南下,“扬州十日”“嘉定三屠”“杭州沦陷”……一时间,温婉的江南变成了恐怖的人间地狱,而近在咫尺的宁波也已危在旦夕。越来越近的战火,使整个甬城笼罩在一片恐慌之中。正在抱病守丧的钱肃乐眼看江山易主,宁波同知朱之葵等又准备献城投降,不禁急火攻心,大口咯血。正当他万念俱灰,准备绝食尽忠的时候,鄞县贡生董志宁和秀才王家勤、张梦锡、华夏、陆宇鼎、毛聚奎等6人(人称“六狂生”)倡议组织义兵抵抗,邀请钱肃乐出山。6月12日,钱肃乐赶到城隍庙与聚集的士绅议事,被众人推为义军首领。三天后,钱肃乐召集各路义军在江东演武场举行誓师大会,随后派举人张苍水奉表到台州请来鲁王朱以海行监国事。从此,钱肃乐高举“反清复明”的大旗,踏上了一条极为悲壮的复国之路。
当时,浙江各府州相继揭竿起兵,列营数百,与浙东首尾呼应。而钱肃乐率领的义军更是英勇善战,屡建奇功。正当抗击清兵节节胜利之际,各路义军内部却发生了严重的宗派分裂和倾轧,而深受其害的是钱肃乐率领的义军。俗话说“兵马未动,粮草先行”,但南明的权臣们为了各自的利益,竟然下令各县府禁止向钱肃乐的义军供应粮饷。悲愤之下钱肃乐只得向鲁王几次上《乞饷疏》,但名为皇帝实则傀儡的鲁王哪敢得罪朝中的权臣,只给了他一堆没用的官衔,根本不提粮饷之事。无奈之下,钱肃乐只得率领义军一边转战各地,一边靠沿途乞食为生。而那些将士们出于对亡国的忧患和钱肃乐人格的敬佩,没有一个离开部队的。
除了粮饷问题,困扰钱肃乐的还有鲁王政权的合法性问题。当时的南明政权,其实是由几个朱氏后裔在各地建立起来的小朝廷。而从血统、能力和支持率来看,占据福建的唐王朱聿键无疑是最有资格继承大明王朝帝位的。当抗清局势稍微稳定后,唐王就下诏书要求鲁王称臣于他。对此,钱肃乐认为现在大敌当前,鲁王不妨先受点委屈,等时机成熟再另作打算。钱肃乐的观点,对鲁王及权臣们来说是绝对不能接受的,一旦臣服于他人,就意味着自己一无所有。于是不仅派兵攻打唐王,还乘机污蔑钱肃乐怀有二心,千方百计想置他于死地。钱肃乐悲愤难抑,但又无可奈何,最后只得遣散军队,与几个随从一起远走他乡。
对国基日渐稳固的清朝来说,南明那些各自为政的小朝廷不过是水潭里的几条泥鳅,再怎么闹腾也翻不出多大的水花来。就在钱肃乐出走没多久,鲁王和唐王的军队就相继被清军所灭。而此时的钱肃乐因贫病交加已在福建深山落发为僧,从金戈铁马到青灯黄卷,落差之大,实在是令人感慨不已。但即便身处逆境,钱肃乐的复国之心依旧未泯。当他得知鲁王逃到厦门并来往于诸岛欲再举事时,就去觐见。鲁王大喜,立即任他为东阁大学士兼兵部尚书。再次出山的钱肃乐雄风不减,重整旗鼓后接连攻下兴化、福清、连江等三十余城。正当他雄心勃勃想重拾自己的抱负时,不料又遭权臣数次陷害。心力交瘁之下,钱肃乐旧病复发吐血不止,于1648年6月5日病逝于琅江船上。遵照他的遗言,家人将他安葬于福清县的黄檗山麓,墓碑上刻“大明孤臣”四个大字。
为实现复国之梦,钱氏家族共有十余人以不同形式投入到这场旷日持久的斗争中,除钱肃乐外,以身殉国的还有他的三个弟弟钱肃范、钱肃遴、钱肃典,史称“钱氏四忠”。如今,随着城市的发展,逼仄的忠介街早已成了记忆中的风景,只有修缮一新的钱宅依然矗立在潜龙巷里,默默地诉说着那段悲壮的往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