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快,一个由十六省代表组成的国会请愿团朝京城开进。于第二年的1月份,张謇一行请愿团来到了京城,向朝廷递交了一份要求一年之内召开国会的请愿书。
大清朝廷看了张謇递交的请愿书,虽然觉得颇有道理,然而,这些主张触及他们的个人利益,哪一个会愿意施行呢?一般情况下,是根本不予理睬的,然而,以张謇在朝中的名望,他们也不敢怠慢,只好对张謇一番安抚。他们对张謇说:“开办国会,此主张的确是为大清社稷着想,然而,我们眼下的条件还不具备,筹备还不是太充分,待日后再议吧!”
这样,张謇他们的请愿书算是被朝廷驳回了。到了5月份,张謇等再次发动请愿,各省签名参加请愿的人员达30多万人。这弄得朝廷很是不开心,载沣觉得张謇也真是能闹腾,勿怪乎当年李鸿章说他“多事”,如今看来,这张謇的确是爱多事的人!因此对张謇比上次更增加了些严厉。他对张謇说:“毋得再行渎请!”
张謇听了这话,心中很是愤怒,对大清竟然第一次产生了些许怨恨,心说,如此之大清,如何得了,不亡国还说什么?
于是,张謇爱国情怀高涨,更是来了一把火。
就在这年的10月份,请愿团再次卷土重来,这次的声势比任何一次都大,是空前的。直隶、河南、四川等地,都出现了千人游行示威的场面。奉天旅京学生赵振清和牛广生,年轻气盛,他们两个甚至当场撩起自己的裤腿,用刀将大腿划出血来,蘸血而书。
在如此之情况下,大厦将倾的大清朝廷有点招架不住了,于是,经过一番紧张慌乱的计议,于1913年提前召开了国会。这些举动,让忠于国家,忠于大清的张謇很是满意,感觉朝廷还是有希望的,国家还是有救的。然而大部分立宪人士对此却很不满意,觉得朝廷是在不得已的情况下对他们敷衍,并不庄重,不能真正解决问题。
1911年4月,苟延残喘的大清朝廷正式成立首届责任内阁,内阁成员由13名大臣组成,其中皇族成员就超过了一半。可见,要在大清立宪是根本不可能的事,他们的立宪也完全是一种骗局而已。张謇也彻底丧失了信心,心痛不已,他从不在乎自己做出了多少努力,只要值得,只要有结果,然而……他当时说道:“朝廷以海陆军政权和各主要部门,全任用亲贵,并非祖制;复不更事,举措乖张,全国为之解体。”
可见他对于大清的立宪,已经不再抱有一丝的希望了。这一年5月17日,张謇在京城与大清的最高统治者、摄政王、“太上皇”载沣一起吃饭,席间,他对于立宪一个字也没有再提起……寄希望于袁世凯
有一段时间,张謇对于大清施行立宪,已经心如死灰,然而,却对袁世凯很亲近,把希望全寄托在了这个昔日自己最看不起的人身上。
1911年的4月,有一个省的谘议局派代表和江苏的张謇联络,他们以为张謇是各省立宪人员的领袖,即便是在各省谘议局的议长当中也是威望最高的,应该让他去京城看看局势,摸摸情况,然后再决定各省谘议局下一步应怎么做。张謇也认为如此甚好,和好友相商,都赞成他北上,又由于他到南京参加博览会的时候,美国有商团来中国进行参观活动,来了之后,也邀请中国派商团前往美国回访,上海、广东、汉口和天津四大商会都推张謇到北京去办理有关事宜。于是,他准备好行囊上路了。
张謇在前去京城的路上,途径河南的彰德,突然想起袁世凯此时正在洹上村,于是和同行的人说起袁世凯。
对于袁世凯,张謇内心是很复杂的,他和袁世凯曾经交情深厚,袁世凯视之为师,后来袁世凯露出本性,为了私利离开对自己有大恩的吴长庆,投靠了卖国奸贼李鸿章,张謇与之断交20年。期间,袁世凯又出卖了张謇相当崇敬的并寄予希望的光绪皇帝与维新党人,彻底断送了维新。这使张謇提起来就恨之入骨,认为曾与之相交是非常耻辱的事。然而,张謇在政治上尊崇立宪,为了这个国家,还是和断交20年的袁世凯修复了关系,希望袁世凯能够支持立宪,使立宪成功。在希望袁世凯支持立宪的同时,立宪同仁和张謇本人又对袁世凯这个人不放心,总是觉得他的人品有问题,不一定靠得住,于是也在防着他,那些立宪同仁们还上奏朝廷打压袁世凯,削弱袁世凯的兵权。对于袁世凯,张謇与汤寿潜的态度并非完全一致。起初,两人都对袁世凯怀有戒心,觉得他是反复无常、背信弃义的小人。1904年,为推动立宪,汤寿潜虽然也劝说张謇跟时任北洋大臣的袁世凯恢复联络,然而内心深处还是对袁世凯十分憎恶,并且还一再向朝廷建议将袁世凯罢黜,袁世凯被朝廷罢黜后,又再次请“清廷永勿再用袁世凯”。于朝廷一方,特别是溥仪的父亲摄政王载沣,因为袁世凯是汉人,不是满人,更不是皇族,因此也一边利用他,一边又排挤打压他。朝廷几次将袁世凯贬官,削弱兵权。因此,袁世凯这一段日子也是晦暗的、不如意的。弱者、倒霉者常常是能够获得人们的同情的,正是因为袁世凯的几次遭贬,让张謇对他很是同情,认为这是袁世凯在为立宪做出了牺牲,由此,袁世凯在张謇心中的位置也在不断地回升,二十八年未见,慢慢高大起来,远在衮衮诸公之上。当然,不如意心中就会有想法,袁世凯也是这样。不过,袁世凯是个十分狡猾的人,处事一向狡诈,虽然他在家养病,可是他原来管辖的北洋新军还是在他的亲信冯国璋和段褀瑞等人的控制之下。因此不少人依旧对这个拥有实力的袁世凯存有幻想,就是帝国主义也没有忘记这个可以利用的人物。这时,他也很会韬光养晦,聚揽人气,博得同情。他审时度势,很会逢场作戏。
同行的人都劝张謇顺道去看看袁世凯,以便增进感情,为立宪出力。张謇听了欣然应允,一个人坐轿前去洹上村,专门去看望袁世凯。
张謇来到洹上村与袁世凯相会,两人一番感慨,情谊更加深厚,相通之处也颇多。袁世凯很会顺着张謇的话音去说,说得张謇越加认定袁世凯是个好人,自己的同道中人,以前是错怪袁世凯了,遂悔恨不已。最后,袁世凯对张謇说的一句话,语意相当深长。他说:“有朝一日……世凯出山,我一切当遵从民意而行。”
张謇一心想着立宪,对袁世凯所表现出的表象深信不疑,此后一段时间是紧跟袁世凯,设法让袁世凯当权,从而实现袁世凯所说的立宪,也是张謇本人心中最理想的立宪。而此时的袁世凯悠闲钓鱼,早已不爱读书弄文的他这时候还作了两首诗,其中一首是:百年心事总悠悠,壮志当时苦未酬。
野老胸中负兵甲,钓翁眼底小王侯。
思量天下无磐石,叹息神州变缺瓯。
散发天涯从此去,烟蓑雨笠一渔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