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说起赵大有糕团店,老宁波人就会竖起大拇指夸其做的糕点好吃。赵大有糕点品种丰富、香糯可口,其生产的桔味糕、绿豆糕、状元糕等,曾是老少皆宜的休闲食品;直到现在,有人做寿或办喜事时,若能送上一些赵大有的水晶油包和龙凤金团,依然是件很有面子的事。
作为宁波历史最悠久的糕团店,赵大有创建至今已有一百五十多年了。清同治年间,上虞梁湖的赵氏族人,试着运来当地出产的粳米,在江东后塘街临时租了一间店面,并以“赵大有”为字号做起了年糕生意。由于大米质量好,他们生产的年糕很受欢迎。从此,每年农历十一月至次年一月间,赵氏族人都会来宁波经营年糕生意。经过几年努力,他们在宁波渐渐站稳了脚跟,并在族人赵培德的努力下,于1911年在百丈街开了第一家赵大有糕团店,自产自销各种宁式糕点。
当时的百丈街是沟通海曙与江东的唯一通道,从鄞东来的航船带着山货都停靠在旁边的杨柳道头和新河头等处,而从“三江”过来的海货则都集中在附近的后塘街上,林立的店铺和来往的人群,使百丈街一直以来就是江东最热闹的地方。虽然优越的地理位置为赵大有带来了不少客源,但店主赵培德知道,如果没有独特的经营之道,位置再好也长久不了。为了生存与发展,赵培德奋发图强做品牌,从原料到制作都亲自把关。由于赵大有做出来的糕点价廉物美、做工精细,既可作充饥的点心,又能当送人的好礼,因此大受甬城百姓的青睐。尤其是住在偏远乡村的人,难得进次城,都以吃到赵大有的水晶油包和龙凤金团为荣。以前宁波有句俗话叫“乡下人吃油包,背脊烫起泡”。大意是说:乡下人没见过世面,只顾抬头吃油包,一不小心滚烫的猪油馅就顺着嘴角流到了背脊上。话虽说得有点夸张,但赵大有水晶油包味美料足也可见一斑。
除了质好味美,赵大有能在甬城百姓心里树立起好口碑,主要靠的还是诚信为本、老少无欺的经营方式。吃过赵大有招牌产品“龙凤金团”的人都知道,它色黄如金,味香质糯;又因扁圆的形体和龙凤呈祥的花纹,寓意吉庆团圆和幸福美满,所以老百姓在做寿、祭祀、敬神时,都用它来讨个好彩头。而龙凤金团这么多年来能保持一贯的色香味不变,主要源于赵培德定下的“三不出售”和“三不卖”的规矩。前者即金团粉酸、漏馅不出售,花纹印不清晰不出售,松花脱皮不出售;后者为盛器不适宜的不卖,盛器小的不卖,小孩子不卖。“三不出售”,是赵大有对自己产品的严格要求,而“三不卖”则是赵大有对产品售后认真负责的态度。想想现在那些“一经售出,概不负责”或“挂羊头卖狗肉”、尽干那些坑蒙拐骗之事的不良商家,赵大有的经营理念,不知会不会让他们感到汗颜?
不过万事开头难,两个“三不”刚开始实行时,许多人也不理解,都说:“赵大有金团甜又香,可惜三不卖。”相传还发生过这样一个故事:某天,有个小孩手提菜篮要买四十八只龙凤金团,说是庆祝乡下姐姐的儿子满月。店里的师傅要他回去叫大人拿大一点的篮子一起过来。过了一会儿,一个五十多岁的老婆婆拿着一只大篮子到了店里,言辞中颇有怨气。店里师傅婉言相告:“菜篮里放金团会走样、会漏馅,这样既不好看,又不好吃。再说你送出去要体面,我们店也得顾牌子。”老婆婆很不高兴地付了钱,把篮子交给小孩让他到新河头乘航船,不料小孩半途跌了一跤把篮子打翻在地。店主赵培德刚好有事路过,看到金团摔碎了,连忙带回去换了好的金团。目睹这一切,老婆婆这才感动地说:“赵大有不仅金团好,生意也做得真周到。”经过一段时间的检验后,这两个规定终于赢得了大家的认可与称赞。从此,赵大有生意越发兴旺,连当年蒋介石回宁波办六十大寿时,也特意叫部下来订赵大有糕点,事后还说他们做的糕点味道很好。
如今,随着城市的发展,百丈街早已由狭窄的小马路,变成连接城市东西的交通大道。但遗憾的是,原先在百丈街上的众多老字号,却在经济大潮的冲击下,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野。老字号是一个城市的记忆和宝贵的精神财富,如何在经济发展的同时,做好老字号的保护与发展工作,这是一个值得有关部门深思的问题。好在让人欣慰的是,听说赵大有后人还在默默坚守着百年祖业,说不定哪天,当你走在甬城某条街上,不经意间,就会闻到龙凤金团和水晶油包那股熟悉的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