茜茜长大了,该上学了。近一年来萦绕全家最大的一件事终于要成为现实了。8月29日是周五,那天开始的三天体验期将是小学生涯的序曲。于是,周期性的上学焦虑症在三年之后再次在我身上复发。身边的朋友幸灾乐祸,远方的朋友十分好奇:那样一个人竟然还会有紧张、焦虑的时刻?十分汗颜地回答:真的有啊,还是从一年前就开始出现病症的,半年前达到高峰。好在,到现在也该接近尾声了。
所有万恶的根源都集中于一个问题:该上哪个学校呢?这个抉择简直就像一场战争的完整谋略过程,那样的诸事具备,那样的周全仔细,而结果却又是如此的出乎意料,以致整个过程沦为杞人忧天的笑话。最大的教训是:从此以后,我再也不会嘲笑年轻妈妈种种零碎细致的想法、反反复复的做法,因为在这看似自讨苦吃、毫无用处的举动的背后是一份深深的、无悔的、对子女拳拳的爱。
尽管如此,我还是要客观地说:所有的事无须强求,因为最终都逃不过无心插柳柳成荫的宿命。
话说从头。自从茜茜读书之事提上日程,通过内外征求意见,更兼了解茜茜想法之后,基本就确定读某书院。当时的考虑无非是:有小班,校风宽松,十分适合茜茜年龄小、性格内向的特点。定下之后,也就心无旁骛,就算身边有人告诫我们说:学校太远接送不便,学校的基础教育不够扎实等等,我俩也依旧咬定青山不放松,一心就认定了非它不读。那真是千好万好,情人眼里出西施,没有一样不是为我们茜茜量身而定的,以致在我们的感召下,好多个铁杆某小派都纷纷倒戈,拜倒在该书院的大门前。
好景不长,春节后,各类流言开始散播、弥漫(事后证明无风不起浪,苍蝇不叮无缝的蛋),尽管如此,我们仍岿然不动。转折点出现在某个周五的晚上,消息传来,该书院转公办、搬校址、撤小班、扩招生!犹如一个晴天霹雳,群里的妈妈们开始聚首共商大计。商量的过程真是形式多样、气氛激烈:有愤而骂人、拍案而起者;也有黯然心碎、乱了阵脚者;有号称要揭竿起义的;有声讨教育部门的……在这个去伪存真、不断消化的过程中,我们基本就决定放弃该校了。一个激进、无整体谋划大局的学校不是我们期望的类型;一个可以化神奇为腐朽的主管部门注定无法完成该校的结构优化、整体升级;而当原有的小班优势荡然无存之后,显现的基本就是劣势。更要命的是,新校舍潜在的环境污染将直接影响茜茜的健康。在这样的情况下,放弃是唯一的选择。
于是,开始重新择校。进入视野的学校有三个,通过合并同类项后可归为两类:一类是传说中的严苛型,另一类是较为宽松但风格不明显的类型。这样的选择并不愉快,因为两类都不是我们喜欢的风格,严谨、紧张固然是百年名校的立校之本,却不是我们期望茜茜未来岁月里的安身之策。但是环顾城市现有的教育条件,我们只能妥协——向按部就班的应试教育妥协,向礼仪严谨的传统思维妥协。
开始进入实质性的抉择过程了。岂料,又有消息出来混淆视听:某小转公办,变五四制。从某种意义上说,这两个消息对我们的影响比某书院的改革更大,因为放弃已无任何优势的书院是很容易的事,但要放弃与某小风格一致、学费更便宜、未来优势更明显的另一个小学是很艰难的。在这过程中有三件事对我们最终的抉择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一是资深教育界人士以及初中老师对这两所小学的认知;二是某小招牌班主任老师正好轮到这级,所以机会很难得;三是幼儿园老师的鼓励,知道我的犹豫之后,茜茜的幼儿园班主任极力鼓励我们去某小,她说这个学校就是给好学生去的。这点大大增强了我们的信心。当然还有一点也是有影响的,学校就在家门口,可以让茜茜早上多睡会儿,中午回家加强营养,略作休息。
跟择校相比,择班是一件相对容易的事。是选择最好的班还是次好的班,用旁人的话说,前者竞争太过激烈,小孩容易泯然众人;后者相对保险,小朋友容易出头。稍作徘徊之后,就确定了读好班。因为茜茜这辈子并不仅仅是面对一个班级的伙伴,而是要面对整个社会的同龄人,基于这个前提,竞争激烈的说法不能成立。同时,我们也选择相信茜茜,相信她能面对和处理好这些问题。
于是,克服了种种诱惑,排除了重重障碍,某小,我们终于来了!我们这对年轻的父母以我们当时心智所能做的最全面的分析,做出了我们认为对孩子最有利的选择。亲爱的茜茜,这样一个选择等待着你去证明,去诠释,我们希望你能用你天生的智慧、纯净的心灵甚至与生俱来的运气去扩大、巩固这个选择的优势,去化解这个决定中无可避免的劣势,然后,快乐地、幸福地成长为一个明朗、聪慧的小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