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謇在此事上也毫不谦虚,点头称是,随即草就:枢机之发动乎天地,衣被所及遍我东南。他们又请张謇书写,并制作匾额,然而张謇摇头了,说:“此事重大,不可草率,须找一位德高望重之人题写才是。”都说:“找谁呢?”
张謇心中已有了人选,说道:“找翁同龢大人!”
对于翁同龢,是没有人会有异议的,他是皇帝的老师,又有很高的名望,他不行,谁还行呢?于是都一致赞成。附:
大生企业股票影印件
内中文字为:
大生机器纺纱厂为给发股票事案奉南洋大臣奏饬在通州设立机器纺纱厂,当经太常侍少堂盛、翰林院修撰张(此处“太常侍少堂盛”与“翰林院修撰张”两行字并列)合领南洋商务局官机二万锭,作为官股规银二十五万两,议集商股规银二十五万两,共计官商本规银五十万两,以壹百两为壹股。官绅订立合同,永远合办。行本不足,另集新股,一体分利。以银到之日起息,长年官利八厘,余利照章按股分派。每届年终结账,三月初一日凭折发利。除刊布章程并另给息折外,须至股票者……光绪二十三年九月初壹日……第柒百柒拾号至号
泼皮秀才上告
翁同龢的书法在大清是很有名的,张謇求他作书,自然是欣然应允,他说:“季直不论干什么都是最为优秀的,为国为民之心,让人敬佩!”
翁同龢以满腔的爱国爱学生之情,饱蘸浓墨为张謇题写楹联,笔力自是遒劲,恢宏大气,人们看了个个称赞不已,不愧是一代帝师!
一切就绪,拥有两万零四百纱垫锭的大生纱厂要正式开机投入生产了。此时正是1899年。在生火发电的这一天,张謇专门带领着他的部下,极其庄重严肃地整理衣帽,对着电火灯光郑重地磕了三个响头。
此时的人们都心潮澎湃,终于开业了,就在前几天厂里试机,还有人在说风凉话:“张状元纱厂里的烟囱那么高,但是什么时候才能冒出烟来呢?机器虽然开始响了,但是什么时候才能纺出纱来呢?”
多么的不容易呀!路从脚下开始,就要和外国企业斗一斗了,中国的富强之路也从脚下开始!
可是,纱厂是正式投入生产了,然而,脚下的路也并不是宽阔平坦了,它依旧是坎坷不平的,那些投靠外国的和那些守旧的顽固势力总会和他作对,他们始终在找机会对张謇的实业进行破坏,设法捣乱。他们拿机器生产会让家庭手工业破产作为借口来煽动一些人的不安稳情绪。
纱厂开工以后,就要对棉花进行收购,收购棉花,就会需要一笔资金来周转。两江总督刘坤一让通海下属把存进典当的地方公款转至大生纱厂,作应急之用。这事其实很容易办,只通州存典公款便有相当数目的款项,理应进行协助,一般情况下也不会出现什么周折,然而管理此事的知府汪树堂心存不良,奸诈地一笑,坏水就冒上来了。他一边呈报公文给总督衙门,言说没问题必然会照办,一边又暗地里把持着公款不让转拨。对此,他使用了两种手段,一边是假装热心支持张謇办厂,积极动员地方士绅董事出资金,说:“各位可一定要为我们的大生纱厂凑够七万元啊!”一边又暗地里另搞一套。那些地方有钱的绅士,当然是不愿往外出钱的。一听汪树堂如此说,都怨声载道,叫苦连天,一片反对之声:
“哎哟,妈呀,怎么又要掏钱呢?”
“办个厂,怎么需要这么多钱呢!”
“是呀,怎么没完没了呀!”
“我家哪还有钱啊!”
“救国,救国,我连自己还救不了,还要救别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