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政府担保居然拖了一年多的时间,才在不得已的情况下办理。
卢作孚也同时义无反顾地再次接受国民政府的任命,他也许并不是多么在乎这个职位,而是为了数以百万计思乡心切的人。
由于当时物价飞涨,民生公司极低的运输价格根本无法维持运输成本。为此,卢作孚向行政院提出涨运输费用的问题,但是,把持行政院的宋子文却一口回绝。对于民生公司,宋子文最大的心愿就是让它彻底破产。
胜利后,国民政府从敌伪手中接收了一大批船只,美国善后救济总署又拨给了中国一批美军剩余舰艇。尽管民生公司运输任务空前繁重,政府却不拨一艘给“民生”以补战争中的损失,而是全都给了招商局。而招商局为压倒“民生”,更是轮番使用压价竞争、垄断货源、高价挖人才等各种手段,欲将“民生”逼到绝境上去。
但是,卢作孚不是轻言放弃的人,也不是这些官僚可以轻易打压的人,他以顽强的毅力和超常的能力在逆境中冲破重重阻碍,继续发展他伟大的事业。
1946年初,出川的运输需求基本恢复到正常水平,一切都步入正轨。卢作孚随即开始扩展海运的计划。卢作孚开通的第一条海上航线是“上海—基隆”航线,当年8月底,“民众轮”成功首航台湾基隆,10月底又由基隆开往天津,开辟了北洋航线。到12月,民生公司已相继在基隆、香港、广州、天津等口岸设立了办事处。这次,卢作孚的海运计划得到了初步的实现。
就在卢作孚忙于开通海上航线时,国民政府终于给民生公司在加拿大的借款办理了担保。得知这个消息,卢作孚欣喜异常,他最大的担忧总算是解决了。很快,卢作孚便带领民生公司的工作人员前往加拿大实施造船计划。
然而,到达加拿大之后,卢作孚因劳累过度,旧疾复发,不得已只能先行回国。由于时间拖延长达一年半之久,当民生公司的人员到达加拿大开始协商贷款造船时,原定的协议又出了问题。中国政府的拖延让加拿大方面决定调整协议,许多问题都要再次协商。不得已,原本在国内的卢作孚只得再赴加拿大。
尽管卢作孚此次在加拿大是第二次和银行谈判,谈判的银行也是之前已经达成协议的银行。但是国民政府的拖延引起了加拿大银行的顾虑,此次谈判再也没有之前那样顺利了,谈判成了一场苦战。就这样,双方你来我往,直到一个多月之后,才达成了协议,于1946年10月30日在蒙特利尔正式签约。中国驻加大使代表中国政府为民生公司向加拿大政府做了担保。随后,加拿大政府为民生公司向加拿大方面的银行做了担保。至此,贷款手续全部完成。
签约完成之后,卢作孚立即就开始了和造船厂的谈判。由于前期国民政府长达一年半的拖延,当贷款协议最终签订时,加拿大物价已经比之前有了大幅上涨,原定建造12艘轮船的钱,现在只够造9艘。经过协商,民生方面决定建造5000马力的大型客轮3艘,分别命名为“虎门”、“玉门”和“雁门”;建造2400马力的中型客轮6艘,分别命名为“荆门”、“夔门”、“石门”、“剑门”、“龙门”和“祁门”。
这批船承载着民生公司在未来的希望,卢作孚对这些船寄予厚望,他计划用这批船再次创造民生公司新时期的辉煌。对这批船的建造,卢作孚的要求相当之高。
卢作孚要求这批船不论是设计还是装备,要做到国际领先、国内一流。仅船的设计一项就花费了35万美元。船体采用双层设计,一般的事故对船不会造成影响。吃水线以下的部分,全部采用特殊钢材建造,进一步增强船的安全性,而在吃水线以上的部分,全部采用铝材,这样就能减轻船的自重,增加运输能力。此外,船的客舱等旅客服务设施都进行了人性化设计,最大程度为旅客提供便利与舒适的乘船环境。
虽然船的建造和设计都是由外国人来完成,但卢作孚并不认为他们就一定万无一失。在设计和建造过程中,他都严格把关,认真审核。果然,在图纸设计方面,卢作孚凭借丰富的经验发现了致命问题。
他提出,如果按照原先的设计造出船来,将来驶入长江上游的激流中,船头会严重下探,这样不仅影响航速,闹不好还会沉没!承担设计的美国设计师们,认为绝对不可能出这样的问题,但卢作孚坚持不让步。他们半信半疑,决定进行模拟试验。试验结果证明,卢作孚的判断完全正确,设计方只好乖乖地修改了原方案。
修改好设计图纸,轮船的建造进入施工阶段之后,卢作孚并没有认为已经万事大吉。他又带领民生公司的技术人员,抓紧时间到各地的造船厂进行考察。
经过考察、对比之后卢作孚发现,美国制造的发动机要比加拿大的发动机好很多,不仅价格更便宜,而且更加省油、更轻便,维修也简单。而加拿大的发动机不仅昂贵,技术也较落后,维修起来也多有不便。于是,卢作孚当即向加拿大的造船厂提出要求,新船一定要用美国的发动机。对于这样的要求加拿大造船厂一开始坚决不同意,他们给出各种不能更换发动机的理由。对此,卢作孚和民生公司的技术人员针锋相对,一一反驳。最后,加拿大的造船厂理屈词穷,再也没有理由反对卢作孚的要求,只能使用美国造的发动机了。
卢作孚在加拿大商谈造船期间,他还寻找机会购买了一批轮船,为扩大的运输事业积蓄充足的力量。
二战结束后,美国军方剩余了一大批军用物资,其中不少是海军的军用船只。战争结束后,美国没有必要继续维护一个庞大的舰队,美军的军费开始大幅缩减,许多船只只能淘汰。对于这些淘汰的船只,美军要么卖给拆解厂当废铁,要么出售给其他公司改装后继续使用。当时中国和美国是同盟国,中国公司也能购买美军的淘汰船只,而且可以享受到低廉的价格。看准这个难得的机会,卢作孚花费300万美元,购买了20余艘船。
其中包括大型油轮1艘、大型坦克登陆艇5艘、中型登陆艇4艘,还有尚未建造完成的驳船10艘。此后,他又在加拿大购买了3艘扫雷艇。
得到这些军用舰艇之后,卢作孚根据民生公司的需要进行了改装。其中1艘大型油轮改装成“太湖号”海轮,行驶海上航线;5艘大型坦克登陆艇改装成3000吨级的“远”字号系列货轮,4艘中型登陆艇改装成“江”字号系列,行驶沿海航线;3艘扫雷艇改装成“生”字号系列拖轮,行驶长江航线。此外,还向联合国善后经济总署购得登陆艇2艘,命名为“怒江号”、“龙江号”。
为了购买这批船,民生公司可谓是倾家荡产,公司不仅动用了抗战期间积累的100多万美元,还向金城银行借了200万美元,又出售了上海愚园路宿舍,转让了大明染织厂和恒顺机器厂的股权,以换取外汇。可以说,公司为发展海洋运输倾尽了全力。
后来,民生公司又与金城银行合作,各出资50万美元,组成“太平洋轮船公司”,民生的资金由金城银行借给,营运事务由民生公司负责。新组建的公司从美国购得3艘海轮,即“黄海”、“东海”和“南海”轮,执行中国至东南亚和日本的航线任务。
为了完成这一系列共组,卢作孚几乎耗尽了心血。就在北美期间,他因为过度操劳,脉搏间歇症又一次复发,险些危及生命。但他带病坚持,一直到把所有事务都安排妥当,才抱病回到国内。
在卢作孚的精心安排下,民生公司的发展规划得到一步步实施,战后卢作孚设想的新局面已经看到了希望,广阔的大洋即将迎接民生公司的巨轮。在经历了抗战的严冬之后,民生公司含苞待放。
即便是命运弄人——最后的尊严
1946年,民生公司的发展全面步入正轨。这一年在长江上,民生公司的航运业务全部恢复,同时,新的海上航线也在不断开通,新轮船也开始陆续加入到民生公司的航线中。卢作孚规划的大局已经有了雏形,接下来一切都是时间的问题。民生公司走出长江,走向世界指日可待。
然而,不论民生公司拥有多么强大的实力,它终究只是一个民营公司,面对整个国家的局势,它几乎是无能为力。对民生而言,若要发展壮大,当时最为关键的就是国家政局的平稳,这是民生公司发展的先决条件,也是民生公司和卢作孚无法掌控的一个条件。而正是这个条件,彻底改变了民生公司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