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阅读页

第十六章 北伐

  南征北伐两支队伍进展还算顺利。汤和从福建西向,几经恶战,兵锋所至,尽皆披靡。当然,徐达这边才是最关键的。他和常遇春要直接面对元廷最后的力量,而这支力量的军事指挥就是王保保,亦颇称能。

  如果双方放手开打,可能徐达会感到有点棘手。可哪知,王保保这段时间也是叫苦不迭。王保保还有个胡名,叫扩廓帖木儿,察罕帖木儿是他的舅舅,后来又成为他的义父。察罕是个军事奇才,靠民兵起家,力量不断壮大,在红巾军势如猛火之时硬是连打胜仗,最后官拜平章兼河南枢密使。后来察罕却被红巾军降将田丰和王士诚刺死,王保保就接替了他的职务,统领了他留下的军队。这支部队是当时元朝最精锐的部队。

  王保保跟很多人一样,才一出头,立即领兵去攻破益都,把田丰和王士诚双双斩首,为父亲报仇。然后他又带兵进驻太原。当时,他父亲的另一个朋友孛罗帖木儿的眼睛也盯着这块地皮。于是,双方发生冲突。而此时皇太子也觉得这个太子当的时间太久了,心里很不耐烦起来,想通过非常手段登上帝位,于是皇太子把王保保也拉进了自己的阵营,让王保保当自己的外援。元顺帝则在老的沙和孛罗帖木儿的支持下,大举反击。最后,孛罗帖木儿大军进入大都,皇太子只得向太原狂奔避难。

  王保保立即发兵,逼近大都。这时,元顺帝一看,知道王保保确实实力雄厚,孛罗帖木儿恐怕难以抵挡,于是干脆杀心大起,把孛罗帖木儿杀了。这等于是向自己的儿子投降。

  在王保保的护送之下,皇太子进入大都,顺帝任命王保保为左丞相。皇太子看到王保保真的很牛,得到他就是得到天下,所以多次请求他再次发动政变,让自己当皇帝。可王保保不干。他觉得天天在皇太子身边听他做自己的思想工作也挺烦的,便请求带兵外出。理由是:我是军人,现在外患甚于内忧,还是让我领兵出去,消灭贼寇。朝廷同意,并授权让他总天下之兵,封河南王,而且还让朝廷一半官员跟随出征,一路浩浩荡荡,誓平江淮。

  当时,他连营数十里,兵威大盛。哪知,此时朱元璋已经平定陈友谅,实力大增。王保保一看,知道机会已失,难以一战而胜了,于是下令停止进军,只驻扎河南,然后传檄四方,要集全国之兵,以优势兵力与朱元璋作最后决战。他此时是代皇太子出征,是名义上的全军统帅,可哪知他的檄文传出,响应者却寥寥。尤其是关中四将,他们手里握着重兵,硬是仗着自己是王保保义父的朋友,是王保保的长辈,不听他的调遣,都按兵不动。

  王保保大怒。本王奉诏总天下之兵,可诸将不受节制,还讨什么贼?于是立即叫他的弟弟守住济南,以防南方的红巾军,然后自己带着大军去攻打四将之一的李思齐。两下就这么大打出手,不分胜负。朝廷也不知道该帮谁好,于是帮完了王保保,又帮一下李思齐,搞得大家全都不知如何是好。

  不久,元顺帝觉得王保保比李思齐更厉害,若让他一支独大,以后更不好控制,于是一面叫大家一起猛攻王保保,一面下诏削其官职。而就在王保保跟他的同僚大战时,朱元璋已经完成了力量的集结,下令徐达北伐。元顺帝一看,知道如果打死王保保,真的没有谁再帮他卖命了,于是紧急下令,恢复王保保官职,让他领军迎战徐达。王保保只得仓促应战。

  这对徐达而言,实是再好不过。因为他和朱元璋此前都对王保保进行过认真的摸底,知道他是元廷最厉害的角色,一旦给他站住脚跟,要想取胜,实在是困难重重。现在倒好,乘其内耗刚停、元气大伤之际出手,正是大好时机。

  王保保才刚刚拿到兵秉,来不及调度,徐达兵锋已直抵沂州。徐达包围沂州之后,立即修书一封,派人送给元朝沂州守将王宣,劝他投降。王宣既不愿投降,又怕徐达攻城,自己抵挡不住,便一面派人带着粮草出城,犒劳明军;一面派人奉表应天,说愿投降大明。

  常遇春一看,心里暗叫坏了。这家伙一投降,沂州之战就打不成了。老子这个先锋还有个屁用?他对徐达道:“我看这个投降是假的,肯定是缓兵之计。咱们攻城。”

  徐达摇摇头:“不能攻城。他就是假投降也不能攻城。”

  “为什么?”

  “近几年来,元狗内乱不断,各地大将都拥兵自重,但除了那几个将军外,其他地方的守军力量都很薄弱。目前他们看到咱大军前来,都已不知所措。如果沂州投降,后面的降者就会纷至沓来,咱们不靠战争即可得天下。再者,即使他是在玩缓兵之计,咱也不用怕他。因为缓兵之计,就必须有援兵前来,可现在沂州附近还有谁能过来救他呢?即使周围有援兵来救他,咱正好一鼓歼之,免得还要到处去找他们。”

  常遇春一听,觉得很对,但又觉得很不过瘾,便道:你有耐心你就要这里跟他玩吧,我带着另一支队伍前往东昌那里。

  徐达道:“好。等山东平定了,咱再会师,西出河南。”

  朱元璋接到王宣的上表,不由大喜,对刘基道:“哈哈,看来山东可传檄而定了。”

  刘基摇摇头道:“依臣看,这是王宣的缓兵之计。”

  朱元璋一听,道:“何以见得?”

  刘基道:“一个沂州守将算什么?他要投降,为什么不直接向徐大将军投降,却要跑到应天来?这是什么居心?”

  朱元璋一听,不由勃然色变,把那封信往案头一拍,喝道:“着徐达即刻进兵。”

  刘基又摇摇头,道:“不可。大将军要取沂州,那是易如反手,可是大将军却另有打算。他哪能就这样中了王宣之计呢?他此时是意欲不战而占领山东全境啊!”

  朱元璋道:“愿闻其详。”

  刘基道:“元朝暴政,百姓大受其苦。前番王保保与元廷关中四镇大战,使得北方又经一场战乱,可以说北方之民已苦不堪言,无时无刻不盼仁义之师将他们救出水火之中。如果我军一进山东境内即刻大举进攻,杀戮遍地,威武则威武矣,但要说仁义两个字就谈不上了。如果山东军民觉得咱们也是以暴易暴,肯定又会作最后搏杀,那时咱们要拿下山东可就不易了。相反,大将军现在屯兵沂州城下,取胜毫不费力,但仍然按兵不动,甘愿受其缓兵之计,而不愿开启杀戮,这不是仁义之师是什么?哈哈,刘基敢断言,目前山东全境之元将,无不侧目沂州。如果沂州处理得当,此后山东必将传檄而定。”

  朱元璋一听,不由大喜。本来以他的聪明,早就应料到此着,只因刚刚登基一听说王宣耍一个缓兵之计,便觉得他这是不把自己这个皇帝放在眼里,所以一气之下,也不多想,就想直接攻下沂州。此刻,听刘基道及其中关键,朱元璋不由笑了起来,道:“现在该当如何?”

  刘基道:“派个机敏之士,带着皇上的诏书到沂州去,先给他封个官,顺便探探他的虚实,再报给大将军,让大将军随机处分。大将军会做好的。”

  朱元璋道:“好。派唐臣过去。”

  唐臣来到沂州,授王宣儿子王信为江淮平章政事,从此当徐达的部下,任务是北伐。

  哪知,王信早就和他父亲商量好,投降完全是缓兵之计。他们一面办理投降手续,一面却到处招兵买马,准备对徐达搞突然袭击。

  当唐臣到沂州后,王宣热情接待,酒足饭饱之后,带他到客栈里休息。唐臣看到虽然王宣热情得很,但王信却始终没有露面,再加上觉得王宣笑得可疑,就处处留心。王宣走后,他打开房门,想在客栈里走走。可还没有走出客栈,那个店小二就把他叫住:“大爷,现在外面兵荒马乱,这个地方歹人也不少,大爷还是不要出去为妙。”

  他看到这个店小二目光闪烁不定,就向他笑了笑,说:“我刚从南方过来,很想一饱沂州好景。既然老兄如此说了,我就不敢出去了。”说完径直回房。但一瞥眼之间,那个店小二还跟在自己后头,他知道自己是被监控了。他迅即回到客房,暗思脱身之计。

  王宣告辞之后,回到住处,立即派出一队亲兵,让他们直扑客栈,要把唐臣拿下。哪知,大家举着单刀、铁链和火把冲进客栈,踢开房门时,房里已经空空如也,连个人影也不见。只见一个大大的包袱打开在那里,唐臣白天穿的衣服也被丢在床上。大家只得气急败坏地跑回去向王宣交差了。王宣知道,唐臣是换了衣服,乔装逃了出去,只得仰天长叹。

  唐臣一气跑到城外,直接跑到徐达帐中,向徐达报告了。徐达因为王宣虽然答应投降,可硬是拖拖拉拉着,不直接向他投降,反而派人跑到应天给朱元璋递降书,就知道这肯定是缓兵之计,因此早就有所准备。这时得唐臣之报,当即大怒,令冯国胜率部攻城。

  冯国胜带着部队,决开堤坝,滔滔大江直涌入城中。王宣料不到明军会出如此狠招,知道再给水泡下去,这座城墙非倒下不可——那时自己就万万逃不脱了——便打开城门,向徐达投降。

  徐达望着王宣,一脸冷峻,道:“请你立即修书一封,让王信也赶快投降。”

  王宣看到徐达的脸色,哪敢有半点推卸,急忙就地写了一封信。徐达看了看信,让孙惟德把信送过去。

  徐达以为,有王宣在此,王信再怎么不愿意,也不会不顾父亲的死活,因此就在那里等着好消息。可哪知,王信当真不顾父亲的性命,看了信之后,一言不发,亲自挥刀把孙惟德杀了。

  徐达知道后,大为震怒,当场把王宣叫来,狠狠地骂了一顿,然后将之枭首,下令发兵讨伐王信。王信当然打不过徐达,路向西狂奔逃命。

  徐达这一次虽然折了孙惟德,但兵不血刃就占了沂州,一时军威大振。元朝周边的守将知道,凭他们这些散沙,根本不是徐达的对手,于是都望风而降。至于个别元将,虽然宁死不屈,拼命到底,也只是螳臂当车。徐达不费吹灰之力,就拿下山东全境。

  朱元璋想不到进军如此神速,心下大喜,知道对元最后一战已近在眼前,当时下令康茂才再带兵一万,作北伐军的后援,即刻出发。

  徐达向西横兵,直指河南,不久即与先期分兵的常遇春会师。此次常遇春为徐达副手,两军分兵时,他独当一面;两军合并时,他为先锋。他还满以为这一次北伐,与元兵主力相遇,当有几场厮杀,一路砍头如瓜,血雨腥风,哪知这仗却打得顺风顺水,根本没什么恶战——他们拿下山东全境时,明军大队人马好像只在齐鲁大地走马观花一样——心下大为不爽。等与徐达相见时,他就大发牢骚:“元狗太不争气了,连个像样的抵抗也没有,就这么让咱们占了山东。老子只怕就这么把大都也占了,一战也打不上,真真气死人也!”

  徐达哈哈大笑,道:“不战而屈人之兵,这才是最妙的啊!”

  常遇春道:“话是这么说,可我就难受得很。出来打仗却连一个人都没有杀,这算是出战?元狗啊,元狗啊,你们以前不是厉害吗,怎么以前的厉害都不见了?”

  徐达道:“千万不要以为没有对手,王保保就是个强硬的对手。只是他前几年内跟四镇将军不和,实力大损,现下虽然是总天下之兵,可大印拿在手里还没有暖,难以应付咱们,这才让咱们得手。其实咱们得山东是很侥幸的。”

  常遇春哈哈大笑:“好像皇上对他也颇为忌惮,老子偏不怕他,但求他前来跟我打一仗,好让皇上也不再长他人威风了。”

  此时,朱元璋也看出王保保仍在手忙脚乱地调兵遣将,力量并没有集结,知道如果不能毕其功于一役,灭元之路就变得长远了。于是,他再次任邓愈为征戍将军,北出南阳,呼应徐达。徐达当然抓住机会,长驱直入,一路横冲直撞,如入无人之境。

  朱元璋的案头,塘报如雪片飞来,徐达连克永城、归德、许州。汴梁已近来眼前。朱元璋望着这些塘报,心头大为高兴。

  此时,汴梁守将叫李克彝,手下之兵亦不弱,而且还与左君弼和另一元将竹昌联合起来,共同对抗明军。朱元璋心里很着急。他知道,徐达虽然进军神速,连战皆克,但所取之地都是小城,对河南境内的元军没有造成很大的威慑。若能很快拿下汴梁,则河南境内之元朝将士必将胆落。

  徐达连番猛攻,但急切之间,哪能拿得下汴梁。朱元璋大急,却无计可施,请来刘基,问:“大将军目前进军受阻,先生有何妙计?现今王保保大军就要结集开来,机不可失啊!”

  刘基道:“李、左、竹三人互为犄角,大将军一时肯定难以奏功。如果破其一环,其余两将必将生擒。”

  朱元璋道:“如何破此一环?”

  刘基道:“臣前段时间已经将三人的底细摸清了。李、竹二人的家人尚在北方,但左君弼之母、妻却在合肥。咱们只要将其母与其妻拘住,然后招他来降,此一环便破了。”

  朱元璋大喜,即命人前去行事。朱元璋拿下左君弼的家人之后,立即给他修书一封:

  曩者兵连祸结,非一人之失,予劳师暑月,与足下从事,足下乃舍其亲而奔异国,是皆轻信群下之言,以至于此。今足下奉异国之命,与予接壤,若欲兴师侵境,其中轻重,自可量也。且予之国乃足下父母之国,合肥乃足下邱陇之乡,天下兵兴,豪杰并起,岂惟乘时以就功名?亦欲保全父母妻子于乱世。足下以身为质,而求安于人,既已失策;复使垂白之母、糟糠之妻,天各一方,以日为岁,更失孝义。足下纵不以妻子为念,何忍忘情于父母哉?功名富贵,可以再图;生身之亲,不可复得。足下能留意,盍不幡然而来?予当弃前非,待以至诚,决不食言!

  左君弼接书之后,并不作答,好像什么事也没有发生一样。朱元璋又有点没法了,呆呆地望着刘基。

  刘基道:“此人心存疑虑,最好打消他的疑虑。现在元胡施暴,我则显德。干脆派人把左君弼之母与妻送到陈州,且看他如何回应。”

  朱元璋道:“好!”

  左君弼做梦也没有想到,自己居然还能跟母亲相见,而且还是朱元璋主动派人送来的。他拜见母亲之后,母亲把自己被朱元璋拘捕的过程说了一遍。原来左母虽说是被拘,其实从头到尾,朱元璋派去之人都在以礼相待,丝毫没有怠慢过。左君弼一听,觉得朱元璋真是个好君主,于是决定转头跟着朱元璋干。

  左君弼跟竹昌相交不浅,觉得光自己投奔过去不好,还是叫竹昌一起去吧,免得两个老朋友一个在元廷,一个在明军,伤了和气。于是,他直接去找竹昌,把向明军投降之意说了。竹昌一听,把元朝跟明军一比,觉得元朝皇帝真是太寡恩薄情了,当下慨然应允。两人打开城门,直接来到徐达大帐里,向徐达投降。徐达大喜。

  那边李克彝本来还想来个防守反击,哪知探子来报,左君弼和竹昌都已经换上了明军的旗帜,李克彝大惊。他知道自己再怎么厉害也挡不住徐达了,于是也打开城门,逃之夭夭。徐达进入汴梁。汴梁是河南大城,此城一破,其余小城已经不足挂齿,明军完全可以直指大都。

  朱元璋极是兴奋,他知道灭胡之战又到关键之时,不能再有闪失。因为现在王保保并不在大都,而是在秦晋一带,正组织大军要向明军反扑。须得挡住王保保,扼住要道,不让他从关中插进来才是上上之策。

  此时,王保保正在太原结集部队,就要东来,而元廷又派脱目帖木儿领五万步骑前来与明军对抗。徐达知道,如果死守汴梁,那是等着挨打,于是命陈德留守汴梁,自带大军进入虎牢关,抢占地利。当他来到塔儿湾时,探子来报,说元将脱目帖木儿部已经来到洛水北岸了。

  明军渡过洛水。才上了岸,徐达纵目望去,但见前头已经有元军的营寨。徐达下令扎营。脱目帖木儿知道徐达厉害,也不敢造次,当即就布了战阵。

  徐达转头对常遇春道:“伯仁将军不是要打个痛快吗?现成就有几万敌人啊。”

  常遇春早就看到敌阵那里旗帜鲜明、刀枪森严,看样子还挺有战斗力,当下一夹马肚,长枪一挥,大叫着向敌阵冲杀过去。元兵看到他喝声如雷地杀到,便都举起长戟要拦住他——这些兵都是蒙古兵,马上大战原是他们的拿手好戏,现在看到常遇春这个南人居然要纵马跃来,向他们冲杀,都是大怒,所以纷纷前来拦截。

  哪知,常遇春英勇至极,舞枪如风,但见长枪吞吐之间,当先一名元兵已倒地死了。他再次舞枪跃马而来。其他元兵看到他英勇无匹,都不由倒吸一口冷气,一时也不敢逼近。

  徐达掩军杀出,一下就把元兵的阵地冲得七零八落。脱目帖木儿一看,自己的部队虽然装备不错,可敌人真的太厉害了,才一接触,自己还没有冲到最前端,手下就乱了,急忙抱头鼠窜,落荒而逃。

  士兵们看到主将已经逃得不知去向,更是四散而逃。常遇春一手举枪,一手挥刀,杀气满脸,正在狂屠四散而逃的元兵。即使那些自忖无法逃跑而丢掉兵器甘愿投降的士兵也不放过,只见他纵马而过,手起刀落,杀人如麻。

  徐达一看,知道这兄弟已经杀红了眼,不由一声长叹。每次他和常遇春出征时,朱元璋都反复告诫,不要滥杀。常遇春哪次都是满口答应,但一上战场,他就把朱元璋的话丢到脑后了,弄得徐达和朱元璋都很郁闷。

  如果是别人,估计朱元璋早就把他废掉了,但他是常遇春啊!常遇春这辈子,除了爱上战场拼命然后滥杀之外,没有其他弱点。况且,他是整个明军中最能在战场上突击的大将,而且脑子灵活,很少打败仗。不像徐达,不到万不得已是不肯冒险的。所以,朱元璋每次都让他们搭档,长短互补,战无不胜。

  这时,徐达深知,如果再滥杀降卒,就会激起元兵最后的斗志——到那时就难办了——于是下令鸣金。常遇春一闻鸣金声,赶紧又连砍几个跪在地上的元兵,这才恨恨地收刀。他把那把已卷了刀刃,血水犹滴的大刀丢在地上,道:“罢了。跑了这么多天的路,就打这一仗。山东、河南两个省眼看就要拿下,看来胡人的日子也不长了。这辈子的仗就要打完了。没仗打了,老子还有什么用?”

  徐达看到常遇春怅然而回,上前拉着他的手,哈哈大笑,道:“经此一战,元狗就不足为虑了,河南将唾手可得。”说完后他当即下令,全军不必休整,继续进军。元河南行省平章阿鲁温早已胆落,站在城头望到明军大队开来,还未待兵临城下,便下令大开城门,带着部从在城门外下跪叩头。

  常遇春看到城墙颇高,以为会有一番搏杀,早就一马当先而来。眼见城门城突然大开,满以为会有元廷猛将出来应战,当时心花怒放,举枪呼喝急驰。

  哪知,当他急驰而到时,却看到那一群人都齐刷刷地跪倒在地,不住地大叩其头。当先那人抬头道:“末将阿鲁温,情愿归顺大明,请将军进城。”

  常遇春本来已做好刺杀的动作,看到这个情景,急忙收住长枪,勒住马头。那马一声嘶鸣,前蹄高高跃起,整匹马几乎立了起来,这才稳住身子。而常遇春那杆已经快刺到阿鲁温额头的长枪,此时也只得收住。

  阿鲁温心下大惊,几乎软倒在地。当他汗流满面地再次抬起头时,看到常遇春一脸怒色,狠狠地盯着他,大叫“老子是来打仗的,不是来受降的。”说罢,闪过一边。

  徐达来到,令阿鲁温起身,然后大军进城。河南其他地方看到阿鲁温不战而降,谁还敢再抵抗下去?于是,其他各州郡都纷纷送过降表。河南全境悉数平定。

  朱元璋长舒了一口气。他知道,山东、河南到手如此容易,全是因为元廷内讧,自耗其力,难以组织有效的抵抗,所以他们才能在数月之间,连破两省。但现在王保保已在太原组织了一大批部队,正急速东来,要援救大都。朱元璋对王保保是很在意的,如果徐达不小心,北伐之功只怕要半途而废。于是,朱元璋亲自来到汴梁。

  其实,对于王保保,不但朱元璋不敢大意,就是徐达也很忌惮,不欲在此时跟他动作。

  朱元璋进帐,诸将拜见之后,他道:“诸位都起来,行营之中,哪用那么多礼?徐达兄,你还是坐到这里来吧。”

  徐达看了看朱元璋,但见他满脸平和,丝毫没有显现出帝王的霸气,可两眼之中却精光内敛,不由心头一凛,再行了一礼,道:“皇上是天子,臣下是臣子。君臣之间,不能造次。”

  朱元璋看到徐达神色甚是恭谨,便道:“现下是在商讨军国大计,你老是这么恭恭敬敬地站着,连说话也不方便。你过来坐了,朕还要听听你的破敌之计呢。”徐达再施一礼,这才到边上坐下了。

  朱元璋道:“徐达兄久来前线,想必已有破敌之策?”

  徐达道:“仰仗皇上天威,山东、河南、尽归我大明。现下王保保为了保大都,已经远略太原,欲尽起诸省之兵,以拱卫大都。但因元兵胆落,目前王保保仍在太原徘徊不前。其余诸将更是都远远观望,连救援之意也没有。大都正空虚,只要皇上一声令下,我军直抵大都城下,则大都不攻自破。”大家一听徐达的话,攻取大都,就在眼前,不由都是血脉贲张,急欲冲上去,抢得大功。

  可朱元璋却摇了摇头。大家一看,都不知道皇上又有什么想法。他们跟朱元璋日久,都知道朱元璋在大战时,其想法往往出人意表,于是个个都凝神看着他。

  朱元璋把大家都叫过来,在案头上摊开一张地图,道:“大将军所道固然不无道理,但还不是最佳之策。北方不同于南方,放眼过去,旷野千里,一望无垠,最宜于骑兵作战。所以,大将军宜派骑兵为先锋,征山东粮草,由西向秦,再经秦入赵,把大都外援全部断绝。那时,大都势如孤岛,可不战而下。否则,大都城坚墙厚,一时攻之不克,王保保军来援,后果就很难说了。”他又转头对冯国胜道,“你马上领兵急取潼关。得手之后就选将据守扼住,切勿再进,千万不要让关中元兵进来。之后,即回汴梁,作大将军后援。”

  潼关原是元将李思齐的势力。此时,他跟另一镇将张良弼因为防备王保保,便只把眼睛盯着王保保,觉得明军离此尚远,不足为虑;而且他们都认为,徐达拿下河南之后,肯定会赴大都,不会来找他们的麻烦,所以他们认为,自己现在的敌人不是明军,不是徐达,而是王保保,故而对明军没有一点防备。

  当时,镇守潼关的就是张良弼,他的部队都安排在关外。冯国胜知道之后,便派一支部队,星夜出发,带着火具,悄然无声地来到张良弼营前,然后放起火来,把营帐都烧了。

  张良弼正自大睡,突然被一阵乱军之声惊醒。他两眼一睁,只见火光冲天,立知敌人劫营,但却不知敌人来了多少人马。他当即披挂上马,喝令战斗。哪知,冯国胜的放火队在放火之后就已逃得不知去向,只留下营中四散的元军在稀里糊涂地搏杀。大家死伤无数之后,才知上了大当。

  张良弼知道劲敌来了,不由胆怯起来,忙收兵关内。李思齐接报之后,也是大惊失色,居然带着部队又向西移。

  冯国胜看到一把火就把敌人烧得斗志全无,便向潼关大举进攻。李思齐和张良弼不堪一击,连军用物资也顾不上拿,带兵再逃。

  冯国胜轻而易举地进了潼关,拿到无数辎重。他看到李思齐和张良弼如此不济,本想再追击下去,但想到朱元璋有令在先,只得部署部队守住潼关,以防王保保从此地杀出。然后他带兵重返汴梁。

  朱元璋看到冯国胜得胜而回,王保保再怎么也不能冲杀进来了,知道徐达已无后顾之忧,便起驾回南京。徐达这才传檄诸将,分路向北大举进攻。一时间,河北诸城,尽皆入明版图,兵锋直指大都。元顺帝急忙派人督促王保保带兵前来护驾。王保保看到大都危在旦夕,也是心急如焚,率兵东来。但他被冯国胜死死挡住,哪能快速赶到大都?

  元顺帝看到看明军漫山遍野而来,而王保保的大军仍然不见踪影,知道等王保保跟等死没有区别,就卷起包袱,要逃跑了事。

  伯颜不花劝顺帝不要跑,道:“皇上如此弃国而去,则祖宗基业从此去矣!”

  元顺帝大声道:“明军势大,死守必死!”

  伯颜不花道:“天下是世祖的天下,皇上当死守到最后一刻,最不济就是一死报社稷,又有何不可?况且城中粮草尚够一年有余,而王保保十万勤王之兵已经出发,只要皇上尽力坚守,诸将用命,何必弃城?”

  元顺帝冷笑道:“明军势大无比,山东、河南、河北顷刻沦陷,现今大都已成孤城,人心涣散,哪能上城守卫?王保保?他现在还能顾得上朕?”当下他也不再理会,拿了该拿之物,带着该带之人,乘着明军尚未包围,就出了城门,向北而去。

  徐达对大都的情况还是比较了解的,知道城里还有兵有粮,也做了进行一场大战的准备。哪知,元顺帝居然比那些大将还要怕死,徐达还在行军途中,他便已逃走了。

  徐达率诸将,不费一刀一枪,就直进入大都。他从齐化门进入城中。徐达进了城门,哈哈大笑,而常遇春则满脸不甘,紧握手中枪,恨不得把城墙戳个透明窟窿。

  徐达入城,安民告示,约束兵民,城中立刻安定下来。朱元璋接报大喜,当即大会群臣,对大家道:“大将军已克大都,元帝仓皇向北,中华得以恢复,此华夏之幸,也是诸位之大功!”群臣齐声祝贺。

  朱元璋道:“北方之事尚未了,朕尚须前去一趟,南京留守由李善长及伯温先生主持。”次日他即带着汤和等人北行,到达北京(朱元璋在攻克大都时,改汴梁为北京,应天为南京,大都为北平)。

  其时,虽然大都失守,元帝北逃,但元兵的势力仍然很大。王保保手下十万大军还在山西、甘肃一带,军威正盛;而元丞相纳哈出也还带着二十万大军守着辽东;另外云南还有十余万兵力。

  这几支元军中,算起来最有战斗力的仍然是王保保。此刻,他正在太原那里向大都虎视眈眈。朱元璋知道,在没有歼灭王保保之前,他并不能算取得最后的胜利。于是,他命令徐达,兵分两路,直取太原。

  此时元顺帝也知道,以前自己老搞内乱、不断打击王保保,是大错特错,现在能让明军有点忌惮的也只有这个王保保了。于是,他把全部的军事指挥权都交给了王保保,让王保保成为大元的最高军事统帅。王保保这才松了一口气,决心与徐达大战一场。

  向太原进军的两路部队,一路由常遇春率领,南下保定,从北路直指太原;一路则由徐达亲自率领,进军漳德,由南路进攻。常遇春一路进军十分顺利,但徐达却碰到了麻烦。此前,他和常遇春同时出征,都是常遇春为先锋,常遇春冲锋陷阵,那是望风披靡,锐不可当。可现在他的先锋是汤和。

  汤和也算战场老将,打起仗来少有败绩。但他这些年来到处打仗,而且都打胜仗,心里也有点骄傲的情绪,觉得连大都都可不战而降,这个太原算什么?于是,轻敌之心大起,一路高歌猛进,也不向主帅徐达请示,直接向泽州进攻。他认为,泽州一失,太原将唾手可得。

  王保保深知徐达和常遇春是明军中最狠的战将,因此也早有防备。看到汤和孤军深入,不由大喜,立即派兵直向汤和部奔袭。双方在韩店相遇。汤和哪料到会在这里突然碰到敌军?但他又想,元军也就是那个样子,还不是一击就倒,于是下令迎战。可这队元兵却不同以往,双方一接触,便喊杀连天。汤和率军几度冲锋,哪知,敌人却势若排山倒海而来,他非但没有把敌人的阵地冲垮,反而被敌人一阵反击,死伤了一千多人。汤和这才知道,王保保确是劲敌,难怪徐达和朱元璋都这么高度重视。

  明军本来骄傲情绪极浓,此时突然遇到强手,大战不到一个时辰,便大感吃力,顿时胆怯下来,在元军的猛攻之下,只得不断向后退却。汤和亲自断后,杀得刀都卷了两把,马都被砍伤,这才稳住阵脚。

  元兵把汤和打败之后,便扼住韩店要道,使得明军无法前进。徐达闻报后大惊,带着大军来到韩店,但看到对方兵威大振,急切间也无计可施。本来,他与常遇春约定,两人南北齐进,夹击太原。可如果他被逼于此,那么夹击太原的计划就成了泡影。常遇春虽然英勇,但以他一人之力,要打败王保保,那是万万不能的。如果明军主力在短时间内拿不下太原,反被王保保纠缠于此,锐气挫尽,那结果将大大不妙。

  徐达察看了几次地形,知道要前进行进实在太难,心头甚感焦急。他本来就对王保保有所忌惮,现在双方才一接触,自己就处于下风,心头甚是焦躁,但又无可奈何。

  徐达正在进退两难,那边元顺帝却又犯了个错误。元顺帝之所以北逃,原因并不是打了败仗,而是因为一时胆怯。逃到半路后,他就一边逃跑一边想,这仗打得也太不像话了,自己就这么丢掉大都,真的对不起列祖列宗。于是,他在北方给王保保下了个命令,要求王保保立刻从太原出发,光复大都。

  王保保正用一支偏师阻住徐达的主力,然后准备以自己的主力迎战正勇猛而来的常遇春。他知道常遇春是明军数一数二的名将,其突击能力当世无双。但他的蒙古铁骑也是罕有敌手的,何况常遇春的部队不是明军的主力,在数量上远远少于元军,而王保保又以逸待劳,此战的胜算,那是决计在自己的手上了。如果常遇春一破,元军挟得胜之师他进击徐达,再破徐达的主力也不是难事。

  哪知,正当王保保胜券在握之时,却接到元顺帝的命令,一时间他真想大骂一通。可他不能大骂。他比任何人都知道,元顺帝是个反复无常的人。此前元顺帝就下令各镇大将对自己围攻,削掉自己的官职,差点让他彻底完蛋;现在被徐达一把打跑,这才重新重用他,让他总领天下兵马。可虽说是让他总统天下兵马,其实他仍然只能带着自己的部队,其他各路的元军,谁也不把他的命令当一回事。如果现在他不按顺帝的意思去攻取大都,只怕没几天,顺帝削他的官职的命令又会下来。王保保一声长叹,只得下令倾太原之力,向大都进发。

  不过,他并不十分悲观。因为目前大都空虚,徐达大军在半途,听说自己去进攻大都,肯定也会回头去救,自己完全可以在野战中把已经疲劳的明军打垮,那样一来,主动权仍然牢牢地抓在自己手中。王保保这么一想,心头一宽,放心向西。他望着大都方向,想:“大都一到手,就把元顺帝接来,那时自己可是立下一件奇功。”

  徐达正自彷徨无计,突然探子来报,元兵已经撤走,不由又是一怔:“这个王保保又将如何?”他当下吩咐再探。不到半个时辰,探子再报,王保保大军从太原出发,向北平急驰而去,众将闻言,不由都大惊失色。这些将领征战多年,经验极为丰富,一闻此报,立知王保保之意:欲乘机攻取北平,恢复元都。可现在他们的主力都已奔袭太原,北平兵少,哪能抵挡王保保这支精锐铁骑的全力一击?北平一失,拿下太原又有何用?而且,元兵全是骑兵,速度极快,如果我方全力回救北平,那王保保正以逸待劳,哪能打得过他?救与不救,都已经输定了。

  徐达看到众将的目光投向自己,根本不用问,也知道他们此时所想。这些他比部下更加清楚明白。他望着大家,一言不发。

  汤和道:“大将军,北平不能失啊!”

  其他人也道:“救吧,大家拼命就是了。即使打不赢,但也可以把他打残,到时候我们再南下搬兵,然后再战。”

  徐达仍然不说话。他现在已经带着明军最能打的部队前来,如果这支部队打完了,明军再打就困难了。

  大家七嘴八舌了好一会儿,没看到徐达开口,便都停了下来,又把目光转到他那张冷峻的脸上。

  徐达此刻的脸真的冷若冰霜。胜败在此一举,稍有不慎,全盘皆输。但他必须在这一刻作出决定。而王保保的铁骑此刻正风急电掣地驰向北平,他必须有所行动。全场都很肃静,大家都等着徐达开口。各人都能听到自己心跳的声音。

  徐达站了起来,平静地说了一声:“咱们向太原!”

  “什么?向太原?不管北平了?”

  徐达冷冷地道:“是,攻取太原。现在只有攻太原了。北平虽然兵少,但城池坚固,王保保急切间很难攻下。而太原已是空城,咱们根本不用打仗就可以拿下。太原是王保保的老巢,太原一失,其军心必定不稳。况且,元狗内部一直倾扎,王保保以受疑之身而当大任,对元帝之心岂有不知之理?一旦老巢丢失,他日后在内部的地位又将如何?所以,别人可以不要太原,王保保肯定放不下太原。打太原,他必救无疑!”

  汤和又道:“他要是真的不救呢?”

  徐达微微一笑:“他要是不救,咱们拿下太原之后,举兵北平,将之夹击于北平城下。那时,他纵有天大的本事,也不是我的对手。他本来以为进攻北平,不管我如何行动,他都可以立于不败之地。哈哈,现在局势相易,不管他如何行动,都是必败无疑了。”他当下命令全军向太原进攻。

  大军一路西去,半路并没有碰到元军。大家心里都在想:“王保保不会上当吧?要是我,我肯定先拿下北平。”眼看已到太原城外,太原城墙已隐隐在望。大家又想:“不管如何,先到太原里住一住。给王保保挡在韩店那里也太窝囊了,现在终于可以到城里睡一觉了。”

  哪知,众人的兴奋劲还没有降下来,突然看到天边沙尘如云,猛卷上来。后面的探子急奔而来,直接跑到徐达前面,也不下马,便大叫:“大将军,不好了,王保保大军又折回了。”徐达一听,哈哈大笑,喝令准备战斗!明军突然一齐掉头,迎向疯狂而来的元兵。

  原来,王保保听说徐达置北平于不顾之后,也大吃一惊。他素知徐达性格持重,向来稳健,如果他没有在北平有所布置,哪敢这么置北平于不顾?而他却是不能丢掉太原的。他丢了太原,就等于丢了在朝廷里的所有筹码。拿了大都,那是帮顺帝拿下;丢掉太原,却是丢了自己的太原。这是万万划不来的。于是,他立刻下令全军返回,先救太原。

  他的部队全是骑兵,速度极快。而徐达只有一部分骑兵,大部分还是步兵。此时,他带的全是骑兵,步兵还离得很远。

  两人相遇,王保保军远比徐达的多。徐达看到敌军势大,也不由心头一凛。最先与王保保先头部队相遇的是傅友德部。傅友德部正在急速前进,但见右首原野上尘土蔽日,如乌云突卷一般,接着大片旌旗翻卷而来,铁蹄敲击地面之声,有如雷动。傅友德一看,那队军马打的正是王保保的旗号,当是王保保的前锋,人数不下数万。他也不及细想,即刻传令,转头向敌人冲过去。

  双方不期而遇,都是大出意外,但谁也无避让之意,一上来便狠命搏杀。傅友德也是个狠人,知道就连皇上对王保保也有所忌惮,如果此战不利,对士气的打击将非同小可,因此一直冲锋在前。只见他脸上血汗交流,飞扬的尘土不断地被裹上去,那张本来就横肉遍布的脸,显得更加狰狞可怕;一双眼睛瞪得大大的,在满脸泥水的映衬之下,更为夺目,转动之时,似乎能听到骨碌之声。那边元兵也是不断涌出,勇悍之极,既有前赴之人,也有后继之兵,一时杀得难分难解。不多时,有人大叫,常将军来了。

  但见傅友德部身后杀声大起,“常”字大旗在滚滚尘土中,迎风翻卷。大旗下的大将,正是常遇春。常遇春听说王保保的先头部队来了,一时心花怒放,带着本部人马直杀过来,生怕迟了,元兵给傅友德杀光了,那时自己可就难以过瘾了。

  此时傅友德已经大战近一个时辰,早已疲惫不堪,眼见常遇春杀到,不由松了一口气。常遇春更不搭话,带着部队直接加入战斗。元兵几个大将一见,赶忙带着士兵前来拦住。

  常遇春看到这几个大将果然是战场好手,不由哈哈大笑。那几个人见他突然哈哈大笑起来,一时不明其意,面面相觑。常遇春笑罢,陡然双目一翻,大喝一声“杀!”一枪刺去。当面那员大将避之不及,竟给他刺中胸口。随后他拔出长枪,一股血水从创口处狂喷出来,洒满一地。

  其余的人虽然心头害怕,但不得不抖擞精神,再次围住常遇春。常遇春吼声连连,放手大战,又把一人刺于马下。这几个元将本来已经打了近一个时辰,手臂已是无力,哪是常遇春的对手?他们又看常遇春连杀二将,都不敢再战。

  常遇春带来的部队都是生力军,个个勇往直前,局面已是一边倒了。不多时,突然看到前头大队人马杀来,却是王保保的后继部队杀到。傅友德忙叫住常遇春。

  常遇春虽然嗜杀,但此时看到敌军势大,如果一味猛攻杀下去,必将自取其辱,立即鸣金收兵。而此时徐达大军也隆重开到。

  双方主力就此相遇,谁都小心谨慎,不敢轻举妄动,于是只好各自扎营,明日再说。

  徐达此时背靠太原,实是占了地利。可是对方整整十万大军,又是突击能力超级强悍的骑兵,他哪敢大意?于是,也只有先按兵不动。而王保保拼命赶来,不知敌方虚实,当下也不敢有什么动作。

  双方在寒风中对峙。整整三天三夜,从十二月一日起到三日,双方都严守营门,没有别的动作。当然,没有动作是表面的,私下里,还是有动作的。

  郭英看到敌人的营寨在己方的下首,而己方营中正好有一座小丘,于是便登上小丘,观看王保保的营盘。不一会,他下来直接找到常遇春,说:“敌人虽然很多,可是并不严整;而且立营太大,非常松散,如果夜间偷袭,定可一举成功。”

  常遇春一听,觉得有理,就进见徐达,把这意思跟徐达讲了,并道:“现在咱们的步兵没有来到,如果就靠咱现有的力量去挑战,那是必败无疑的。所以,除了偷袭之外,别无他法。”

  徐达一听,也觉得确是良策,但考虑到王保保非同泛泛,如果一击不中,下一步就不好走了。两人在那里计议着,突然侍卫来报,有密使求见。

  徐达道:“哪里的密使?”

  “从王保保营中出来的。”

  两人相视一眼,莫非王保保也搞什么诡计?当下命把客人带进来。

  来人向徐达行礼之后,拿出一封信,递给徐达。徐达展开信看了看,然后就地写了一封复信,交给来人,命他回去。

  常遇春问:“到底是什么信?”徐达小声地对常遇春说了几句话。常遇春点点头。

  常遇春按往常一样,一到傍晚,即下令开饭,要求大家吃得饱饱的,然后拿好武器。一切准备妥当,就等天黑了。

  这一天是洪武元年(1368)的十二月四日,天空中没有月亮,也没有星星,浓黑如墨。常遇春带着大家,在冰冷的风中,兀立如山。当他看到天色已黑得足可掩人之后,便下令打开营门,低喝一声“出击”。郭英手一挥,带着自己的三百骑兵,当先冲出营门。常遇春接着带大队人马跟后。

  郭英来到元兵营前,元兵果然没有防备,他一声令下,命三百士兵都取出火具,到处放起火来。只片刻之间,元兵营中火光冲天。此时,常遇春的大队人马也赶到了。

  但就在得意之际,元营里突然冲出一队元兵。正在兴高采烈放火的郭英大吃一惊,忙教大家小心。

  常遇春却低喝一声“郭将军,不用怕”,便纵马过去,挥一挥手。元兵当头大将立即大叫:“来者可是常将军?”

  常遇春道:“正是。”

  那人道:“我是豁鼻马。”

  这人正是元兵的太原守将,名唤豁鼻马。他看到元朝气数已尽,认定王保保再怎么强悍,最后也必败无疑,于是偷偷派密使去找徐达,愿当明军的内应。徐达收书之后,即告知那密使,夜间只等火起,便出来接应。他与常遇春接上头之后,立刻转过马头,带着自己的士兵深入营中,直向王保保的大帐赴去。

  虽然大营之外,大火燎天,人声嘈杂,铁蹄声声,可由于这些天来,元兵松散惯了,所以王保保对这些嘈杂虽有耳闻,但还以为是自己营中的士兵们在闹,并不在意。他只是在心里想着,看来明天得好好地整治一下军纪,这样下去是不能打仗的,然后吩咐侍卫把灯火挑亮一点,说要看书。

  侍卫把灯挑亮后,他拿了一卷书坐到案台前,认真地看了起来。哪知,才看了不下几页,突然听到喊杀连天,他不由皱起眉头。“这些士兵也太不像话了,居然闹成这个地步。”可他念头才一闪,突然又觉得不对,因为喊杀的全是南方口音。

  王保保也是久经点阵的人,立马知道不是自己的部队在闹,而是明军杀了进来,而且看样子已经直赴主营,要过来砍自己的脑袋了,于是立刻丢掉书卷,推倒案台,伸脚去套上靴子。可靴子太长,套起来很麻烦,而外面喊杀声越来越近。他只得招呼着身边的侍卫,光着一只脚向帐外跑去。他边跑边抢到一根鞭子,然后又从侍卫手里抢到一条马缰绳,翻身上马,两腿一夹,马鞭猛打,便向北而去。身后一群侍卫跟着,众人乱哄哄地狂跑。

  常遇春跑进大帐时,但见大帐里案台翻倒在地,一卷书丢在一旁,蜡灯还在“哧哧”地烧着。一个明军跑到那里翻了几下,没见什么人影,却找到一只靴子。常遇春一看,就知道绝对是王保保的靴子,于是大叫“王保保跑了”。士兵们都跟着喊“王保保跑了”。

  此时,纵使王保保没有跑,都难以组织有效的抵抗,更何况“王保保跑了”的声音响彻云霄。十万元兵一听,便都拼命逃跑。常遇春什么也不说,只是让明军大力砍杀,直到徐达的传令兵出来,大叫“降者免死!”大量元兵就地丢下武器,投降明军。

  常遇春大叫一声,带着部队继续追击王保保。对王保保,定当“除恶务尽”。

  
更多

编辑推荐

1心理学十日读
2清朝皇帝那些事儿
3最后的军礼
4天下兄弟
5烂泥丁香
6水姻缘
7
8炎帝与民族复兴
9一个走出情季的女人
10这一年我们在一起
看过本书的人还看过
  • 绿眼

    作者:张品成  

    文学小说 【已完结】

    为纪念冰心奖创办二十一周年,我们献上这套“冰心奖获奖作家书系”,用以见证冰心奖二十一年来为推动中国儿童文学的发展所做出的努力和贡献。书系遴选了十位获奖作家的优秀儿童文学作品,这些作品语言生动,意...

  • 少年特工

    作者:张品成  

    文学小说 【已完结】

    叫花子蜕变成小红军的故事,展现乡村小子成长为少年特工的历程。读懂那一段历史,才能真正读懂我们这个民族的过去,也才能洞悉我们这个民族的未来。《少年特工》讲述十位智勇双全的少年特工与狡猾阴险的国民党...

  • 角儿

    作者:石钟山  

    文学小说 【已完结】

    石钟山影视原创小说。

  • 男左女右:石钟山机关小说

    作者:石钟山  

    文学小说 【已完结】

    文君和韦晓晴成为情人时,并不知道马萍早已和别的男人好上了。其实马萍和别的男人好上这半年多的时间里,马萍从生理到心理是有一系列变化的,只因文君没有感觉到,如果在平时,文君是能感觉到的,因为文君不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