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2年2月12日,这是对整个中华民族都有着非凡意义的一天:这天,清朝皇帝向全国布告《清帝退位诏书》,宣布退位。这不仅结束了清王朝在中国的统治,也终结了在中国延续数千年的君主专制制度,皇帝从此成为中国的历史,一个古老的国家走向新生。
清帝退位的消息震惊海内外,革命党无不欢呼雀跃,就连拜了一辈子皇帝的田间老农也着实吃了一惊。识字的,不识字的,都争着抢着要看看那《清帝退位诏书》。一时间,《清帝退位诏书》传遍海内外。
《清帝退位诏书》是一篇极具历史价值和政治意义的文献。此文以不足四百字的篇幅,宣告了在中国延续数千年的帝制的终结。如此重要的文献出自何人之手?此人乃是清末状元、著名实业家——张謇。
引子张謇·中国现代纺织业开拓者引子在中国历史上,被逼退位的皇帝有很多,每个被逼退位的皇帝都有退位让贤的诏书。但是,没有任何一个皇帝的退位诏书,能够和宣统皇帝的相提并论。这并不是因为宣统皇帝有多么特别,而是因为他的退位诏书将是整个君王体制的绝命书:此退位诏书发布后,中国将再无皇帝!所以,此诏书事关重大,必须找到一个最合适的人来起草。最终,曾经考取过状元的张謇成为退位诏书的起草人,他手书了君王体制的绝命书。
张謇,这个清末状元,除了给后人留下一纸《清帝退位诏书》外,更令后人敬仰的是他实业救国的壮举。他在极端艰难的条件下创办近代中国的棉纺织工业,并在行业内创造众多第一;他改造南通,以一己之力创造了一个现代化的城市。
附《清帝退位诏书》:
奉旨朕钦奉隆裕皇太后懿旨:
前因民军起事,各省相应,九夏沸腾,生灵涂炭,特命袁世凯遣员与民军代表讨论大局,议开国会,公决政体。两月以来,尚无确当办法,南北暌隔,彼此相持,商辍於途,士露于野,徒以国体一日不决,故民生一日不安。今全国人民心理,多倾向共和,南中各省既倡议於前,北方各将亦主张於后,人心所向,天命可知,予亦何忍以一姓之尊荣,拂兆民之好恶?是用外观大势,内审舆情,特率皇帝,将统治权归诸全国,定为共和立宪国体,近慰海内厌乱望治之心,远协古圣天下为公之义。袁世凯前经资政院选举为总理大臣,当兹新旧代谢之际,宜有南北统一之方,即由袁世凯以全权组织临时共和政府,与民军协商统一办法,总期人民安堵,海宇乂安,仍合满、汉、蒙、回、藏五族完全领土,为一大中华民国,予与皇帝得以退处宽闲,优游岁月,长受国民之优礼,亲见郅治之告成,岂不懿欤?钦此。 出身寒门——为尊严投身科举
自小聪颖的吴起元
张謇,字季直,晚年号啬翁。他小时候并不叫这个名,也不姓张,他姓吴,叫吴起元。
张謇是江苏南通人,他的祖上原籍是江南常熟,元朝末年因为兵燹而迁居江北。他的爷爷名叫张朝彦,是个贫苦老实的农民,平时主要工作就是种田,有时候也摇着货郎鼓在四乡里游走卖糖以助生计。后来,张朝彦入赘南通金沙镇开店铺的吴家当女婿,日子才慢慢好过了些。张謇的父亲名叫张朋年,当然那时候叫吴彭年,他和他的祖辈们不同,是个十分精明的人,不但继承了祖业,除经营二十多亩土地之外,还雇了十来个伙计,开了个瓷货作坊。后来张家恢复自己的原姓,仍旧姓了张。
1853年7月1日,即清咸丰三年五月二十五日,吴朋年的家里,又添了一桩喜事,十月怀胎的妻子产下了第四个儿子。此时吴朋年正在他的瓷货作坊里指挥下面的人干活,闻报大喜,什么也不顾了,急忙就去看他的妻子,虽然是第四个儿子了,然而,他还是非常非常的兴奋,不亚于第一次得子。就是第二次,第三次也都没有这么喜欢过,反正就是莫名地喜欢。在他的潜意识里,就是觉得这个小儿子必定是他们家的宝贝。你说奇怪不奇怪?
1出身寒门——为尊严投身科举张謇·中国现代纺织业开拓者当吴朋年赶到家中内室的时候,内室已经收拾干净,刚出生的小婴儿正躺在母亲怀里吃奶呢。吴朋年看着这个儿子小嘴儿紧紧撮着奶头的小模样,手痒得不能行,就想赶紧抱过来,好好看看。
旁人说他:“看你喜欢得,又不是第一次得儿子!”
吴朋年合不拢嘴,说:“比第一次还喜欢!”
吴朋年一家世代都老实穷困,到了他这一代,才开始正经弄了一爿瓷货的小作坊。可喜的是,吴朋年为人很是精明,处处精打细算,该大则大,该小则小,把这个小作坊经营得有声有色,生意很是不错。人们私下里对他很是赞赏,都说:“老张家得了朋年这个儿子,也算是积德了!”
“是呀,几辈人都是老实得出不来气儿,光知道种田,苦了几辈子了,该翻个身了!”
有老学究说:“这叫穷则思变!”
人们不明白,愣了半天,说:“什么什么变?”
老学究笑而不答,一摇三摆地走自己的路去了,心里还在为刚才自己嘴里能吐出这么个词而得意:“穷则思变啊,穷则思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