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作孚对战后民生公司的发展早已有了详细的规划,在他的计划中,等战争结束后,民生公司不仅要恢复在整个长江上的业务,还要向外发展,开展海运业务。民生公司现有的船只无法满足将来的需求,为此,再造一批新船显得尤为重要。
然而,此时的民生公司却无力为造新船提供资金。抗战期间民生公司损失惨重,始终都在亏本经营,八年抗战,不仅耗尽了民生公司十余年的积蓄,还让民生公司负债累累。对于新的造船计划,卢作孚只能通过借款的方式来实现了。
在美国考察期间,卢作孚曾与美国政界、工商界、金融界有过广泛的接触。在接触的过程中,卢作孚曾就借款造船一事向美方进行咨询。然而,美方回应冷淡,对于民生公司借款造船的前景他们表示担忧。卢作孚还发现,不仅在美国借款困难,美国造船的成本也非常高。如此一来,尽管美国技术先进,但却难以满足卢作孚造船的需求。不得已,卢作孚只好再做打算。
不过,让卢作孚意外的是,虽然在美国造船的计划难以实施,但他却得知在加拿大有可能实施他的造船计划。
卢作孚在美国考察咨询了不少地方,始终得不到满意的答复,只好回到纽约。在纽约期间,卢作孚偶然遇到了另一位朋友。这位朋友此时在国民党内任职,负责去加拿大商谈事务。在转道纽约期间,和卢作孚相遇了。
了解到卢作孚的困境之后,这位朋友当即将加拿大政府驻华盛顿的商务代表引荐给了卢作孚。两人相见后相谈甚欢。对于卢作孚借款造船的计划,这位加拿大的商务代表表示,可以帮民生公司争取加拿大政府的贷款。看到在加拿大出现希望之后,卢作孚当即决定北上加拿大。
加拿大造船业虽然不及美国,但是其实力也是处在世界前列,完全可以造出符合需求的船只。而且,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加拿大作为同盟国的重要一员,为盟国的海上运输提供了大量的船只,作为盟国后方的加拿大在战争中积累了相当雄厚的造船力量。
然而,随着战争的结束,加拿大造船业即将面临无船可造的困境。与美国不同,加拿大人口和产业规模都很有限,对于船只的需求远不及美国。一旦失去国际市场,加拿大的造船业将会举步维艰。为了维持加拿大造船业的繁荣,加拿大必须积极开拓国际市场。
此外,1944年加拿大国会通过了《输出信用保险法案》,采用降低利率的办法,鼓励外国企业向加拿大借款。其限制条件是:外国企业在加拿大所借得的款,必须在加拿大订购工业产品,由借款方所在国与加拿大政府共同担保,承担风险。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刺激加拿大国内的工业生产,避免战后出现经济萧条。
这对民生公司来说,无疑是天赐良机。论造船水平,加拿大并不比美国差,而造船的价格则大大低于美国,且在加拿大造船又能获得低息贷款,何乐而不为?
到达加拿大之后,卢作孚见到了加拿大总理、财政部长、商务部长等政要。在一系列会谈中,卢作孚详细介绍了民生公司的情况,以及他的借款造船计划。按照他的计划,他要借款1500万加元在加拿大造船。
加拿大方面对卢作孚本人以及民生公司进行了充分的了解。一些在早期了解过卢作孚和民生公司的加拿大友人,对卢作孚给予了很大的帮助。有了加拿大方面对卢作孚和民生公司的认可,卢作孚在随后与加拿大政府的贷款谈判中进展很是顺利。借款的谈判仅仅一个小时就达成了初步协议。加拿大政府表示愿意给民生公司提供贷款担保。
得到加拿大政府的担保后,卢作孚向加拿大的银行贷款也就有了保障。对于卢作孚的贷款要求,加拿大的银行界反应热烈,积极配合。加拿大的几家银行答应给民生公司贷款1500万加元,民生公司则需要用这1500万加元在加拿大的造船厂建造18艘船只。
对于给民生公司的贷款,加拿大方面也开出了很优惠的条件,贷款额度的15%亦即225万加元,由民生公司支付现金作为首付;其余的85%亦即1275万加元,由银行贷给民生公司作为长期贷款,从1951年起,分10年付清本息,年利率3%。还款方式为,第一年还本3825万加元,分4个季度偿还,每季度还款95万余加元。其后本金递减,仍按年息3厘付息。
但是,这笔贷款除了需要加拿大政府、民生公司、加拿大银行三方之外,还需要第四方参与。初步协议要求,民生公司需要得到中国政府的担保,然后由中国政府告知加拿大政府。要想获得这批贷款,这四方缺一不可。
对于这样一笔贷款,民生公司十分渴望。贷款不仅数额大,而且利息低,还款时间长。对于民生公司而言,将来抗战胜利,新业务开始以后,还贷根本就不是压力。
如果一切都按照预期的形势发展,那么民生公司必将再次迎来辉煌。然而,天有不测风云,时局的变化大大超出了卢作孚的预期。
卢作孚对抗战后的前景充满希望,在谈判贷款期间,他还抽时间继续考察美国的现代化建设。他到底特律参观克莱斯勒汽车公司、福特汽车公司,到芝加哥参观美国钢铁公司,考察芝加哥的大学和博物馆建设。
特别是在1945年的3月中旬,他花了整整3天的时间,参观了田纳西州流域管理局,与当地的水利专家们详细探讨了建设长江三峡水利枢纽工程的可行性。为了实现这个“世纪之梦”,他在美国还为解决三峡水利枢纽工程的资金做过努力。
1945年4月下旬,卢作孚完成了在加拿大借款造船的谈判,经由美国飞到印度,再从印度转道回国,于5月1日飞抵重庆。此次出国,前后耗时共7个月。
回国的路上,卢作孚心情颇不平静,一方面他为借款造船有了眉目而高兴,一方面也隐隐感到了这笔借款恐怕不会顺利。贷款需要四方共同参与,缺一不可,现在已经有三方同意了,还剩下最后一方,即国民政府。如果国民政府不同意为民生公司提供担保,那么前期的一切努力都将付诸东流。以卢作孚对国民政府的了解,他很清楚回国后他将会面对怎样的困难。尽管前面充满艰难险阻,但是他无路可退,他必须不惜一切代价来完成这个任务。
背后的较量
回国以后,卢作孚立即为国民政府担保贷款的事开始四处奔走。1945年6月18日,他以自己的名义直接呈文给蒋介石,请求政府为民生公司借款担保。
对于卢作孚的请求,蒋介石很快就给了批复。他同意给民生公司在加拿大的贷款提供担保,并让行政院、财政部办理。
收到了蒋介石的回复,卢作孚心里长出了一口气,他没想到蒋介石会这么爽快就答应了他。看来贷款的事应该很快就能完成了。然而,他却低估了官僚们相互推脱的能力,尽管有了蒋介石的亲自批示,在具体办理过程中,卢作孚依旧遇到了难以估量的困难。
卢作孚的贷款担保需要行政院、交通部、战时生产局、外交部和财政部等众多部门的同意。这些部门如果有任何一个不能及时办理,那么卢作孚的借款计划就得一拖再拖。而正是这些繁琐的行政审批程序,让官僚们有了充足的本钱从中牟利。1500万加元,在他们看来里面的油水着实丰厚,如果不捞上一笔,他们这些官岂不是白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