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个词叫源远流长。一座从历史中走来的城镇,往往同一条古老的河流紧密相连。芦江就是这样一条河流。
芦江全长三十余公里,贯穿整个柴桥古镇,因“原始岸一带芦苇水草丛生”,故古称“芦花港”,后改称“芦江”。
水,是一切生命的源泉,有水的地方就有生命繁衍。祖先教会我们依山傍水而居,亦耕亦渔。千百年来,芦江滋润着柴桥这块丰腴的土地,哺育着两岸的万物生灵。宋仁宗年间,时任鄞县县令的王安石,为了减轻百姓常年不堪忍受的海潮侵蚀之苦,前来穿山半岛筑塘围堤,凿山造闸,兴修水利,开辟街市。穿山碶遂成了芦江的一把钥匙——春夏雨水丰足,芦江水面上升,则开启碶闸,河水如蛟龙一般流过穿山碶,向北入海;秋冬天旱少雨,则闭闸蓄水,疏浚河渠以限河水之出。穿山港航道不淤不冻,水位较深,早在宋朝就有船只与附近岛屿通航。凡遇台风侵袭,这里即是天然的避风港。每逢鱼汛季节,各地渔船经常靠泊穿山码头,卸货购物、备盐充冰、加注淡水,一时码头渔船云集,桅樯林立,风帆重叠,呈现出一派繁华喧闹景象。柴桥就是在母亲河芦江的哺育下,依托相邻的穿山港,成为浙东的商埠重镇的,其“小宁波”的美誉也由此得来。
柴桥人是看着芦江流域的山山水水长大的,上山斫柴采茶叶,下河抓鱼摸蛳螺,那是生活的重要内容,也是生命赖以延续的依靠。芦江水之所以清澈,是因为有九峰山、福泉山的源头活水经年不断。年复一年,街市沿河而兴,埠头临河而设,河水倒映着蓝天白云,缓缓流淌……今天的芦江,在新农村建设的进程中,又容光焕发了,再现“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的田园风情。既保持了水乡的原生态,又展示出时代的新活力。蓝天下碧水盈盈,两岸花木葱茏,桃红柳绿掩映着村庄。丰富的水资源,既适合淡水养殖,又为两岸花农的苗木灌溉提供了保障。
有妇人在河埠头浣洗衣衫,棒槌击打着青石板,一下又一下,温柔里带着点力度,似是挠着芦江的痒痒了,且看她,笑得皱纹都漾开了。隔河相望,远山一脉一脉,重重叠叠,层次分明。山因芦江而雄峻,水因山峰而清澈。青山相伴,山水相映,我想芦江该不会寂寞吧!
入夜了,芦江畔一轮清辉悬空,凉风习习,空气里四处弥散着杜鹃花香。芦江书院就伫立在芦江的一个转弯处,此刻,有越剧戏迷在排练,一阵阵咿咿呀呀的唱腔随风入耳,舞动的水袖激起江面的层层涟漪。不知当年意气风发的年轻诗人王安石,可曾于此举杯邀月、临水赋诗?
不管是一代名相王安石,还是今天的柴桥人,或许在我们每个人的梦萦处,永远都有一条河流,清澈如昔。人生的一部分记忆、欢乐与梦想,都沿着这条河流一路追逐而去。芦江,也将继续承载着柴桥人的山水田园梦,一路奔涌向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