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照简单的推理,先有“妃”,再有“后”。所以,从时间段上说,天妃宫的建成肯定早于天后宫,但是,大直沽的天妃宫遗址一直尘封着面孔,1998年危房改造时才被发现。大直沽天妃宫始建于元代,有戏楼、山门、二门、大殿、后殿和东西配殿,是天津最早的寺庙,也是中国北方受朝廷祭祀次数最多的天妃宫,被誉为中国北方“元代第一庙”和“开沽(直沽、天津)妈祖”,在此故地新建的元明清天妃宫遗址,极其鲜活地还原了当年大直沽的风貌。
说到天妃宫,必说大直沽。
先有大直沽,后有天津卫。
这是一个各方认同的结论,口说为虚,眼见为实,鼻嗅为实,依据,便是那飘了几百年的直沽酒香。
与天津卫三宗宝相得益彰的是,大直沽也有“三宗宝”——古树、烧酒、台子高。清代诗人崔旭的《津门百咏》有‘名酒同称大直沽,香如琥珀白如酥’之誉。其时,烧酒、玫瑰露、五加皮三大名酒闻于天津。道光年间,烧锅(酒厂)已达70余家,当时的大直沽虽属乡村,酒厂却有40多家,周围终日酒香扑鼻,人赞‘人马过直沽,酒闻十里香’。
旧时天津商会资料显示,天津最盛时有75家烧锅,最低时也有50家,平均每个烧锅年产15万斤到20万斤,75个烧锅年产1125万斤,旺时到1500万斤,产量居华北之冠。
那么,喷香扑鼻的白干酒怎么就成了“烧酒”?酝酿酒香的地方怎么又成了“烧锅”?原来,烧锅造酒实际上就是早期的蒸馏酿酒术,因为必须挖坑垒灶,利用烧火加热锅中水产生蒸馏效果,所以就把造酒称为“烧锅”,而烧锅造出的酒自然就叫做“烧酒”了。大直沽酿酒工艺考究,要经洗料、前净、后净、采曲、发酵、加气、头淋、二淋、三淋9道工序。酒酿出后,再加一道深埋工艺,也就是将酒灌入酒坛,加锡密封,1至3年后才能上市。
大直沽酒为何如此之香呢?传说此处有四大出水名坑——东边的东大坑,西边的官盐院,南边的豆家坑,北边的薛大坑(方向以大直沽为准)。四大坑均与海河相连,深及地泉,从不干涸。
大直沽相关实物的发现证实了“先有大直沽,后有天津卫”的说法,而天妃宫遗址也与天后宫构成了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双庙现象”。
元明清天妃宫遗址博物馆主体建筑中央为元明清大殿基址,周围设两层展厅。展览主题为“海洋的旋律”,集中展示了古代人类从事海洋文化实践活动、天津城市的起源、妈祖文化现象、遗址发掘等内容。
博物馆前的广场矗立一通柱式雕像,通柱象征桅杆,自下向上雕刻着代表元、明、清三个时期不同的海洋图案。柱的顶端即是妈祖像,双手捧在胸前,双目远眺,盼望远航的人们平安归来。
闻酒香,听涛声,拜妈祖,在这里,浪花刻成的天津脉络一览无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