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朝廷为了应付内外臣民,缓解舆论方面的压力,不得不做出了相应的姿态,对于声望一天天高涨的资产阶级上层人物予以拉拢。这年的4月16日,朝廷颁发上谕:张謇著赏加三品衔。作为(商部)头等顾问官,钦此。张謇早已无心当官,然而为了这个国家,为了立宪,这一次,他却是当仁不让地接受了这个赏赐。
商部顾问是新制,却搁在了头等,可见朝廷对于这些年张謇在实业方面成就的肯定,也可见张謇当时的影响力。朝廷给予张謇特别的恩宠,这对于张謇办实业是相当有利的,然而,此时更重要的是能够借此增加他参与立宪活动的分量。
1904年5月和6月,张謇跟汤寿潜、蒯光典、赵凤昌等,还有鄂督张之洞、江督魏光焘等一班立宪朋友在一起商议,共同起草了一份奏折,向朝廷阐明日本和俄国的战争,不管是哪个国家胜,哪个国家败,中国都应当马上进行大的变革,并说这是刻不容缓的事情,就像是火上了墙一样,想要预防之,就一定要赶紧进行大的变革,让中国尽快富强起来。而变革目前最好的办法就是走立宪之路。他们要求朝廷仿照日本先行颁布天下,定为大清宪法帝国,一边再派忠实有名望的官员游历各国,对人家的宪法进行考察,然后为己所用。
他们将奏折的稿子拟写完,由于历事太多,变得谨小慎微的张之洞并没有决定立即上奏朝廷,又对张謇说道:“为了这个负重的国家,我们已经经历了许多,凡事还是要谨慎的好。你可看看直隶总督袁世凯对立宪这个事情是如何看的,然后我们再作决定。”
张謇对于立宪虽然心里很急切,然而,他一向非常尊重张之洞,已经形成了习惯。于是他顺着张之洞的思路往下考虑,觉得张之洞说的很有道理,张之洞说:“如今的袁世凯,已非昨日的袁世凯,若他能赞成立宪,出手相助,那立宪大定矣。”
张謇听了也自思道:袁世凯若真能支持,也是利于天下的。
张謇想明白之后,决定前去对袁世凯试一试。他虽然觉得此时袁世凯这个人对立宪很有用处,然而,他对于袁世凯这个人确实是吃不稳。想当初,戊戌变法之时,光绪皇帝和谭嗣同是多么的信任他,然而,在关键的时候,他还是为了自己的利益把光绪和谭嗣同等全出卖了,转而投靠了慈禧太后,从而彻底断送了维新,也断送了很多人的性命。
不用说,张謇和袁世凯过去是有交情的,张謇还曾是袁世凯的老师,袁世凯在表面上也一向尊重张謇。其实他们两人个人感情上本没有什么,主要是在国家大事上,张謇看不上袁世凯唯利是图,两面三刀投机取巧的为人。
张謇想来想去,决定还是先给袁世凯写封信。信上主要谈的也是国事,谈的是立宪:日俄之胜负,立宪、专制之胜负也。今全球完全专制之国谁乎?一专制当众立宪,尚可幸乎。日本伊藤、板垣诸人共成宪法,巍然成尊主庇民之大绩,特命好耳。论公之才,岂必在彼诸人之下。即下走自问志气,亦不在诸人下也。袁世凯是个圆滑自私的家伙,见张謇给自己写信,表现得很高兴,很热情,回信中嘘寒道暖后,才发表自己的看法。他说:“立宪虽好,然而,时机尚未成熟,还必须要等待时机。”
袁世凯如此态度,让张謇等也对他抱着很大的幻想。觉得袁世凯的确还算明白,是个可以做朋友的人。
然而,结果呢?袁世凯所谓的立宪就是自己当皇帝,并且当了皇帝后,并不希望别人限制自己的权力,而是设法增加自己的权力。立宪和目下
早在1898年6月,光绪皇帝正式颁诏变法,张謇回京销假的时候,他就提出了一些改革方案,然而,那时他只是限于经济和文化方面的,对于维新派“速变”、“全变”,甚至是不惜以发动宫廷政变流血进行变革的做法,他很不赞成。那时候,他说:“药过于苦了,吃药的时候,便很不容易张嘴。”
那时候,他屡屡对康有为和梁启超等人进行劝说,让他们稳着来,不可轻举妄动,然而,事情远不是他一个人能够阻止的,该发生的还是要发生……
张謇看到这些,心里很是不安。那一年的7月21日,也就是张謇正式复职的次日,张謇再次向翰林院告假,说自己的纱厂初办,事务冗杂,应立即回去办理,不然会半途而废。翰林院不想让他离去,可看他执意,也只好答应,准了他的假。在维新变法最为重要的时候,张謇就这么匆匆离开了京城的纷纷扰扰,回到了他的家乡。
就在张謇刚刚回乡没多久,京城里一下子乱了,慈禧太后反手一击,覆灭了维新一党,囚禁了皇帝光绪,将戊戌六君子推于菜市口砍头问斩。
张謇闻讯,唏嘘不已,好久不说话,心情也更沉重了。此后,他更坚信他的看法,不应当再发生这样可怕的事情,应当走实业救国的道路。
当时他沉痛地说:“读书识字之子皆自危矣。祸至真无日哉?”
直到1900年8月,八国联军瓜分中国,攻进北京城,慈禧才意识到严重性,日夜寝食不安。思来想去,也觉得应当变法,于是在第二年1月,慈禧在西安发布上谕,再次决定变法,命令督抚以上的大臣们就这件事,认认真真地议一议,然后报上来。
在家乡一心办实业的张謇听说这件事后,坐不住了,也马上开始行动起来。他应当地总督刘坤一之邀,写就了《变法评议》。在这个《变法评议》里,张謇第一次提出了设置“议政院”和“府县议会”等新鲜的名词,将矛头直接指向了国家的最根本要害。
后来,张謇刻印了《日本宪法》。这是他到日本进行考察,后来又爆发了日俄战争,他经过慎重思考后的结果。他当时分析说:非必生人知觉之异也,一行专制,一行宪法,立政之宗旨不同耳。(章开元《历史研究》)他将《日本宪法》通过赵小山转至内廷,献给慈禧太后。慈禧看了后,觉得这个立宪并没有超出君主主宰天下的范围,又见立宪呼声之高,为了应付民意,便作深然之状道:“宪法对于国家来说,真是太好了!”
张謇和那些立宪派人士得了慈禧太后这句话,便又来了精神。在这年8月,张謇又刻印了《日本宪法义解》和《议会史》的小本子向朝廷重臣们一一分送,想让他们更加了解和支持立宪,从而顺利实施立宪。
然而,改革、立宪,说着容易,做起来就不是那么回事了。立宪,要限制君主皇室的权力,像慈禧太后,当时她要是真正意会到了这些,真要限制她的至高无上的权力,她会心甘情愿吗?她会同意吗?必然会拍案大怒:“造反了你!来呀,给我拿下!”结果可想而知。
不过,这一点,聪明有才的张謇不会想不到;然而,前半生对科举孜孜以求,苦苦奋斗,现在又身为士大夫的他,对大清朝廷抱有些许希望,哪怕有一点希望,他也会维护这个朝廷的。当时他的想法是要将风险降到最低。
这时候大多数爱国的人都认为,大清只要施行立宪,那么所有问题都会迎刃而解。以后再也不会遭受外国强权的欺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