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98年6月11日,光绪皇帝颁布“定国是诏”,实行变法,史称“戊戌变法”。9月21日,慈禧太后发动政变,“变法”历时103天,史称“百日维新”。谭嗣同、林旭、杨锐、杨深秀、刘光第、康广仁6人被逮捕处死。
一直支持维新变革的袁世凯不但没有受到牵连,而且此后仕途顺利,步步高升,事实真像传说的那样,是袁世凯出卖了光绪帝吗?在董福祥、聂士成、袁世凯统帅的北洋三军中,其他两军均逐渐式微,为什么唯独袁世凯的军队发展壮大了呢?
可以说,袁世凯依靠新建陆军而使仕途一路升迁;同时,新建陆军也随着袁世凯的步步高升而逐渐发展壮大。
由于朝廷在新建陆军上花费巨大,因此新建陆军格外受到朝廷的重视,加上袁世凯的练兵有方,军队面貌焕然一新,成效显著,袁世凯受到慈禧太后等人赏识。1896年4月,监察御史胡景桂参奏袁世凯“尅扣军饷,诛戮无辜”等罪名,在兵部尚书荣禄的遮掩下,袁世凯不但没有获罪,反而被提升为直隶按察使,仍专管练兵。1897年,清政府又整饬军队,编建精锐军,分中、前、左、右、后五军,由荣禄、聂士成、马玉崑、袁世凯、董福祥五人分别率领。
1898年6月,慈禧太后任命荣禄为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统率董福祥的甘军、聂士成的武毅军和袁世凯的新建陆军,并称“北洋三军”。
戊戌变法后,慈禧太后为巩固京畿重地,命直隶总督荣禄为钦差大臣,节制北洋各军,组编武卫军。武卫军由5支军队编成,以聂士城的武毅军为武卫前军,驻芦台;董福祥的甘军为武卫后军,驻荆州、通州;宋庆的毅军为武卫左军,驻山海关内外;袁世凯的新建陆军为武卫右军,驻小站。荣禄另募新兵万人为武卫中军,驻南苑。实际上每军各踞一方,自成势力。
此时,袁世凯已升至工部右侍郎。很多人都认为,在戊戌变法中,是袁世凯出卖维新派才导致了变法的失败。但事实是怎样的呢?
1898年9月16日,在小站的袁世凯应召赴京觐见光绪帝,得到光绪帝的赏识,升任京卿二品候补侍郎,专办练兵事务。袁世凯在京期间,维新派代表谭嗣同紧急拜见他,请求其派兵进京,呼应发动政变。但袁世凯考虑到京城内有旗兵数万人,自己的军队只有六七千人,当即予以回绝。那么,袁世凯告密了吗?根据袁世凯的一贯风格,他断不会在帝党与后党两股势力角力之时,过早地将自己暴露在一个危险的境地,甚至冒着前程尽毁、命悬一线的风险赌上一把。袁世凯深知帝党没多大的胜数,后党实力雄厚,而他站在同情光绪帝与维新派的立场上,应该选择静观其变,坐待事态发展再选边站队。事实上,他也是这样做的。
此外,袁世凯出卖维新派的说法证据不足。第一,如果说袁世凯告密,时间就应该在1898年9月19日这一天,因为18日夜间谭嗣同将“围园杀后”计划通报袁世凯,但慈禧直到21日才动手,这不符合慈禧当机立断的风格。第二,袁世凯无论是直接向慈禧告密,还是通过第三人间接告密,事后都会留下证据,哪怕是间接的证据。但后来袁世凯被革职罢官,有人提出要将他置于死地,光绪之弟载沣也对他恨之入骨,却没有一个人能拿出袁世凯出卖变法的任何证据。第三,“戊戌六君子”被杀的同一天,慈禧太后任命荣禄为军机大臣,取代袁世凯担任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袁世凯在戊戌变法后的职务变动,表明他不是扑灭变法的“功臣”,慈禧对他也是不信任的。在9月21日这一天,慈禧可能通过其他信息来源,获知维新派“围园杀后”的计划,而后采取措施的。袁世凯以他久经沙场、老谋深算的历练在关键时刻涉险过关,才有了后来在政治舞台上大显身手的机会。
《马关条约》签订后,西方列强争先恐后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都想在中国攫取更多利益。西方列国的不法恶行,激起了中国人民的反抗。1899年10月,义和团运动在山东爆发,发展迅速,引起西方列强的不满,要求清政府撤换山东巡抚。
1899年12月,清政府委任袁世凯为山东巡抚。袁世凯把山东原有勇队15000人编成武卫右军先锋队,重新训练。以后又陆续将勇队改编成左翼防军、右翼防军和海防防军,部署山东全省各地,在全省范围内对义和团进行全面弹压。山东的义和团首领王立言、王玉振、朱士和及其骨干分子全部被袁世凯击毙,义和团在山东全省消失。
1900年,八国联军侵华,袁世凯在山东率兵自保,按兵不动。7月20日,八国联军侵占北京,荣禄的武卫军前、后、左、中四路几乎全部溃败,聂士成战死。袁世凯的武卫右军丝毫无损,战争结束时,袁世凯所掌控的兵力已超过原来新建陆军的两倍以上,实力得到进一步发展。
1901年,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李鸿章因劳累过度,吐血不止而死。在李鸿章、刘坤一的举荐下,就在李鸿章去世的同一天,慈禧太后电令袁世凯代理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1902年6月实授,又赏加他为太子少保。袁世凯成了权倾一时的封疆大臣。
袁世凯出任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以后,仿照武卫右军编制创建北洋常备军右镇,后又续编为5个镇和1个京旗常备军。每镇辖步兵两协、四标、十二营约12500多人。两镇为一军。
李鸿章死后,淮军群龙无首。袁世凯在接管李鸿章在北洋经营数十年的官办企业的同时,一并把他的幕府班底也网罗过来。主要有:
杨士骧,安徽泗州人,进士出身,李鸿章的亲信幕僚。袁世凯奏举他为直隶布政使、山东巡抚。
杨士琦,杨士骧之弟,袁世凯让他充任洋务总文案。
孙宝琦,浙江杭县人,长期为李鸿章属吏,袁世凯奏举他任驻法、德公使。
赵秉钧,河南汝州人,擅长缉捕,袁世凯委派他创办巡警。
此外,还有梁士诒、胡惟德、陈壁、吴重熹、齐耀琳、朱家宝、张镇芳、周学熙、孙多森等。
这些淮系官僚有着丰富的政治经验,得到袁世凯的提携后,他们对袁感恩戴德,誓尽肱股之力,使得袁世凯的势力得以迅速扩大。
1901年,清政府决定废除绿营制度,在全国范围内编练三十六镇新式陆军,袁世凯于1902年6月在保定成立北洋军政司(后改称“督练公所”),自兼督办。同年底,朝廷任命袁世凯为京旗练兵大臣,负责北方各省的新军训练。
1903年4月,荣禄病死,庆亲王奕劻入军机为领班大臣,掌握政府实权。奕劻与袁世凯素来交好,朝政方面更加倚重袁世凯。1903年12月,清廷成立了中央练兵处,统管全国的练兵。奕劻为总理练兵大臣,袁世凯为会办大臣。袁世凯自此掌管全国的军制和军饷。
1905年,袁世凯把北洋陆军编为六镇,共约7万人,拥有全国最精良的装备。除第一镇是旗兵外,其余五镇的重要骨干几乎都是小站练兵时袁世凯的得力干将:第一镇统制先后为铁良、凤山、何宗莲;第二镇统制先后为王英楷、马龙标、张怀芝、王占元;第三镇统制先后为段祺瑞、段芝贵、曹锟;第四镇统制为吴凤岭;第五镇统制先后为吴长纯、张永成、张树元;第六镇统制先后为王士珍、赵国贤、段祺瑞。当时担任协统的有雷震春、陈光远、李纯,担任标统的有王占元、卢永祥、鲍贵卿、王怀庆、田中玉、杨善德、孟恩远、唐天喜、王振畿、赵玉珂、王同玉等,担任营管带的有何半林、陆锦、李长泰、李厚基、施从滨、阎相文等。
此外,1902年宋庆死后,武卫左军(前称毅军)也逐渐由姜桂题接管。袁世凯也把它纳入北洋系统。
在编练新军的过程中,袁世凯还创办了一批新式陆军学堂,如行营将弁学堂、北洋武备速成学堂、保定陆军小学堂等。通过这些学堂,袁世凯培养了一大批具有现代军事观念的中下级军官,成为北洋军队的骨干力量。
至此,北洋军已由最初的7000多人增长到八九万人,成为清王朝新军的劲旅。随着北洋军的扩张,逐渐形成了以袁世凯为领导的军事政治团体——北洋集团。
中国是传统的农耕大国,自古有金秋时节阅兵的惯例,称为“秋操”。这个季节,正好是一年中的农闲时节,粮食收获归仓,民众有饭吃,草盛马肥,军粮也不愁。1905年,清帝国在河北河间举行了“河间秋操”,这是晚清陆军参演人数最多的一次阅兵。
1906年10月,在河南彰德举行了一次大阅兵。彰德秋操由袁世凯总负责,编练新军成全国性行动,各省都有新军组织阅兵方阵参加演练,而且还派出了官员与有志之士前来观摩。这其中不乏喝过洋墨水的年轻海归。他们不但前来观看考察,还被袁世凯委以裁判教官之任。当时云南省派来一位24岁的下级军官,被袁世凯一眼相中,任命其为秋操审判员。这个气宇不凡的年轻人就是蔡锷。
秋季大阅兵不是风风光光地亮个相,而是模拟战争时的景象,要让新军真正适应战争的艰苦环境。后来,冯玉祥回忆秋操时常常抱怨:“一整天没有吃饭,饿得肚里辘辘作响,又加演习时背负极重,路上泥泞油滑,士兵受的苦真是一言难尽。”士兵一天不吃饭、负重行军,很可能是当时有意设计的考验战士生存极限的一个环节,就像现在的“铁人三项”。
河间秋操时还发生了一次士兵踩踏事件。一支上千人的演练队伍接到命令,赶往一处寺庙集结地宿营休整。结果,整批的队伍都挤进庙里,一下子就挤满了人。而后面还有部队往里挤,人撞人,人挤人,有的士兵被挤得站在人身上,有的士兵倒地直叫唤,有的干脆蹬着人头爬到了墙上……整个队伍混乱不堪,直到长官到达后才得以平息。原来这是事先计划安排上的失误,最多只能住两个营的寺庙,却要十多个营住进去。到彰德秋操时,演练前期的准备功课都做得比河间秋操时好多了,各项工作都有章可循,演练部队各就各位,服从指挥,步调一致,秩序井然。
在彰德秋操的大阅兵中,有一支崭露头角的新军令大家眼前一亮,称赞其为“东南各省首屈一指”,这是哪一支新军呢?
这就是湖北新军派来的演练团队。湖北新军和领队总管黎元洪在南北新军面前着实露了一把脸。秋操前,大家普遍认为袁世凯编练的北洋新军肯定执此次秋操之牛耳。可在秋操的表演环节中,湖北新军个个英勇,枪法精准,士气高昂,军容严整。黎元洪指挥得法,一声令下,新军队列闻声而动,整齐划一,雄壮威武,一时令观摩的王公大臣刮目相看。后来黎元洪被推举为革命军湖北军政府都督,成为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个两任大总统和三任副总统的人,这与彰德秋操一举成名不无关系。
1907年3月,徐世昌授任东三省总督,奏准调第三镇和两个混成协随他赴东三省,北洋势力随之延伸至东北各省。
除了编练新军,袁世凯还依照西法,在保定创办巡警局,以赵秉钧为总办,创办了巡警学堂,组织巡警队。他还以推行“新政”为名,改革教育、路矿、通商、外交、财政等事务,控制了直隶、山东、河南、东北等一大片地盘,使北洋集团成为清末统治阶层中实力最为雄厚的一个军事政治集团。
袁世凯集重权于一身,引起了一批满族皇亲如军机大臣、陆军部尚书铁良等的不满。袁世凯在河南彰德组织新军大阅兵,开始老百姓都躲得远远的,因为按照惯常,大批清兵出动常有扰民现象。可头几天有人看了会操,军纪非常严明,军人买东西一律付钱,行军中没有士兵敢出队买吃喝,一传十,十传百,当地的老百姓都赶来围观。看到袁世凯训练出来的军队排列整齐、雄壮威武,觉得为汉人争了脸。这些情景令慈禧生发担忧,新军如此训练有素,兵权掌握在汉人手中,怕不是好事。
1908年11月,光绪皇帝和慈禧太后相继病死,3岁的溥仪继位,由其父载沣摄政。摄政王载沣是光绪皇帝的弟弟,摄政王深信“戊戌政变”是袁世凯告了密,欲杀袁世凯替光绪皇帝报仇。
载沣为此征询奕劻、张之洞等人的意见。他们都极力反对杀袁世凯,认为袁世凯手握重兵,杀他将激起兵变,令政局更难驾驭。冷静下来的摄政王发布谕旨:“袁世凯现患足疾,步履维艰,难胜职任,袁世凯着即开缺,回籍养疴。”1909年1月6日,曾经威风八面的袁世凯,黯然离京回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