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于等到了农闲,父亲这才有时间脱出身来,料理一些积存已久的家务。趁着天气晴好,父亲从邻居家借来梯子,轻手轻脚地爬上屋顶,仔细寻找那些被风吹开或让野猫踩碎的瓦片。父亲上屋捉漏,是为接下来的糊平顶做准备的。快过年了,给卧室糊个平顶不仅可以美化一下居住环境,还可以挡住从瓦缝里吹进来的寒风。这个念头,父亲其实年初就已经有了,但春耕、夏耘、秋收、冬藏,一桩接一桩的农活,使父亲一拖再拖,一直等到年前才挤出点时间来办这事。
父亲从早上一直忙到中午,终于给几处漏雨的地方换上了新的瓦片。“好了,总算不怕下雨了。”父亲大声地说着,脸上堆满了笑容。那时父亲才三十出头,在我眼里,他是个非常能干的人,除了会干农活,他还会做电工、钣金,还会吹笛子和箫等,这在当时的农村是不多见的。父亲不仅能干还乐于帮人,谁家电灯不会亮了或缝纫机坏了等,只要说一声,父亲宁可放下饭碗,也要过去先帮别人修好。父母人缘好,孩子也跟着沾光,“双抢”时节,父母要忙到很晚才能回家,我和妹妹就常在左邻右舍吃“百家饭”,甚至吃好了还睡在那里。不像如今住在高楼里,虽然物质条件比以前好了,但邻里之间却互不相识。
糊平顶之前不仅要给房子捉漏,还要给它“洗把脸”。这主要是妈妈、我以及妹妹的事了。妈妈戴着草帽,手里拿着一根长长的鸡毛掸子,先把房间角角落落的灰尘都掸下来,我和妹妹则拿着扫帚或抹布进行最后的清洁工作。这时,父亲也不闲着,忙着准备糊平顶的工具和材料。第二天早上刚吃好饭,家里就陆陆续续来了父亲的几个好友,他们都是过来帮我家糊平顶的。父亲把准备好的一大卷细铁丝、一桶化好的糨糊、一大沓裁好的旧报纸,还有特意去城里纸张店买来的大白纸,都拿出来放在房间的角落里。接着他们分工合作,有的用卷尺丈量房间的长宽度,有的根据房子的长和宽剪好一根根铁丝等。虽说好友都是同村的,但平时大家都各忙各的,很少有时间聚在一起,趁糊平顶的机会,父亲和好友们边干活边聊天,不时发出一阵阵开心的笑声。难得家里来了这么多人,喜欢凑热闹的我当然不会放过这个机会,趁递茶的工夫,一会儿求在村办厂做车工的叔叔给我做只陀螺,一会儿又要会木匠的伯伯别忘了给我做一把梦寐以求的木手枪。父亲说我是“好日黄狗蹿弄堂”(宁波老话,比喻小孩在热闹场合的兴奋劲),又引起大家一阵大笑。
真是人多力量大,两个小时不到,原本空荡荡的屋子里就拉起了一条条整齐的细铁丝,接下来,糊平顶才真正拉开了序幕。大人们两人一组,一个在下面给纸张上糨糊,另一个踩在凳子上把一张张旧报纸等距离地贴在两条铁丝之间。贴纸是个耐心细致的活,不仅要贴得平整,为了节省纸张,还要等距离地间隔开来。时间一长,腿和脖子就酸得不得了,这时,就需要两人换个位置继续干活。贴旧报纸主要是打个基础,这样糊出来的平顶就会结实耐用,等旧报纸干透后,作为“面子”的白纸终于上场了。这“面子工程”做得好坏,也直接关系到大家的“面子”,因此,帮忙的每个人都糊得格外小心。我清楚地记得糊好平顶的那刻:父亲打开新安装上去的日光灯,大伙的眼睛随着日光灯“吧嗒吧嗒”地扑闪了几下之后,顿觉眼前一亮,洁白的平顶映衬着奶白色的灯光,整个房间都明晃晃的。那是我记忆中,过得最开心最明亮的一个新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