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情积淀久,津门民艺绝。
百味齐全的“泥人张”便是天津民间艺术的一张醒目的名片。
《津门杂记》载:“城西张姓名长林,字明山,以捏塑世其家,向所捏戏出人物,各班角色形象逼真,早已远近闻名。西洋人曾重价购之,置诸博物院中,供人玩赏,而为人做小照,尤其长技也。”
张明山时代,天津泥人制作者众,但其艺平平,特别是张明山“一览众山小”后,其他艺人纷纷改行,他们认为泥人张的作品太过精致,难望项背,与其参差其间,不如拱手相让。张家的泥人鹤立鸡群,悟性乃其一,技艺乃其二,制法乃其三。特别是那不为人知的秘方给每一个泥人都涂上了一层面纱之后的朦胧之色。
据“泥人张”传人极其谨慎地披露,张家塑技,首重在料,对用泥极其讲究,不但要一晒二搅三过滤,还要专用当时西郊区古河道地下一米处的一层红色黏土(俗称胶泥)。
张家老宅院内垒有一高一矮的相连双池,将黏土放入高池内,注水成浆,通过高池与矮池底部相连的一个设有铁丝网的孔洞将泥浆挤进矮池,然后晒干、打制成坯。其间还要加入棉絮,用油布包好,放入地窖保存,至少三年才能启用。
当时的天津泥塑手法夸张,忽视写实,求变之法最早是在张明山的头脑中萌生的。有一回,张明山跟着父亲赶庙会,看见一个耍猴艺人,把个小猴子指引得乖巧逗人,机灵活泼。张明山当场就用泥捏了个小猴,神态仿真,回家后,经过加工,一个栩栩如生又不落窠臼的《白猿偷桃》跃然案上。张万全大加赞赏,鼓励儿子自创一派。张明山有了信心,苦心磨剑,终成正果。
炉火纯青后的张明山功道了得,为人捏像,只需对面而坐,谈笑之间,即可成塑。特别是他藏泥袖内,默捏人像的绝技,更是叫人五体投地。
有个外国人慕名找到张明山,请他塑制一组反映天津风俗的场景,他选定《大出殡》场面。在他手下,各项执事、吹鼓手、执绋的亲朋、送丧的孝子依序而行。有趣的是,他把熟识的友人相貌融立其中,甚至披麻戴孝,手执哭丧棒,俯首泣不止,看后让人忍俊不禁,就连被开了玩笑的朋友也是一脸悦色,只怪张明山的幽默无处不在。
清末,张明山被召进紫禁城,为皇家捏塑人物像。但一生无求,天马行空惯了的他忍不住红墙后森严的管束,买通内监逃了出来。
从张明山那一代算起,到如今已是第六代传人。走进鼓楼商业街的泥人张美术馆,可以看到张明山十三岁时的经典名作“蒋门神”,第二代张玉亭的代表作“卖糖堆儿”等一级文物。那种原汁原味熏染下的眼福,可不是轻易能够领略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