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播出后,许多人对吉林查干湖冬捕神秘的祭湖仪式和凿冰撒网的壮观场面叹为观止。其实早在二十几年前,我居住的江南小村,每年春节前夕也会进行冬捕。虽然规模不能与查干湖的相比,但在我眼里它却是一场季节的狂欢。
那时,小村周围有许多河流,其中一些U形的支流(本地人叫“漕嘴”),就像死胡同一样只有一个河口与外界相连。这些长长短短的漕嘴像大树上的分枝一样伸入田野深处,为灌溉农田、运输农产品等起到了非常大的作用。与外面热闹的塘河不同,漕嘴里风平浪静,除了中间一条若隐若现的水路,两边全是丰沛的水草。到了冬季,这些水草就像一条天然的棉被,使下面的水温比塘河要高几度,而且食物也比较充足,是鱼虾们理想的越冬场所。漕嘴独特的自然条件还吸引来许多野鸭、白鹭和鹬等水鸟前来觅食,尤其在月圆的冬夜,隐约飘来的叫声,颇有“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的意境。
每年选择哪个漕嘴捕鱼是一个技术活,和查干湖冬捕一样,也得有一个经验丰富的老渔民来把关。一般是选择南北走向且长度在百米以上的、河口比较小的漕嘴,这样既方便捕鱼,又能确保收获。捕鱼前虽没有热闹的“祭河”仪式,但开会是免不了的,主要是分配一下谁负责捉鱼、运鱼、分鱼等活。可以说,这是村里除了“双抢”之外的另一件大事。还有一点与众不同的是,我们村里的冬捕从不用渔网。
离村最近的一条支流叫徐家漕,长一百五十米左右,河口处有一座小石桥,只要堵住桥洞,漕嘴里的鱼虾就插翅难逃。因此,有好几年的冬捕都在这里举行。负责截流的都是村里的年轻人,随着一袋袋装着沙土的草包抛进桥洞,渐渐地,河口就像只收紧的袋子,与外面的塘河彻底切断了流通。接着,该是几台抽水机出场了,电闸一合,几台抽水机就突突突地把漕嘴里的水往塘河里送。三天不到,河里的水就基本露底了。这时,那些小鱼小虾们吓得直往水草里钻,而鲤鱼、花鲢、黑鱼等则在浅水里不安地蹦来跳去。这是全村人最开心的时刻,老老少少都围在河边看身穿橡皮衣裤的人下河捉鱼。但那些鱼儿岂会束手就擒,尤其是一些十多斤重的大鱼,坚硬的鱼鳍张狂地竖着,劈劈啪啪一阵甩动,溅得捉鱼人浑身是泥。于是,笑声、骂声、喝彩声、鱼的扑腾声相互交织在一起,使冬日的田野变得热闹万分。
没过多久,一筐筐鱼就从河里抬了上来,很快又被岸上的人挑到村中央的晒谷场里。记得最多的一年整整捕了二十多筐鱼。等河里的鱼捉得差不多了,晒谷场上也排好了一堆堆分量相等的鱼。“分鱼嘞!”随着村里负责人一声响亮的叫喊,各家各户就派出代表,到会计处摸一张编了号的纸条,然后找到相应的一堆鱼就可以拿回家去了。那夜,整个村子氤氲在缕缕的鱼香里。
当然,吃掉的只是一些小鱼,那些一斤以上的大鱼,各家主妇早就想好了怎么处理它们。一番刮、剖、洗、腌之后,第二天,家家户户的屋檐下都挂满了腌制好的鱼鲞。这种古老的制作方法,在保持鱼的鲜味之余,更是增添了与鲜食截然不同、甚至更加醇厚香浓的味道。在即将到来的春节期间,这些美味将与自酿的糯米酒一起,在一阵阵辞旧迎新的爆竹声中,构成季节的另一场狂欢——舌尖上的狂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