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年前的上海,一个有月亮的夜晚——月亮应该是铜钱大的一个红黄的湿晕,像朵云轩信笺上的一滴泪,陈旧而迷糊。”这是张爱玲《金锁记》的开头,半个世纪前的月亮早落下去了,半个世纪前的月色至今还照在我的心头。
上个星期五从慈城开会回来,经过北岸琴森时,窗外掠过大大的宣传画:朵云轩走进宁波大型展览。一直记着这个事,昨天下午在附近办事,在硕大宣传照的引诱下,偷得浮生半日闲,溜进展厅。户外,阳光耀眼,燠热难耐;屋内,清冽凉爽,令人精神一振。宽敞的展厅里除了几个礼仪小姐,只有一个年轻的男子在静静地观展。几大面的白墙上,画作、书作,一一呈现,坐拥四壁,有种虚幻的奢侈感。我是个书画的槛外人,但是欣赏着一幅幅或雅致或粗犷或清晰或晦涩的画,看着作品边上细致沉郁的朵云轩标签,甚至默念着画家们无限依依的名字:墨耕、家泠、千秋、青霞、小晴、梅华,都觉得说不出的好。总想多看一眼是一眼,浸淫在那份平静和丰富里,对着大师的作品,用自己的思想,肆意想象……
唯一感觉怪的是,每一幅作品都明码标着价,最大的一幅《九鲤图》标价5000000元,细细地数清零的个数之后,不禁莞尔。可爱的朵云轩,是应该这样的吧,创作之时讲艺术,成品之后论价值,无论哪行哪业,只有这样规则清晰、导向明确才会万古长青吧。
想起茜茜幼时跟着小朋友去参观国画老师的工作室后发愿说要做个一流的画家。问她为什么,她说等卖了画好给我买带游泳池的别墅,小小的人儿对稀缺艺术与经济价值的关系有天然的直觉,与朵云轩的理念不谋而合。
将书信雅称作“朵云”,言必称“朵云轩”,还要在淡黄的信纸上晕染一滴苍凉的泪,这应该是张爱玲的朵云轩,也是我们“七零一代”臆想中的一个矫情而悲凉的梦。而我今天所见的应该就是茜茜这一代的朵云轩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