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不拜张,北不拜李
张謇呕心沥血写出的一些政论文章虽然不得主和派李鸿章的重视,却受到了南派“清流”领袖潘祖荫和翁同龢的青睐,他们看了张謇的文章后,大为兴奋,翁同龢拿着张謇的那篇《善后六策》文章,连连称赞说:“想不到,这样年轻的一个人,竟有如此见识,人才呀,难得的人才!为什么几次科举都没有考中呢?我们大清吏治实在是太腐败了,真正的人才上不来!”潘祖荫也有同感。
翁同龢是光绪皇帝的老师,于政治上跟慈禧不和,拥护光绪掌权,正需有人充实阵营,此后,他就一心要把张謇这个人才给提拔上来。
光绪十年,也就是1884年,吴长庆被调回国内,对金州进行驻防。而张謇一心想着还要走科举之路,于是就离开了军队,回到他的老家去了。
其实,以张謇当时的名望,根本也不用走科举之路,仍然是能够连连升迁、跻身官场、仕途光明的。不说翁同龢一心想着要把他提拔上来,朝鲜国待他也不薄,想把他作为“宾师”留在朝鲜。即便是李鸿章不赞成张謇的政治主张,视他所跟从的吴长庆为敌,可却也非常的欣赏他的才学和能力,也想着有一天被自己所用,因此也乐意推荐他入朝为官。
然而,有骨气的张謇就是不愿走那样的路。作为当时的读书人,在他心中认为那都不是正经的出身,只有靠自己的能力参加科举考试而当官才是正经的出身。
与张謇关系不错,素来有师生之谊的袁世凯没有跟随吴长庆回来,而是留下来成为了庆军的首领之一。袁世凯本就是投机钻营之辈,有奶就是娘,今见吴长庆倒霉,反倒使自己得了便宜,他知道李鸿章是当今更为厉害的角色,跟着李鸿章胜似跟着吴长庆。于是,袁世凯就转而投靠了李鸿章,此后成了李鸿章的心腹干将。
张謇根本没想到袁世凯是这么一个人,闻讯后大为愤怒,痛斥袁世凯,说袁世凯是无情无义之辈。然而,袁世凯依旧是袁世凯,依旧是跟了李鸿章,背叛了当初扶持他的吴长庆。
张謇也很是后悔,当初不该把袁世凯这样的人推荐给吴长庆,只怪自己没眼力,看错了袁世凯。他在日记中写道:是儿反侧能作贼,奈何!此后,张謇和袁世凯便彻底断绝了交往,不再有任何关系。
而吴长庆由于心中郁闷,自身遭排挤,众叛亲离,回国后不久,就去世了。
吴长庆去世后,那些眼光很毒的权势人物就盯上了吴长庆手下的得力有能之士。当时的北洋大臣李鸿章和两广总督大才子张之洞同时都看上了张謇,争相对张謇予以礼聘,重金请张謇当自己的幕僚。当初李鸿章之所以不满张謇多事,主要是因为张树声的儿子张华奎自张謇那里誊抄张謇写的《朝鲜善后六策》后,于北京随意传播,以致让翁同龢、潘祖荫和宝廷等一些朝中重要的大员皆先后看到,宝廷还拿着这篇文章入内廷,慈禧太后也因此看到了这篇文章,于是就向军机处与总理衙门垂问,弄得李鸿章很有点措手不及,也觉得大为丢面子,心里也为了压制张树声与吴长庆这样的肉中刺,才故意说张謇的那篇文章是荒诞不经的。其实,对于张謇本人的才华,他是由衷赞赏的。张之洞刚开始的时候,并不知道李鸿章也想聘请张謇,因此就托李鸿章为自己办理此事。李鸿章也和张謇没有见过面,不是太熟,便又托他和张謇共同的熟人袁保龄(袁世凯的叔叔)去寻张謇。
张謇,本就对李鸿章没有什么好感,根本无意当他的幕僚,何况他还想着科考的事,就对袁保龄说:“吴长庆大人新逝,在下心中悲痛,难以适应,现在也无心再充任别人的幕僚。”
张謇南不拜张,北也不拜李。坚决回到了通州(江苏省南通市辖区之一)自己的家中。
张謇忘不了吴长庆的旧恩,他是个十分重情重义的一个人。即便是他曾跟过的,对他有恩的孙云锦,他也从未忘怀过。
当初他虽然跟了吴长庆,入了军幕,然而并没有就此和孙云锦断了关系,依旧是经常书信来往。孙云锦回到江宁任知府时,张謇虽任吴长庆的军幕,然而,还是像往常一样对孙云锦的文案整理和书信等给予协助。1882年初,孙云锦由于被猫儿山命案所牵,下了大狱,张謇忧心如焚,急忙前去探监,看望孙云锦。两人在狱中相见后,张謇泪水横流,说道:“大人蒙冤,学生愿意生死相从!”
张謇对于这位真心提携自己的恩师是发自内心敬重的,在他的日记里曾记述了他初给孙云锦当幕僚时的情景,日记中写道:海师来谈,谓为人必从有据做起乃成,此见道语也,敢不服膺。可见当时张謇对孙云锦的尊敬之情。孙云锦在1887年奉朝廷之命去开封当知府,见张謇在家中,就又邀他也随同前往,以协助自己。此时,正是郑州黄河决口的时候,张謇按照孙云锦的命令,他和他的儿子孟平坐着船从开封来到中牟县看水势,回去之后写了一篇文章《郑州决口记》,一针见血地指出黄河大堤决口的主要原因是官员贪墨中饱,河堤很长时间不做修缮所导致。之后,又以“论河工”向那时的河南巡抚倪文蔚五次置信,阐述自己的看法。信内用词剀切,议论精辟,使巡抚倪文蔚看了大为欢喜,当然也很是重视。巡抚倪文蔚和孙云锦一样都是安徽名士,出身于进士,自然很是有文才。倪文蔚在同治六年,也就是1867年,被李鸿章派至淮军襄办营务,也是淮系的重要官员之一,和孙云锦关系甚好。他看了张謇给他的文章之后,就意欲请张謇给他当幕僚。此事他对好友加同乡的孙云锦说,然而,孙云锦不愿意。孙云锦说:“我们同乡,又是这么好的交情,如果有事,你也可以呼唤张謇去帮忙,不一样嘛!”
于是,倪文蔚便请张謇代写《疏塞大纲章程》。
在这个章程当中,张謇极力主张参考西方国家的办法,乘全河夺流,复禹故道。可是,那时候除了倪文蔚督办河工工程之外,还有其他大臣如李鸿章、李鹤年也在督办此事,如此,意见很难一致。张謇的文章虽好,却没有被采纳。此时的孙云锦,也以年老要求辞官回乡。张謇便和他同时各自返回到了自己的家乡。
张謇在1892年2月,获悉孙云锦死去的消息后,那真是肝肠寸断,哭得像泪人一样,孙云锦往日对自己的好一幕幕展现在眼前……他把这些真实的东西用饱蘸热泪的笔触写在他的祭文里。……悯其未学召置门下,念其有亲而资分俸余。……不见吐弃于贤豪长者,而人间犹知有謇也其人于泥尘之底,谁之赐歟?呜呼公乎!……接着,他又为孙云锦写了挽联:师无疚乎亲民官,所见去思,旧政寻常皆治谱;我何为者报恩子,悲来横集,行年四十上公车。写完了,又哭……3
考取状元——为自己正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