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阅读页

2

  中国大学堂,首家看北洋。

  1895年10月2日,这一天,是大清光绪二十一年八月十四。北洋西学学堂由光绪帝御笔钦准,成为中国近代第一所大学。首任督办盛宣怀定下了“实事求是”的校训,百年未改。而这阙校歌著于1935年,当时的北洋大学已走过40年立志改造中华、实业救国的艰辛之路。

  在天津大学广场湖畔的一座小亭中,镌刻着一张大学毕业文凭,上面“钦字第壹号”的痕迹,总能给人无限遐想……

  1899年,北洋大学堂学生王宠惠以优异成绩完成4年学业,1900年元月,他取得了“考凭”(文凭)。文凭外围左右书有“钦字第壹号”,文凭正文开头书有“钦差大臣办理北洋通商事务直隶总督部堂裕为……”,文凭内有对北洋大学堂的简介,对学生的介绍和鉴定、学生所学课程等内容。还写有王宠惠的曾祖父、祖父、父亲的姓名。就是这张被蟠龙、海水、蝙蝠图案包围的考凭,如实铭刻了对近代中国第一所新式大学——北洋大学堂的记忆……

  如今的天津大学身处闹市,而1903年,复校后的北洋大学位于天津北郊的西沽,距离城中心还有七八里的路程。

  “出了天津闹区,向北郊行,在经过乡村中一个市区附近名叫小王庄的村庄后,就逐渐步入了一条名叫‘大学道’的宽敞公路。走上这段大学道不久,首先通过一座‘明德桥’;再前行,当绕过一个弯后,遥遥地看到在密茂丛林中点缀着巍峨的各种房舍,就意味着这将是大学道终点上的高等学府了。在将到学校门口的时候,还要越过横跨北运河上一座木造排架的‘新民桥’,过了桥转弯就到了庄严的‘至善门’。”这是北洋学子对母校的回忆。

  北洋大学没有其他学府的气魄,房屋布局丝毫不显阔绰之象。然而,正是这种朴实无华,造就了她踏实求真的品格。

  北洋西学学堂创办之始,就以美国著名大学为范本,校门设置、方向,学制、教学计划、功课安排、授课进度、教科书、教员配备等,皆以美国哈佛大学、耶鲁大学为蓝图,成为当时中国兴办新式大学的模式,被誉为“东方的康奈尔”。

  北洋西学学堂开办时分设法律、土木工程、采矿冶金、机械工程四学门。这是因为当时清政府在处理内政外交上急需熟悉法律的人才,特别是在对外交涉、商务活动中签订条约、协定等方面,故设法律科;在“工业救国”口号下急需开发中国资源和机械加工工业,故设立矿冶、土木、机械等科目。

  在天津大学,一份1895年至1948年北洋大学教员名单,外国教师的数量明显多于中国教习,那时,除汉文课和部分外语课由中国教习担任外,其余所有功课均聘外籍教习担任,教科书使用外文原版,用外语授课。考试也是除国语外,全部用英语试题。

  北洋西学学堂有别于以前建立的各类新式专科学校,它一开创就是名副其实的大学,分为头等学堂和二等学堂。头等学堂即为大学本科,二等学堂为预科,相当于高中,学制各为4年。1895年成立时,头等学堂直接招取“已通大学堂第一年功夫者,精选三十名列作末班(即大学一年级)”。

  曾经的南开校友,文坛大家曹禺和老舍曾写诗赞誉母校:“知道有个中国的,便知道有个南开”,而知道南开的,便知道有个张校长,这个张校长,就是南开的灵魂张伯苓。

  张伯苓是近现代杰出的教育家。几十年执著追求,带领一支神奇的团队,先后建起了南开中学、南开大学、南开女中(现在的天津第二南开中学)和重庆南开中学。

  甲午海战惨败后,作为北洋水师的一名水手,张伯苓痛感国家的贫弱。军事救国的理想破灭了,他又萌发了教育救国的思想。他这样表白心迹:“中国虽然幅员辽阔、历史悠久、人口众多,但是人的精神萎靡不振。要挽救危机,复兴中华,必须造就新人!”

  当时,同样抱有教育救国思想的,还有一些开明人士,天津著名士绅严修就是其中之一。1898年初冬的一天,两人首次会面,一见如故。严修礼聘张伯苓担任严氏家馆私塾教师,从此结成莫逆之交。

  1904年夏,两人东渡日本,考察教育。下决心找到日本明治维新仅仅30年就转弱为强的原因。他们的结论是:中学居于小学和大学之间,是培养人才的重要阶段。于是决定先办中学,以后再向小学和大学扩展。1904年10月17日学校开学,招收学生73名,其中一名学生是梅贻琦。20多年后,梅贻琦成为清华大学校长,执掌清华帅印近20年。

  张、严精神感动了许多开明士绅,有人捐款,有人献地。1907年,在天津旧城西南一块获赠的盐碱荒地上,两人盖起了新校舍。因此地被称为“南开洼”,所以校名改为“南开中学堂”,也就是今天的南开中学。

  为了开办大学,1917年8月,张伯苓赴美取经。他就读于哥伦比亚大学师范学院,师从著名教育家杜威。尽管已经41岁,但他甘当学生,孜孜钻研。1918年冬,张伯苓回国,1919年9月,南开大学成立,设文、理、商三科,教师17名,学生96名。这第一届学生中就包括周恩来,他被张伯苓准予免试进入文科。

  1936年,张伯苓多方筹措资金,在重庆沙坪坝买地800亩,建起了南渝中学,后改名为重庆南开中学。学校于1936年9月开学,招收学生200多名。不久,“七七事变”爆发,中日全面开战,天津南开中学的师生辗转撤到重庆南开。随后,国民政府迁都重庆。张伯苓建立重庆南开中学的先见之明和雷厉风行,被众人称为鬼神之功!随着重庆南开声望大振,学生人数急剧增加,达到1500多名,其中竟有香港的年轻人跋涉几千里到重庆南开求学。

  南开中学建校之初,张伯苓根据他对当时中国现状和中国人的深刻认识,制定了三大教育政策——爱国教育、科学教育、体育和艺术教育。

  张伯苓提出了“允公允能 日新月异”的南开校训。他说:“惟其允公,才能高瞻远瞩,正己求人。”张伯苓还把爱国教育与学生行为举止、自身修养结合起来。南开中学的教学楼里有一面大穿衣镜,上端横匾上镌刻着40字箴言:“面必净,发必理,衣必整,钮必结,头容正,肩容平,胸容宽,背容直;气象:勿傲,勿暴,勿怠;颜色:宜和,宜静,宜庄。”当年,美国哈佛大学校长伊里奥来南开参观,发现学生的精神状态、言谈举止、仪表风度与其它学校明显不同,便问张伯苓原因所在。张伯苓把他带到穿衣镜前,将上面的箴言细细解释。伊里奥听后十分钦佩,回国后逢人便讲,于是这件事就在美国传开了。不久,美国洛克菲勒基金会派人来到南开,将镜上的箴言拍摄下来,刊登在美国的报纸上。

  张伯苓酷爱体育,早在严馆时代,就开设了体育课。南开中学成立后,体育被列为必修课,不及格者不准毕业。体育课的考试,不仅考各项运动的技巧,还考笔试——各种运动的规则。当时的天津有9块外国租界地,有多支体育运动队。南开的足球队挫败了不可一世的英国队、俄国队和世界联队。由“南开五虎”组成的南开篮球队更是享誉全国,他们不仅击败国内无数强队,而且击败了远东运动会的冠军菲律宾队。早在1907年,张伯苓在一次演讲中就提出:中国人要参加奥运会。1932年,第10届奥运会在美国洛杉矶举行。张伯苓精心策划操办,张学良慷慨捐款资助,终于使中国人第一次出现在奥运会赛场——刘长春参加了短跑比赛。所以,专家认为:谁代表中国出现在洛杉矶是偶然的,张伯苓才是使中国人走上奥运舞台的真正英雄,他是中国奥运第一人。

  1916年,张伯苓应邀在沈阳作了题为《中国之希望》的演讲。张学良是台下的听众之一,他此时虽贵为“张大帅”公子,但内心苦闷。听完演讲,他精神大振,从此立志发奋救国。他对张伯苓一直感念不忘,始终以师礼事之。1930年,已是陆海空副总司令的张学良到南开大学视察,他对南开师生深情地说:“我之所以有今日,张先生一言之力也。”1936年初,张学良秘密来到延安与红军谈判。当他看到对方是周恩来时,开口说道:“我们有一个共同的老师——张伯苓先生。”1996年,在张伯苓诞辰120周年前夕,张学良特意书写了“桃李满天下”几个大字纪念张伯苓,这也是他的最后墨宝。

  校长的品格,有时候就是学校的品格。成就伟大事业者,必然具有伟大的精神和人格。张伯苓毕生不谋官,不图利,大公无私,一心只为国家的富强昌盛和南开的发展壮大而操劳。他不吸烟,不喝酒,不打牌,始终过着布衣蔬食的生活。

  他常说:“我用不着攒钱。不能给孩子们留钱,他们钱多了就不想做事了,岂不害了他们吗?教给他们一些德行,就够他们一生享用不尽的了。”

  张伯苓去北京、南京办事,为了省钱,一直坐三等车厢,每次都住在同一家廉价的小店,一天一元包吃包住。由于小店条件差,他不得不随身带着一包臭虫药。

  南开大学成立时,设文、理、商三科,1920年增设矿科(1926年停办)。1927年成立社会经济研究委员会(后改称经济研究所)和满蒙研究会(后改称东北研究会),经济研究所趋重实地调查和以物价指数为主的经济统计工作,其出版的《经济周刊》、《南开指数年刊》等多为国内外学术界所借重。1929年改科为院,设有文学院、理学院、商学院及医预科,共13个系。1931年,商学院与文学院经济系及社会经济研究委员会合并成立经济学院;创办化学工程系和电机工程系,附属于理学院;1932年设立应用化学研究所。

  1937年7月,南开大学惨遭日本侵略军轰炸,三分之二的校舍被毁。同年8月,南开大学与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合组长沙临时大学,三校校长张伯苓、蒋梦麟、梅贻琦为常务委员,共主校务。翌年4月,长沙临时大学迁往昆明,改称西南联合大学。抗日战争胜利后,三校北归,1946年南开大学迁回天津并改为国立。复校后设文学院、理学院、政治经济学院和工学院,计16个系,另设有经济研究所、应用化学研究所及边疆人文研究室。

  北洋与南开,双星照津门。她们一样是有追求的,也一样是讲风格的,更一样是高品位的。南开区卫津路上,这两个连在一起的校园是天津一道独特的文化风景,天津大学、南开大学,临河而建的校门像两张微笑的脸,召唤着各地的菁英学子。至于南开,还有一处发祥的院落,便是位于南开区五马路小巷深处的南开中学现址,那里也是南开的底蕴所在,写下了一所中学走出两任共和国总理的世间传奇。

  南开区南丰路上,有一处天津规模最大的仿古建筑,占地2.56万平方米。这便是建于1913~1923年间的李纯祠堂。

  祠堂坐北朝南,前面三进庭院,后辟花园,由砖砌照壁、石牌坊、石拱桥、大门、前殿、戏台、中殿、后殿、配殿及回廊组成。该建筑原为北京西直门外明朝宦官刘瑾府邸。江苏省督军李纯20万元购得后,拆建成民居出租,将拆下的材料(如琉璃瓦、雕梁画栋、墙砖、石雕等)拆运抵津,建成仿古建筑,因仿效故宫布局,素有天津“小故宫”之称。易地重建的宅邸因工程浩大,引起袁世凯注意,曾派人调查,李纯用重金行贿后改作家祠。新中国成立后,辟作南开人民文化宫。

  说是天津“小故宫”,丝毫不显夸张。李家祠堂的中殿是主体建筑,建有石狮、石坊、屏壁、华表、长廊、殿宇、戏楼、拱桥等。整座建筑色彩绚丽,碧瓦朱栏。只是还未竣工,李纯已不在人世。

  李纯(1874~1920),字秀山,直隶(今天津)人,北洋军阀。清光绪十七年(1891)入天津武备学堂,毕业后曾在袁世凯小站训练新军中任教练,1913年任江西都督,1917年调任江苏督军。在任期间横征暴敛,在津京两地广置房产。同时投资工商金融,生财有道,官场商场场场得意。1920年10月12日夜,年仅46岁的李督军突然死于督署。官方宣布:因“忧国忧民”而自杀身亡。后传说李妾与马弁私通,被李发现后,马弁将李纯击毙。

  复原修建的祠堂1960年竣工,名为“南开人民文化宫”,郭沫若题字。

  
更多

编辑推荐

1实习菜谱(农家小吃)
2鉴略妥注
3鲁迅作品选
4元史演义
5道德经
6伪自由书
7北户录
8茶经
9长短经
10长生殿
看过本书的人还看过
  • 传习录

    作者:【明】王守仁  

    生活休闲 【已完结】

    《传习录》是中国明代哲学家、宋明道学中心学一派的代表人物王守仁的语录和论学书信。“传习”一辞源出自《论语》中的,“传不习乎”一语。《传习录》包含了王阳明的主要哲学思想,是研究王阳明思想及心学发展...

  • 邓析子

    作者:【周】邓析  

    生活休闲 【已完结】

    《邓析子》分为无厚篇与转辞篇两篇,无厚篇所强调的是君主与臣民的共生关系,劝勉君王治国时应该以平等的心对待臣民,归结到最后就是无厚,是民本的反映。

  • 东周列国志

    作者:【明】冯梦龙  

    生活休闲 【已完结】

    《东周列国志》是明末小说家冯梦龙著作的一部历史演义小说。原版名称是《列国志传》,小说由古白话写成,主要描写了从西周宣王时期到秦始皇统一六国这五百多年的历史。作品中所叙述的五百多年之间,英雄辈出,...

  • 独异志

    作者:【唐】李亢  

    生活休闲 【已完结】

    《独异志》者,记世事之独异也。自开辟以来迄于今世之经籍,耳目可见闻,神仙鬼怪,并所摭录。然有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