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阅读页

第九章 陈友谅提前来了

  常州一战,让张士诚彻底认识到朱元璋的强大,他不得不怀着无比愤怒之情,老实了下来。但朱元璋却深刻地认识到,目前这个态势,并不是你想和平就能和平的,只有将地盘做大,才能把主动权拿在手里。于是,他再次把目光投向了宁国。仍然是徐达和常遇春。元至正十四年(1357)四月,徐、常二人带大军出发。

  宁国其实只是一个小县城,在历史上一点也不著名,但这里驻扎着元末的一支义军——也就是元朝的杂牌部队。这些义军首领基本都是草根人士,没有饭吃后,组织人马,先是从事土匪工作,然后投奔元朝,算是政府部队的编制,为元朝打仗,元朝称他们为义军——以前那个陈野先的部队就是义军——这些部队虽然是杂牌军,但战斗力极强,让这样一支武装留在宁国,实在是心腹之患。

  宁国城并不大,但异常坚固。守城部队分为两个部分:一部分驻在城外的青华观,另一部分则驻在城里接应。城外的部队使的全是长枪,号称长枪队。这支长枪队不但负责外围守备,也负责打家劫舍,为全军搞钱搞粮。他们前一段就曾出击广德,想乘朱元璋部队刚下广德,立足未稳之时,把广德拿下。哪知,驻守广德的邓愈却很猛,硬是把这支长枪队痛打了一顿,连行军总管也成了战俘。

  长枪队的元帅想不到朱元璋的部队如此英勇,心存惧意,这时听说徐达和常遇春又带兵前来,就更怕了,也不说一声,直接带着所部,连夜逃到宣州。

  于是,就只剩城里的守军了。由此看来,要拿下宁国没有什么难度了。徐达和常遇春也这么认为。但朱亮祖却不这么认为。

  朱亮祖现在是宁国城里的最高指挥官,在长枪队连夜逃跑的时候,他没有逃跑。其实,徐达他们是认识朱亮祖的。在他们攻下太平时,朱亮祖就曾经投降过他们。可后来,朱亮祖又反水到元朝那里继续当他的杂牌军首领了。

  朱亮祖看到徐达的部队开到城外,便趁其立足未稳,率军杀出。常遇春急忙应战,双方一阵大打。常遇春是个战争狂人,一进入战场,就拼命向前,猛砍猛杀,手段十分恶劣,一把大刀所到之处,皆掀起一场血雨腥风。哪想到,那个朱亮祖也是个猛男,砍杀起来,同样不顾性命。两下一阵对打,短期内竟不分伯仲。

  打到酣处,常遇春居然直接跟朱亮祖过招。几十个回合下来,常遇春大感吃力,知道碰上了劲敌,当下打起精神,奋力死战——只要把这个朱亮祖打败,就能把这支元朝的杂牌军全歼。

  哪知,朱亮祖却猛得要命,硬是不断把常遇春逼住。两人又斗片刻,常遇春突然腿部大痛——一支来历不明的箭,竟射中他的腿肚,而且从前直穿到后,是实实在在的贯通伤。朱亮祖也看到那穿过常遇春腿肚的箭头,箭头上还挂着指头大的肉丝,血水从箭头上流下,如檐头水注。连他都看得心头发麻。

  如果是别人,此时早就翻身落马,成为朱亮祖的俘虏,可常遇春不是别人。他觉得大痛之后,连看也不看伤处一眼,圆睁着眼,继续拼命战斗。反倒是朱亮祖有点迟钝起来。常遇春迅速抓住机会,脱身而去。

  徐达看到常遇春挂彩,也知道这场战斗已经极不顺利,于是率部前来接应,硬生生地挡住了朱亮祖。徐达和常遇春收兵回营。大家看到连这么生猛的常遇春,都还斗不过朱亮祖,不由都有点气馁了。徐达却不服气:小小一个宁国城就奈何不了,还谈什么打天下?又下令赵德胜和郭兴出战。朱亮祖仍然出城接招。双方混战,眼看就要逼近城门,朱文贵又从城里杀来,把赵、郭逼回原处。

  常遇春正在营里歇息,听到营外战鼓雷鸣,知道朱亮祖又打了过来,心头大怒,一手抓住箭杆,直接就拔了下来,然后扯过一块布,紧紧地裹住,接着一声大吼,冲出营门,跨上战马,又冲了出来。正在败退的士兵看到常遇春大声呼喝而来,又是精神一振,奋力抵挡,阻止了朱亮祖的攻势。徐达见状,怕常遇春有失,急忙下令停战。

  朱元璋派徐达出战之后,也以为不过几天就会拿下宁国,他只在那里坐等捷报传来。哪知,他接到的报告却是:朱亮祖勇猛已极,他们猛攻数仗都以失败而告终。常遇春已三度受伤,而且全是贯通伤。

  朱元璋一听,也傻了。他也知道朱亮祖很猛,但没有想到他猛到这个程度,连徐达和常遇春都拿他没有办法,看来得亲自马了。他点了大军,立刻从应天府出发。傍晚到了广德,全军休息一晚。次日天色未明,又起程向宁国。朱元璋骑着战马,随着大军向前。此时,正是仲春之季,夜空悠悠,皎月犹在天际,偶尔小雨飘零,淅淅沥沥地打在身上,欲湿不湿,如雨如露。见到眼前情景,朱元璋突然诗兴大发,随口吟了一首诗:

  忙着征衣快着鞭,

  回头月挂柳梢边;

  两三点露不成雨,

  七八个星犹在天。

  茅店鸡声人过语,

  竹篱犬吠客惊眠;

  等闲推出扶桑日,

  社稷山河在眼前。

  到了宁国,徐达出营迎接,把情况详细向他汇报了。朱元璋听完,就问:“这里哪个地方能看到宁国城里?”

  徐达道:“城南的钟山。”

  朱元璋道:“咱们过去看看。”

  上了钟山,朱元璋放眼过去,宁国城尽收眼底。他转头对徐达他们道:“就这么个小城,你们也打不下?”

  徐达道:“朱亮祖实在太猛。”

  朱元璋道:“不能力敌,就得智取。”

  回到大营,朱元璋马上升帐,进行战斗部署:张德胜带唐胜宗、王志等率五千兵在燕子山下埋伏,任务是阻击从宣州来的敌援军;冯国用带三千部队埋伏在南门外的坛川山林中,任务是截断朱亮祖的退路;其余的部队分成几个部分向朱亮祖挑战。

  朱亮祖连续几次把朱元璋手下最牛、最猛的徐达和常遇春玩得一点办法都没有,心里很爽。他一边大吃大喝,一边大叫:“再打几仗把徐达干掉,然后再把朱元璋也捉了。”话犹未了,亲兵进来报告,城外又现敌人大部队,旗号正是朱元璋。

  朱亮祖一听,像突然打了鸡血似的,把杯中酒向嘴里猛一灌,很响地把那一大口酒硬生生地吞下,接着重重地把酒杯放下,大手猛抹了一把大嘴,然后大叫:“来得好,免得老子还要跑到应天府去。传令,出战。”

  朱文贵劝道:“老兄不要这么急着出战,朱元璋这次带来的部队很多……”

  朱亮祖大声道:“我就不怕他。他带再多的人,我也要把他打败,把他活捉。你要是怕死,你就在这里守城。等我拿了朱元璋立大功,你别眼红。”

  朱亮祖带着部队冲出城门时,就看到大旗之下那张很特别的脸,这正是朱元璋。他曾投降过朱元璋,所以远远就认得出来。他兴奋地大叫着,当先冲出。

  朱元璋鞭子一挥,胡大海率所部出来接战。两军混战一阵,胡大海向后撤。丁德兴部又接着打,接着撤。张龙再打,再撤。然后是胡海,同样被打退。

  如果是一个脑子好用的指挥官,到了这个时候肯定知道,这是朱元璋的车轮战术,一来使朱亮祖的部队疲劳,二来是诱敌之计。可朱亮祖这时只觉得自己很牛:朱元璋算老几?你再怎么车轮,我也这么打。

  双方一直打到中午。朱亮祖虽然觉得有些疲软起来,但他仍然可以高声大叫着向前冲,再冲一个时辰也没有问题。他想,只要再坚持一个时辰,朱元璋就会成为他的俘虏。

  可他没有想到,他的手下不是个个都叫朱亮祖。这些士兵虽然一路打来,好像都在打胜仗一样,可不停地打胜仗也有支持不住的时候,也得休息吃饭啊。他们举刀的手不再那么有力了,跑路的腿也不再那么轻松了。朱亮祖这才知道问题严重了,他忙下令后撤。

  可朱元璋答应吗?朱元璋在战场上绝对是个缺德人士,他这么算计部署,要的就是这个效果。他看到朱亮祖想退,立刻马鞭一挥。徐达和其他四将突然带着部队合围上来,把朱亮祖团团围住。

  朱亮祖咬牙大战,但徐达他们死死地敌住他。他从城里杀出时一路勇猛,进展很快,可这时再想杀回去,却万分艰难。他杀了整整两个时辰,才后退不到三里路。好容易看到南门。他知道,只要再接近一点,他就可以退到南门前,那时朱文贵就会出来接应他。他的想法很美好。可朱元璋也老早就想到这一点。因此,在他正望着南门时,又有两支生力军杀到,挡住他的后退之路。来的正是冯国用的部队。

  朱亮祖这时傻了。他不光傻了,也累了。一支长矛飞过来,正好击中他坐骑的一条腿。马倒在地上,他也倒在地上。于是,冯国用手下的几个士兵赴了过来,有的夺下他的兵器丢在一边,有的压在他身上,有的用绳子套住他的身体,他顺利地成为俘虏。

  这时,朱文贵已经出城来接应,但被胡大海他们一阵猛打,又抱头退回城里,只得眼睁睁地看着朱亮祖被五花大绑地推到阵后。

  朱元璋已经来到大营,下令打扫战场。冯国用把朱亮祖推到帐下,然后在朱亮祖的腿弯一踢,朱亮祖不得不跪下来。

  朱元璋笑着问他:“你先降又叛,现在还想怎么样?”

  朱亮祖朗声道:“你要是用我,我从此也会像这样帮你去杀敌;你要是不用我,就砍死我吧,不要用这样的目光看着我。”

  朱元璋又笑了笑,道:“我就再原谅你一次。”然后上前,把他的绳子解开,一边解一边道,“我不是说不要绑得这么紧,弄得我解得这么费劲。”说着,他拔出刀来,噌噌几下,几圈绳子落到朱亮祖的脚下。

  朱亮祖也不起来,直接磕了几个响头,然后对朱元璋道:“多谢不杀之恩,别的话就不说了。”

  这时,主力部队还在向宁国城大举进攻。但朱文贵也是厉害之极,硬是死死守住,而且城墙极高,一时真的难以攻破。恰在此时,探子来报,宣州敌人又来援救宁国城了。

  朱元璋道:“这个不用管,张德胜他们在那里等着呢。现在咱得想办法破了这个宁国城。”

  他下令停止进攻,然后对诸将道:“跟我来,让你们看一个物件。”大家跟着朱元璋来到一个军营中,只见里面摆着一排排用篷布遮盖着的物件。他叫士兵们揭开盖子,大家一看,都不由地两眼发直——原来是火炮!

  朱元璋在进攻集庆时,奋力克城,觉得那样的损伤太不值得了,于是也跟徐达一样,决心发展火器。于是,他在应天府内征集工匠,制造出一批火炮。现在正好试一试这些火炮的威力。

  朱元璋派士兵们把火炮推了出来,直向宁国南门。到达指定地点时,他一挥令旗,士兵们点了引线,但闻轰隆之声震耳欲聋。硝烟未散,便见城门已经洞开,大军蜂拥而上。

  城中将士看到这个局面,知道他们再怎么英勇也守不住这座小城了。别不华和杨仲英当机立断,号召士兵们不要乱跑,要有秩序。要有秩序地去干什么呢?他们道:“投降啊!”

  投降本来是没有面子的事,但投降时也要做得有点面子才像样。众人之中,唯有朱文贵不投降。这家伙很能打,也很残忍,先杀了自己的妻子和后代,让自己绝户之后,这才自杀。

  朱元璋连朱亮祖都收降了,更想把朱文贵也抓到手,让他变成自己的部下,但当他看到朱文贵时,这个“战争猛人”已经变成一具“僵尸”。他没有办法,只得下令将其厚葬。

  宁国城变成朱元璋的地盘。朱元璋任胡惟庸为宁国主簿,然后再升为知县。接下来,朱元璋派出几路人马,又接连拿下宣城、铜陵、池州和徽州。一时军势大振,张士诚终于老实了很多。

  全军上下都很兴奋,可朱元璋那张脸却绷得很紧。自从被迫跟张士诚打仗到现在,接连数役,尽皆大捷,杀得张士诚的部队丢盔卸甲。他们占了一大块地盘,实力大增,不但人马数量是以前的几倍,势力范围更是与在濠、滁时不可同日而语。而且他们还制造了火器,攻城略地,与以前相比,更是难度大大降低,效果大大提高。可尽管如此,但与其他势力比起来,他的力量仍然不算最强大。

  在这个世界,只有最强大的集团才能生存下去。现在他们周边仍然都是敌人,而且跟他直接交过手的,不但有张士诚,元兵、徐寿辉也都跟他有过流血冲突。严格说来,在这些势力中,元朝的军队是共同的敌人,徐寿辉和张士诚虽不算盟友,但这两方势力并没有撕破面皮,目前仍处于井水不犯河水的状态。倒是他朱元璋都与这两个势力接上了火,如果这两伙势力合起来,组成联盟,向他夹击,结果是很可怕的——即使他们没有事先通气,各自向他发动进攻,他仍然吃不消。

  他必须在这两股势力向他发动进攻前灭掉其中一股。而这两股势力都不好消灭。形势逼人,必须在其中选择一个。否则,他们两个同时选择你,你就只有死路一条。先灭谁?朱元璋一时也不知道先灭谁好。其实,诸将也知道他们面临的形势极其严峻,都认为必须在陷于双面夹击之前把一面敌人拿下。

  朱元璋问:“先打谁?”

  “当然打张士诚。”

  “为什么?”

  徐达道:“目前徐寿辉的力量太过强大,即使要拿下他,也要耗费极大力气,甚至会两败俱伤。到时,我们就无力再对付张士诚了。”

  李善长道:“徐将军言之有理。”所有的人都道:“言之有理。”朱元璋一听,这话说得确实很有理。但他好像又觉得有点不对,嘴皮动了几下,并没有出声做决定。

  冯国用道:“现在张士诚刚被咱们打得浑身发抖,正好趁机再猛打几下,直接把他灭了,吞了他的部队,占了他的地盘,缴了他的财富。张士诚是个盐贩子,钱肯定很多。”大家一听,都道:“先打这个盐贩子。”

  朱元璋满耳都是盐贩子这三个字。他的嘴里也念念有词:盐贩子,盐贩子……他念了好一阵,突然心头一震,大声道:“不能打这个盐贩子!”大家一呆,都面面相觑,又看着朱元璋。但见他神色冷峻,好像思维没有异常。可他为什么要说出这个异常的话来?难道要先打徐寿辉?

  冯国用道:“是先打徐寿辉?”

  朱元璋道:“是。必须先打徐寿辉。”

  大家闻言,都不说话了。所有的人都在心里想问个为什么,可是又觉得这个问题毫无意义。先弱后强的道理,很多军事家都证明过啊,还用他们再问吗?

  朱元璋两眼扫视了大家一遍,缓缓地道:“我们为什么要急于灭掉一个?不就是怕受到两面夹击嘛!可如果先打张士诚,我们立马就会陷入两面夹击的境地。”

  大家都“啊”了一声。但他们还是没明白。朱元璋坐了下来,继续道:“不管我们去打谁,都得拼尽全力,都会打得很艰难。而徐寿辉的实力远高于张士诚,而且手下战将极多,稍一不慎就会大败亏输。张士诚确实很好打,只要用心去打,要打败他,没有多大问题。按照常理,确实该先打张士诚。或者如果只有一个徐寿辉,我们仍然可以先来灭张士诚。可现在徐寿辉的阵营里还有几个猛人,其中最厉害的就是陈友谅。陈友谅是个十分强悍的人物,他打仗从不按常理出牌。他觉得有利可图时,就会出现。所以,如果我们正跟张士诚打得难分难解时,他突然加入,那我们还有能力跟他过招吗?”

  郭兴道:“那如果我们打徐寿辉时,张士诚也突然出现,我们该怎么办?”

  朱元璋道:“张士诚是个盐贩子,盐贩子是做生意的,做生意的只图眼前利益,他不会想得那么多。他会站在那里,等我们打来打去,然后来个坐收渔利。所以,我们一定要先打徐寿辉。”

  大家听朱元璋这么一说,个个都汗流浃背。如果真的牛哄哄地去打张士诚,后果真不堪设想。可是,徐寿辉又没有那么好打,他手下那几个猛人,真不好交手。尤其是陈友谅,连朱元璋都对他高度重视,可见他定是极难对付。

  大家又把目光投向了朱元璋。朱元璋知道这些目光所包含的内容。他只轻轻地说了一句:“等。只要舍得等,就会有机会。”

  只在片刻之间,朱元璋心念电转,迅速把徐寿辉和陈友谅在心里进行了一次评估。朱元璋也是草根出身,也是打拼出来的。早在他当郭子兴手下时,就知道自己不会为郭氏所容,曾几度出走。后来虽然仍归郭氏麾下,但基本都是自己干自己的。再后来郭氏一死,郭天叙当元帅,自己就明显不怎么理郭天叙了。

  现在陈友谅在徐寿辉手下,又何尝不是当年自己当郭天叙部下的那种境况。而且从陈友谅的办事规律看,这个家伙要比朱元璋狠毒多了。朱元璋手下的谋士们未必看出这一点,但朱元璋却一眼就能把陈友谅看到底。朱元璋不但看清陈友谅的面目,同时他也知道自己跟徐寿辉的力量并不是对等的。徐寿辉的士兵比他多,装备比他强,尤其是水军,不但训练好,而且船体高大。虽然近期来朱元璋也注重水军的训练,可由于时间太短,连船只都没有。现在他手里的船基本都是以渔船为主,用渔船打鱼是没问题,但渔船是不能跟战船对抗的。

  另一方面让朱元璋顾忌的是,目前朱元璋的地盘处在下游,而陈友谅却占据着上游。双方要是交起战来,朱元璋必须仰首作战。本来船体就小了,再处于这么不利的位置,这仗真的不能开打。

  所以开始时,朱元璋只是把先灭徐寿辉再打张士诚当成一个战略目标,要真的动手还得再等一段时间,让他把水军训练好,多造一些大船。本来,朱元璋的算盘打得很好,可是一件事的发生,却把朱元璋的这个如意算盘搅得一塌糊涂。

  那天,朱元璋正在帐下思索,如何才能把跟徐寿辉的决战往后拖一拖,忽听门外有人来报:“池州徐元帅来信。”

  朱元璋一挥手,道:“进来。”

  徐达的信使进来之后,把一封信交给朱元璋。朱元璋拆信一看,不由大惊。原来徐达和常遇春正攻打池州。而池州却是徐寿辉的地盘,守将更是陈友谅的死党赵普胜。赵普胜也是个猛人,号称“双刀”,对朱元璋从来看不顺眼。常遇春带着水军猛攻几次,这才把池州攻下,而且还俘获三千俘虏。常遇春此前没有跟天完军作过战,此次一交手,觉得天完军的战斗力极强,心下甚是不爽,便对徐达道:“这三千士兵都是悍寇,留之无益。”

  徐达道:“还是先向主公报告。”于是写信给朱元璋,请朱元璋定夺。

  朱元璋看完这封信,脸上不由汗水涔涔。进攻池州,本来已经有些失策,现在又要杀降,那么岂不是一点余地也不留了?他立即回信,要求徐达把这三千士兵送回去。

  哪知,常遇春就是看那三千人不顺眼。不就是一群被打败了的士兵吗?如果当时就大开杀戒,杀得一个不留,他们还能享受俘虏待遇吗?这些人个个都是天完政权的死硬派,说不定明天就会反水,到时可就麻烦了。不是说“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吗?又不是杀自己人,就杀几个俘虏,哪还用请示主公?主公也不是什么慈善机构的负责人,也是杀人如麻的军事统帅啊!他也会同意这么杀的。等他下令,倒不如自己先动手。

  常遇春这么一想,杀人的冲动就井喷而出,抓起大刀,出门而来,在黑暗中把士兵们大声吆喝起来。士兵们看到火光之下,常将军满脸横肉,目闪凶光,握刀之手,青筋暴跳,从上到下、从里到外,全是一副杀人之相,不由都是大惊失色。

  常遇春对大家道:“咱们去把天完的那几千狗兵杀了。留着他们终究是祸患。”这些士兵这才定下神来,脸上都换上常遇春的那副凶狠神态,跟着常遇春过去杀降。

  那些降卒此时正酣然大睡,哪知屠刀已经举向自己。就连徐达也不知道,常遇春已经在半夜大开杀戒,把三千降卒杀得一个不留。当他接到消息,赶到现场时,只见尸体如堆,头颅满地,血腥满鼻,不由大惊,急忙快马向朱元璋报告。而此时,朱元璋的信亦刚刚送到。

  朱元璋很快就接到徐达的报告,知道大错已铸,接下来,就只有面对陈友谅的大举进攻了。很多人看到朱元璋脸色发青,两手发抖,以为主公大怒之下,定要拿下常遇春,说不定还会把这个杀人狂送到天完帐下,由徐寿辉发落,以便取得对方的原谅。

  如果是别人犯了此等大错,朱元璋也许会这么做。可现在犯错误的不是别人,而是常遇春。他不能处理常遇春。他现在需要常遇春为他去拼命。朱元璋并不同情那些降卒,他甚至认为,从某种意义上讲,杀降也是威慑敌人的一种手段。只是常遇春这时举起屠刀,时机实在太错了。

  李善长看到朱元璋脸上的肌肉微微抽动,拿信的手稍稍抖了几下,但稍后便恢复了平静。他不得不佩服这个人。在此危难关头,仍然能控制住自己的情绪,这才是真正做大事的人。他悄声问:“主公,现在该怎么办?”

  其实朱元璋也不知道该怎么办,他看了看李善长,用手抹着嘴皮,道:“除了兵来将挡,没有别的办法。”

  常遇春杀降的目的跟朱元璋想的一样,就是要威慑敌人。他并没有把所有的降卒全部干掉,而是恐怕陈友谅不知道他已经杀降似的,硬是把几个士兵放回去,让他们告诉陈友谅,我已经把你的降卒全部杀光,我叫常遇春。

  陈友谅很有水平,也很有性格,看到常遇春杀降之后还这么嚣张,也气得怒发冲冠,马上下令,杀上应天府。在这个时期,陈友谅本来正在忙于剪除徐寿辉的势力,然后把徐寿辉架空,最后杀掉,再自己当老大。此时,他已经先后杀掉倪文俊和赵普胜,把徐寿辉弄得心惊胆战,离夺取最高权力只一步之遥。哪知,池州一战使得他深刻地认识到,朱元璋要比徐寿辉可怕得多。除掉徐寿辉只需要一个借口和一个时机,多留几天与提前几天都一个样。可朱元璋要是多留几天,以后的麻烦可就大了。于是,陈友谅立即要求徐寿辉御驾亲征,把全部主力都向应天开来。

  陈友谅并不是一个蛮干之人,他从近期朱元璋的表现也知道这朱元璋并非等闲之辈,要在短时期内解决朱元璋并不是一件容易之事。于是,他还给张士诚写信,请老张跟他联合起来,夹击朱元璋。

  朱元璋想到了陈友谅会全力来攻击,也想到了陈友谅会邀约张士诚前来夹击他,但他万万没有想到,陈友谅会来得这么快,而且还声势如此浩大。正当朱元璋苦思冥想,如何破解危局时,一纸塘报送到他的案头:陈友谅大军正急速而下,现已攻占采石。

  说是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实在一点没有夸张。采石并不大,可是采石太重要。采石一失,应天府的最后一道保障就只有太平了。太平现在只有三千人马,而陈友谅的部队有十多万之众。太平的主要守将是朱文逊和花云。朱元璋一点没有怀疑朱文逊和花云的忠诚和能力,可是敌我力量太过悬殊,而且陈友谅也绝非等闲之辈同,朱元璋再怎么调度,也难以解救太平了。

  此时,朱文逊和花云正在城头指挥部队拼死而战。陈友谅一点不把太平城放在眼里。陈友谅水军的战舰不但数量多,而且船体异常高大,拿下太平轻而易举。他只是坐在指挥船上,一边喝着茶,一边下令船只继续向前靠,一直靠到江边的城墙上。

  太平城一面靠江,城墙很高大,又是临水,向来是全城最保险的地方。哪知,在陈友谅的大船面前,却变成最为脆弱的所在。

  当朱文逊和花云得知陈友谅的船队开到时,他们来到城头观望,只见往日波涛汹涌的江面,此时已经全部被高大的楼船覆盖,一眼望不见头。朱文逊道:“真的是旌旗蔽空啊!”他的脸上已经冒出汗来,双手握得紧紧的。

  花云道:“咱们只有三千人,这仗是无法打了。咱们只能死守待援。”花云这时已经有了战死的决心,但他没有想到,太平城会破得这么快,更没有想到陈友谅会用这个办法攻城。

  此前,任何一个攻城部队,都是从江里爬上岸,然后拼命从陆地发动进攻。所以,历代守将都把注意力放在陆地那三面城墙上,不断地进行加固。朱元璋知道太平对应天府的重要,因此才派花云这样的悍将把守,也曾经交代他:“要把城墙加固。现在我们兵力少,也只能拨三千给你。不过,咱们的地盘不大,部队调度得快,你只要死守,三千兵挡几万敌人没有问题。只要挡得住两天,我们的援军就会来。”

  花云虽然长得粗鲁,但他并不是一个鲁莽的人。他派人在临江的城墙上布置了几百人,然后插了很多旗帜,其余的士兵全都守在其他三面城墙。那几个可以弃船上岸的码头,他也布置了哨位,只要敌人一逼近,就发出敌人上岸的信号。他和朱文逊都站到城头上,做好连续作战的准备——敌人太多,可以轮番进攻,他们只能连续打下去了。

  哪知,花云和朱文逊在城头上站着,一直站了两个多时辰,还不见码头边的信号发出。陈友谅就是蜗牛速度,这时也该冲上来了啊。两人正纳闷间,突然听得城中喊声四起。两人转头过去,只见大街上涌着大群士兵,不由都傻眼了。

  部队不是全都上城头了吗?两人傻了一阵子之后才回过神来,那可不是自己部队的装束啊,全是陈友谅军的旗号。陈友谅的部队是怎么进城的?难道他们真的能从地下冒出来?两人已经没有时间去想那么多了,都抄起兵器,大叫“兄弟们,敌人进城了,咱们下去杀敌”,便当先冲下城头,与敌人肉搏。

  花云虽然英勇,可敌人太多,蜂拥而来,一下就把他向后连续挤了几步。而朱文逊在接连砍翻几个天完士兵后,身上也中了一刀,衣服被斩掉一块,露出皮肉,但见皮肉上一道深深的刀口。刀口在他的运动中,不断地开合,血如泉涌。他的脸色已经苍白如纸,但他兀自咬牙奋战。

  花云看到朱文逊的境况,便要拼命去救他。可是敌人拥进来太多,他连一步也冲不出去。最后他只有在那里大喊:“朱公子,我救不了你,我就在这里多杀几个狗东西了。”猛然间,他两眼精光大盛,四射而出,抓起地上一把刀,然后双刀飞舞。接近他身边的两个士兵,片刻间脑袋就被削了半边,带着一半五官倒在地上,恐怖至极。

  可是天完士兵实在太多,前面的那几个士兵虽然很想后退,可是后面的士兵已涌上来,巷道又十分狭窄,进退完全不由自主。花云连砍几人,虽然一时间气势如虹,镇住了敌人,得以松一口气,可是敌人排山倒海而来,他只能边杀边退,一直支撑到天黑。最后,在巷道的尽头,他再也举不起刀来,只觉得连两条腿也站不住了,只得靠在墙上,喘着粗气,然后瞪着两只大眼,怒视敌人。天完士兵们看到他这个样子,知道这个猛人现在已经不能猛了,于是他们把他用绳子缚住,抬到陈友谅的临时帐下。

  陈友谅早就从其他士兵那里知道他就是花云。他见到花云时,笑着道:“花将军,你很勇敢,也很有本事。可是你的勇敢有什么用?最后还不是给我抓住了?哈哈……我将从这里向东进攻,用不了几天,就可以把朱元璋也抓到手里了。”

  花云本来已经浑身无力,这时看到陈友谅,不由怒从心头起,突然双目圆睁,大喝:“陈友谅你这个狗贼,老子杀了你!”

  陈友谅哈哈大笑:“你能杀我?哈哈……看你被捆成什么样子了?”

  花云猛然一挣,但见紧紧绑着他身体的绳子都断落在地。在场的人都看得目瞪口呆。

  在大家目瞪口呆的当口,花云已经吼声连连,抓起身边士兵的大刀,直接向陈友谅砍过去。

  陈友谅打死也不相信,被捆得像个粽子般的花云,居然在精疲力竭之后,还能挣断绳子,抢过大刀向他杀来。这哥们也是个好手,应变能力极强,在花云大刀的呼然之声中,从座位上滚落下去,再就地一滚,从两个士兵的胯下钻出。

  花云想不到陈友谅居然这么敏捷,能躲得过他的大刀,可追之已经不及,只得砍向周边的天完士兵。他这时暴怒已极,而且心存必死之志,大刀舞起,呼呼作响,片刻之间,居然连砍五人。一时之间,天完士兵势气为之所夺,纷纷向后退去。花云挥刀直追,像赶着鸭帮一样赶着一群人。

  这时,陈友谅已经逃到安全地带,看到自己的大批侍卫被花云一人赶着,心下大怒,喝道:“快快放箭。”

  花云正杀得兴起,但闻嗖嗖连声,他知道,敌人向他放箭了。他用刀拨了几支箭,但射来的箭实在太多,两支箭直插入他的胸口。他的耳朵里分明听到箭入胸口的沉闷之声。他一手抓着箭杆,一手用刀指着陈友谅,大叫:“主公,我不能杀掉陈友谅这个狗贼,以后只好请主公自己动手了。我先去了。”他握箭之手猛地一扯,把那两支插在胸口的箭扯出。但见箭头血水淋漓,胸口鲜血狂喷。他狂笑数声,拼尽最后之力,把两支箭向陈友谅投掷过去,然后轰然倒地。饶是陈友谅久经战阵、杀人无数,看到花云如此死去,也不由倒吸一口冷气。

  
更多

编辑推荐

1心理学十日读
2清朝皇帝那些事儿
3最后的军礼
4天下兄弟
5烂泥丁香
6水姻缘
7
8炎帝与民族复兴
9一个走出情季的女人
10这一年我们在一起
看过本书的人还看过
  • 绿眼

    作者:张品成  

    文学小说 【已完结】

    为纪念冰心奖创办二十一周年,我们献上这套“冰心奖获奖作家书系”,用以见证冰心奖二十一年来为推动中国儿童文学的发展所做出的努力和贡献。书系遴选了十位获奖作家的优秀儿童文学作品,这些作品语言生动,意...

  • 少年特工

    作者:张品成  

    文学小说 【已完结】

    叫花子蜕变成小红军的故事,展现乡村小子成长为少年特工的历程。读懂那一段历史,才能真正读懂我们这个民族的过去,也才能洞悉我们这个民族的未来。《少年特工》讲述十位智勇双全的少年特工与狡猾阴险的国民党...

  • 角儿

    作者:石钟山  

    文学小说 【已完结】

    石钟山影视原创小说。

  • 男左女右:石钟山机关小说

    作者:石钟山  

    文学小说 【已完结】

    文君和韦晓晴成为情人时,并不知道马萍早已和别的男人好上了。其实马萍和别的男人好上这半年多的时间里,马萍从生理到心理是有一系列变化的,只因文君没有感觉到,如果在平时,文君是能感觉到的,因为文君不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