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而,却不知道中国的封建时代已经彻底走到了尽头,大清也病入膏肓,难以救治了,他们温和的改良,根本改变不了中国,大革命时代已经到来了。慈禧太后的立宪
张謇虽然一心爱国,做的一切事情全是为了国家富强,然而由于他某些方面的局限性,束缚住了他思想的车轮。然而历史的车轮不会等他,滚滚地向前开动着,他的立宪思想已经满足不了一些更先进的人的意识了。这些人也在日夜思考着中国的道路应如何走。
这就是孙中山等一些人领导的革命,他们这些人一心认为,中国专制的封建社会已经走到尽头了,中国应该进行彻底的革命,推翻数千年来的封建王朝,建立真正的共和,唯有如此,中国才能从灾难中走出来,逐步走向富强。
孙中山,1866年11月12日出生于广东香山翠亨村,本名孙文,谱名德明,字载之,号日新,又号逸仙,幼名帝象,中国近代民主主义革命先驱。为了救国,他上下求索,国内国外地奔走,吃了很多常人难以想象的苦,也做了很大的努力。在庚子之变后,他路子才走得比较顺,在回忆1901年惠州起义时,他写道:当初次之失败也,举国舆论莫不目予辈为乱臣贼子、大逆不道,咒诅谩骂之声,不绝于耳;吾人足迹所到,凡认识者几视为毒蛇猛兽,而莫敢与吾人交游也。惟庚子失败之后,则鲜闻一般人之恶声相加,而有识之士且多为吾人扼腕叹惜,恨其事之不成矣。前后相较,差若天渊。(孙中山《建国方略》)大清朝廷在1905年9月24日,在形势的逼迫下,不得不再次派出五名朝廷大员出国专门对宪政进行考察。然而,还未出北京车站,便遭到了革命党人吴樾的炸弹袭击,此时的大清朝廷真是进退失据,不得不另行改期。张謇知道这件事后很焦急,此时的他,自然是不知道革命的思想和他们维护大清立宪思想的矛盾,他一心认为只有立宪才能使中国的政治走出一条路来,从而中国才有救。所以,他当时的立宪思想更是坚定,他说:“这一定是反对立宪的人干的,如此,立宪更要加紧进行了。”
大清朝廷在1906年9月1日正式发布了准备仿行立宪上谕。消息传来,全国各地的人都非常高兴,认为中国有希望了,自己有奔头了,一些大城市甚至高悬了彩灯进行庆祝。
然而,到了10月6日,新官制案一公布,人们才发现自己是空欢喜了一场,朝廷的立宪全是假的,其条文根本不起什么作用,不仅涉及皇室大权的重要部门一点没动,连责任内阁也全无踪影。相反的是,满人官员占的比例更大了。袁世凯虽是慈禧倚重的大臣,然而,由于是汉人的关系,其权力也被相应地削弱了。他的陆军军部尚书铁良被朝廷收走了四镇。
立宪人士,很是失望,张謇心中既焦急,又毫无办法。他在当时参与成立的预备立宪公会上说:与其多言,不如人人实行,得尺则尺,得寸则寸。(张謇《自订年谱》)谁都知道,这能有多大作用呢?
1908年8月,大清朝廷颁布了首部宪法《钦定宪法大纲》,杨度对它的第一条“大清皇帝统治大清帝国,万世一系,永永尊戴”评价说:政府宁肯与人民以一尺之空文,不肯与人民一寸之实事;人民与之争者,宜与争实事,而不与争空文。(周昂《未完成的立宪》)张謇听到这个评论后,心内甚然之。
1908年11月,光绪皇帝与74岁的叶赫那拉氏慈禧太后相继驾崩,年幼的溥仪继位,改元为“宣统”,他的父亲载沣为摄政王。然而,慈禧太后的政治主张还在继续着。慈禧的后继者们
因为张謇等立宪人士的积极活动,1905年,也即光绪三十二年,他们在上海成立了“预备立宪公会”,公推郑孝胥为会长,张謇为副会长。这个组织成立后,大大方便了立宪活动的开展,此时的张謇内心劲头儿也很足。过了两年,光绪皇帝和慈禧太后先后驾崩,年幼的溥仪登基,他的父亲载沣摄政。为了稳定时局,他们对立宪派采取了安抚措施,下令于各省建立了预备立宪的谘议局。为此,张謇很兴奋,感觉大清有盼头了,中国的立宪从此开始。没过多久,张謇又被推为江苏省谘议局的局长。
张謇当了议长后马上开始准备上奏朝廷速开国会。在谘议局有松江的雷奋、吴县的杨廷栋等,全是曾在日本流过学主张立宪的积极分子。雷奋和杨廷栋又都很善于演说,每逢谘议局召开会议,他们两个人便总是会在张謇的左右进行发言,以助张謇,俨然成了张謇的得力干将。他们两个也确实有才华,令会场上的人总是禁不住热烈地鼓掌。加上张謇于当时官场和商场上的威望,使他很自然地成为了东南立宪派的领头人物。
这个时候,大清朝廷刚刚跟日本国缔结完割让东三省权益的新约,使人们的心里更是紧张。
又过了两个月,七省谘议局代表聚会于上海,商议立宪大事。在此期间,张謇跟各省的议员见面说话的机会比较多,这让他更进一步了解到中央亲贵贪权,官场更加腐败,朝廷财政拮据,各地兵连祸结等等状况,所以,认为应当必须马上施行立宪,否则后果不堪设想。
会议之后,张謇又多次跟各省的议长们和副议长们通信或互派代表交流和了解情况。因为顺直谘议局距离京城很近,因此对朝中的状况更为了解,他们难以忍受朝中官员的作为,于宣统二年到宣统三年的六七月份间,屡屡向朝廷请愿,提出改组亲贵政府,马上召开国会,立即实施立宪的主张。但是,由于他们言辞激烈、不容情面,引起了朝中主事人员的羞恼,训斥他们道:“危言耸听,居心叵测!”
然而,各省谘议局人员并没有由此退让,除了组织奉天和直隶两个省的代表们到京都请愿之外,还发动了全国各省谘议局人员进行声援和支持。
张謇和一班朋友进行讨论,一个较为年轻的朋友激愤地说:“今见朝廷的诸种做法,国家不亡,那是根本不可能的!”张謇不爱听国家要亡的话,这是他无论如何也不愿看到的,于是,便反驳说:“我们这些人都在这里,如果不想计策,看着国家沦亡,那是毫无道理的!”
众人也心急,却也无奈,都问张謇:“先生之见,当如何?”张謇说:“我们应马上大力组织人员前去京城向朝廷请愿,请求朝廷即刻召开国会。”
众人便依张謇。只有走一步说一步了,希望会有所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