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怀揣梦想,走在人潮熙攘的大街,也会感觉自己与众不同——想想文字真能鼓舞人,从它第一次变成铅字起,就给了文学小青年一个夸大的错觉:或者可以不食人间烟火吧,灵魂从此便一天天走向高雅神圣了吧。
却正是那股不知天高地厚的劲,撺掇着人激情高涨,或许可以创造散发着灵性光芒的文字呢。我曾每天吃饭、睡觉都满脑子考虑着写作,居然也陆续发表了一些小文章。那时每天都无法用心上班,只想当作家——每个人都会经历迷茫与懵懂的时期。经受了一些挫折,后来也就看清了:写作不过是私底下的自娱自乐,纯粹是一种情绪的宣泄。作家也无非就是种职业,以文字为生。文字始终是媒介而不是最终目的。
谁说的,年轻就是资本。理想这东西,老了就会带一点矫情,在青年人身上却是可爱。事实证明,生命就是折腾,无休无止的折腾,文学亦是。众所周知,文学是寂寞的,写作是辛苦的。这种苦,不单是长期熬夜导致的身体的疲乏,不单是睡眠不足对健康的损害,更是对一个写作者意志力、坚忍度的考验。叔本华曾说:“读书过多,容易被书所伤。”我想这种伤是自伤。写作亦是一种自伤。没有物质生活忧虑的时候,不屑于写,似乎被贴上“文学青年”这个标签的人是一种与现代文明疏离的异类——不知什么时候起“文学青年”变成了一个贬义词。当初因文学理想,以及这种理想支撑的一份信念,或者叫冲动选择了写作,那是多么美好的一件事情呵,然而,现在很多时候想写却写不出,当笔头逐渐生涩,写出的文字词不达意,自己都不想读,这对于写作本身而言,无疑是加倍的苦恼。就是这么回事吧,被文字折腾着,被自己的心态折磨着。
真正的文人,内心其实对文字有一种撇不下的情结,不吐不快、不写不爽。不是说“愤怒出诗人,文章憎命达”么?窘困,于文人是悲哀,于文学却是幸事。但有人骨子里天生就是文人,无法更改。说到底,我们是为自己写作。很多人不以为然的时候,我却很珍惜自己的那本小小的作协会员证。它是我的最高“学历”证明,不是我花钱买来的,而是我一个字一个字写出来的,是我一直在努力的证明,及对我这种努力的认可,是我青春年华蓬勃向上的佐证。
真正的写作,是孤独的,是自我的,是寻找自己内心追求的自由自在,是不事雕琢、不做粉饰,是不刻意求工的闲散随意,不是矫情模仿。陆游也说过:“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不为追逐潮流,不为获取名利,不追求表面的浮华喧嚣,而是贴近生活的一种精神疏离,是大量阅读与阅历的深层次沉淀,是学识积累的厚积薄发,是无技巧的大技巧,是个人魅力、个人才气、个人感触的融合,是滤去了诗情画意的优雅的表达,即使生活没那么多诗情画意,对苦难我们也必然抱一种悲天悯人的情怀。但无论是诗意还是苦难,都注定了作者必须贴近生活又高于生活地去表现。生活总会给人安排这样或那样的坎坷与不如意,其实人是被生活推着在走的,行走的过程中总免不了思考,思考的最好表达就是文字了。当写作变成一种心灵需要,它就是一种习惯,是一种和自己对话的方式,是对写作这件事本身的热爱。最大的快乐就是随意地写,率性地写,漫不经心地信手拈来。
写诗的青葱岁月渐渐远去,为之奋斗过的理想也在平淡的日子里渐磨渐消,年轻的锐气在这样的消磨中一天天如雾散去,文学的理想只能常常停滞在美好的回忆中。
青春不再,现在愿意写,还能够写,想来应该是值得庆贺的一件事情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