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后宫是中国第一座民俗博物馆,也是世界三大天后宫(妈祖庙)之一(另两处为福建湄洲祖庙和台湾北港朝天宫)。单凭这两点,就有着数不清的看点。馆里,传说、实物,洋洋洒洒,不歇的漕运、不息的婚育、不断的商脉、不俗的民艺、不变的信仰,在这里都能找到对应的珍品,比如,明代的天津城砖、清代的水会水机、漕运粮船还有各种民俗阵列队形等等,犹如一部编年体的电影,看过之后,对天津的大事年表,自然有了一个具象的认识。
天后宫始建于元泰定三年,比天津城的岁数还要大上一些。天后宫面对海河,占地5360平方米,建筑面积2500平方米,从东至西由戏楼、幡杆、山门、牌坊、前殿、正殿、凤尾殿、藏经阁、启圣祠以及钟鼓楼、张仙阁和四座配殿组成,是天津现存最早的一处古建筑群体。正殿内的“娘娘”塑像高2.7米,身披霞帔,头戴凤冠,四个侍女一曰捧印、一曰抱瓶、二曰打扇恭立两旁,神态委婉舒然,举止活灵活现,殿内两侧还陈列着一套銮驾,是娘娘出巡的“坐骑”。妈祖的两大侍神——绿面绿衣的千里眼和红面红衣的顺风耳也毕恭毕敬地伺候着。
天后宫的山门前有两棵高26米(南杆实高26.2米,北杆实高25.94米)的幡杆,均为明清遗存文物,与一般寺庙旗杆不同,是由船上的桅杆演变而成,最初绣有“敕封护国庇民显神赞顺垂佑瀛(土+奂造字)天后圣母明著元君宝幡”字样,间悬红色大串灯笼,方圆十几里都能看见。后来又分别绣上:“津门艺萃百肆迎春,溟波裕日济运通航”。这两棵幡杆,擎天入地,衬托起天后宫的威严与慈心。
天后宫最早是船工祭祀海神天妃,举行酬神演出以及聚会娱乐的场所,宫前有广场和戏楼,两侧街道渐成商业集市和年货市场。旧时每月初一、十五,逢年过节,这里香火旺盛;每逢天妃诞辰(农历三月二十三日),还要举行“皇会”,龙灯、高跷、旱船轮番上阵,百戏云集,万人空巷,是一年少有的民间狂欢节。当时天后宫繁华如此:“旗飐危培集万艘,碧溟漕运溯元朝,天妃庙貌依稀在,金鼎香烟绕绣袍”,这样的场景即便在电脑上还原出来,也要算是大制作了。
天后的魅力在于她不像有些神,是人们幻化或者演绎出来的,而是的的确确有此真人。她本是福建蒲田湄州岛一位姓林名默的女子,生于宋建隆元年(960),卒于雍熙四年(987),花季凋零,人人扼腕。但是,她以少年老成之心,怀普救苍生之志,临危救难,有惊无险,所以,屡被拥戴。南宋绍熙元年,被封为“顺济夫人”,元代至元十八年(1272)晋为天妃,后又多次晋封,到了康熙二十三年被封为天后。但是民间似乎觉得天后这样的封号太过庄重,还是愿意尊称她为“娘娘”、“圣母娘娘”,南方人更是亲昵地把她唤作“妈祖”和“娘妈”。
天津设卫筑城后,城廓不断扩大,盐业、渔业、航运业、手工业日益发达,城东的天后宫香火也跟着兴旺起来。到了清代,天后宫被誉为“天津福主”,烧香膜拜的已不单是船工、渔户,而是添了许多乞求子嗣的老媪少妇。为顺应民众心理,宫内又加了不少神像和神殿,天后身旁也热闹起来,子孙娘娘、痘疹娘娘、眼光娘娘、乳母娘娘以及王三奶奶站了一排;正殿两侧添设了财神殿、龙王殿、河伯殿、关帝殿、火神殿、灶君殿,供奉的神像加在一起总共大小100多位,哪个层次的人心有所求,都可以找到对应的神祉——想得贵子的来这里拴个“娃娃”,发财心切的商贾来这里敬个财神,祈灵武运的官兵来这里保佑得胜……
天后宫在明永乐、正统和万历年间三次重修,清顺治、乾隆、道光和同治年间及民国年间再次局部重修,扩建、改建。重整了戏楼、牌坊、前殿,原来参差不齐的两侧配殿修葺一新,重建了二层结构的皇经堂。修复后的天后宫,从东头的戏楼面向西与面向东的山门之间是能容千人的广场,戏楼上“乐奏均天”的匾额与山门门额整砖上镌刻“敕建天后宫”五个字遥遥相对。
天后宫山门外北侧是过街的张仙阁,进山门即牌楼,是木结构二柱一楼式,正面斗拱下是“海门慈筏”四字横额,北面横额是“百谷朝宗”。两侧是重新整修的钟鼓楼,前殿是面阔三间的过堂殿,殿内重塑了王灵官和加恶、加善、千里眼、顺风耳的全身像,前殿门前屹立两尊修建工程中出土的石狮。
大殿后是面阔五间、上下两层砖木结构的藏经阁,阁内分别镶在下层南北山墙上的壁碑,可见“重修天后宫后楼牌记”,是民国12年重修的记录。藏经阁前台基两侧也立有两座高大的石狮,其中一为1985年修建时出土的真品,一为复制品。
天后宫被天津百姓唤作“娘娘宫”,在天津旧城区东门外、三岔河口西岸、现在的古文化街上。刚刚整修一新的古文化街包括天后宫及宫南、宫北大街,全长580米,宽7米。街内店铺林立,熏染着天后宫的香炉之气,逛上一遭,天津的味道,约略能品出个概貌来。
古文化街是在原来宫南、宫北大街的基础上,1985年底建成的。这里,缩略了600岁天津的掌故风情,成就了当时的“吃食品街,逛文化街”之说。今天的古文化街是2003年重新整修的,仍保持着早年的风貌,建筑造型以明清风格为主线,街面走向依然依据当年宫南、宫北大街的脉络——自然曲直,错落有韵,外檐尺度得体,商铺长短有序,逶迤转来,就如披波史海,逐浪昨天一般。
宫南大街上有条“袜子胡同”,原名“娃子胡同”,是天津方言的独特韵味把它改成了“袜子胡同”。当年,这里有不少“娃娃大哥”的作坊,给那些婚后无子的夫妇一个盼头和安慰,但是,没过多久,就传出这里拴的娃娃不如天后宫的灵验的说法,于是,虔诚信女们,一心认准天后宫,“袜子胡同”自然演变为专为天后宫制作娃娃的作坊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