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座城市,必有一处让人们的灵魂得以诗意栖息的地方。于北仑而言,柴桥依山傍水,有着“中国杜鹃之乡”的美称,无疑就是这么一个去处。
山是一座城的脊梁。太白山脉过境,柴桥便处于群山环绕之中,层峦叠嶂,树木葱郁,村庄散落其间,新规划的紫石片区相当于北仑的“绿肺”,满足人们对“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的乡村的全部梦想……从柴桥往西去紫石,经河头,过岭下,沿着潺潺溪流畔鹅卵石铺成的古香道缓缓上坡,就能看到掩映在青藤古树中的瑞岩寺山门。瑞岩寺与阿育王寺、天童寺并称为浙东三大古名刹,曾经留下了众多历史文化名人踏寻流连的足迹。有着“江南养生天堂”之称的景区原始森林的自然野性之美和瑞岩寺璀璨的佛教文化交相辉映。
山是雄山,水乃柔水。
水,是一切生命的源泉。芦江是柴桥的母亲河,水使这个古朴的小镇变得神采飞扬。芦江水贯穿了整个柴桥古镇,通达顺畅,自在流淌。江水绵延几十里,滋养了多少人,多少花草树木,谁也说不清。今天的芦江,自纳入柴桥的新农村建设开发以来,既保持了水乡的原生态,又展示出她的新活力。滨水空间成为居民生活的主要空间,洗濯、交通、购物、休憩、交流等日常活动均在此展开。芦江天然、丰富的水资源,既适合淡水养殖,又为两岸花农的苗木灌溉提供了保障。经济发展的负面影响往往是生态环境的破坏,怎样让二者并行不悖,达到统一平衡?聪明智慧的柴桥人,在享受芦江带来的富足生活的同时,也懂得一个最浅显的道理:如果水这一关键问题处理不好,山峰就会坍塌,植被就会萎缩,树草就会枯黄,所以,水很重要。每年,当地政府都会拨出一笔资金,组织柴桥人民进行植树造林、退田还耕、河道清理、溪港疏浚、鱼苗放养……
柴桥的花木名声在外,花木生产为柴桥农业的主导产业,二十世纪九十年代,花木种植遍布全街道,还涌现了一批花木专业村。每到春天,火一般热烈的杜鹃花漫山遍野,随心所欲地绽放,与镶嵌其间的竹木园林相映成趣。山坡梯田、原野溪涧、古宅村落、粉墙黛瓦……入眼即美景,无处不风光。
青山秀水孕育了柴桥浓郁厚重的人文气息。编纂宝庆《四明志》的南宋兵部尚书胡榘定居于紫石下龙泉湖塘;明朝的巡抚史沃頖迁居柴桥沃家,是当地闻名的“望族”;清代经学家黄式三、黄以周、黄家岱均出生在柴桥芦江河畔;被誉为我国近代植物学开拓者的钟观光,故居在“两岸青山相对出,一片孤帆日边来”的柴桥大溟村……
柴桥固守作为交通要塞的角色许多年,顺应时势需求,如今继续扮演着北仑“城市后花园”的角色,为周边地区的发展做好铺垫,俨然一位海纳百川、胸怀坦荡的君子,保持着原生态的自然风光、人文景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