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民生公司员工的努力下,到1941年,民生机器厂制造的新船陆续下水,1942年达到巅峰状态,几乎平均每月竣工1艘。到1943年,川江上一半的航线,就主要是依靠这批烧煤的新船了,从而彻底解决了航运柴油匮乏的问题。
在解决水路运输困难的同时,卢作孚还积极指挥解决公路运输问题。当时的西南大后方没有铁路可用,唯一能用的路上交通只有公路。
宜昌陷落后,四川与湖南的交通线被切断,湖南的第六战区成为孤军,无法获得大后方提供的兵员、军火和给养。因此,抢修一条通往湖南的公路,极为必要。交通部经过论证,决定从三斗坪修筑一条公路,穿过鄂西地区进入湖南,这样里程最短、难度最小。公路修好后,将和川江航线相衔接,形成水陆联运。
三斗坪就在三峡的西陵峡中,距宜昌水路只有46公里,是抵抗日军的前沿阵地。这里的地势全是深山峡谷,罕有人迹。卢作孚于1940年隆冬之际,亲自到现场视察,就地解决勘测和施工的问题。他在数天之内,就动员了沿线一切可以动员的人力投入筑路,很快完成了这条运输线路。
随后,民生公司在三斗坪设立了办事处,开辟了重庆至三斗坪专线,每天两艘轮船对开,专门从事军运,且运费极低。
广州沦陷后,大后方通往出海口的唯一通道被切断,四川成为一座孤岛,盟国支援我国的军需品和民用物资无法运进,只能经过缅甸转口到云南,而云南到重庆当时并无公路相通。因此,修建一条川滇公路,打通唯一的国际陆路通道,从而打破日军封锁,就成为当务之急。
交通部经过精心论证,决定从泸州修筑一条公路,穿过黔西北,到达云南的沾益,与滇缅公路相衔接。物资运到泸州后,就可以通过川江航道转运,形成水陆联运通道。这条公路在卢作孚的主持下,也在极短时间内大功告成,在滇缅公路被日军切断之前,发挥了重要作用。
民生公司不仅承担了水路运输任务,还在昆明设立了办事处,与交通部、军政部有关单位订立了运输合同,购买了30辆卡车专跑泸州至昆明线,为战时运输效力。
卢作孚还主持修建了四川省内的一些公路,指令民生公司开辟了金沙江航线、合川至南充航线,使四川境内的交通更为通畅。
由此,四川这个中国抗战的后方基地,既能与西北进行物资交流,也能和国际反法西斯力量紧密相连。
在艰苦的抗战八年中,卢作孚就这样不断完善大后方的水陆交通网,为抗战的最终胜利作出了极大贡献。
粮食局局长
兵马未动粮草先行,这历来是战争中的真理,即使是现代战争也不可能摆脱粮草这个条件。在战争中,一支军队的给养一旦被切断,那么即使这只军队的士兵有三头六臂,也不可能摆脱失败的命运。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期,苏联红军在反击德军时多次采取包抄策略,切断德军补给线,致使大批的德军举手投降。斯大林格勒反击战中,苏军切断了进攻斯大林格勒的德军补给线,由于补给困难,最终,德军前线最高指挥官陆军元帅保卢斯不得不率领大批德军投降。
在太平洋战场上,随着后期美军切断了日军的海上补给线,日军在海内外均是步履维艰。为了打通海上补给线,日军甚至出动了尚未完工的军舰参加海战。由此可见,给养问题对于前线是有多么重要。
1940年7月底,国民政府成立了全国粮食管理局,并任命卢作孚兼任局长。卢作孚这次被任命,可谓是临危受命。当时全国上下不论是后方还是前线,都出现了空前的粮食危机。前线急需的军粮无法及时筹集到位,后方各个城市甚至包括陪都重庆在内,也出现了粮食紧缺的问题。如果不能及时调整好粮食问题,那么不论是前线还是后方,都将不战自乱,届时,日军完全可以轻而易举地攻取全中国!
对于这次任命,卢作孚一反常态,当即就接受了任命。这与他之前坚决不做官的态度截然不同,这并非是因为他“想通”了做官的好处,而是他清楚当前粮食方面的困难,他明白自己有责任、有能力解决这个问题。
早在卢作孚任四川建设厅厅长时,他就对粮食管理有过深刻的研究。他认为:管理是可以产生效益的,只要把粮食的分配、囤积、运输工作部署好,把仓库设置和谷价稳定问题解决好,一切管理适当,售买以时,计划周详,不管是平年、丰年或歉收年,一定可以使民无饥荒之苦,政府也无须用大款救灾。正是基于这样的策略,当年四川的粮食管理问题就得到了很好的解决。
卢作孚上任之后第一件事就是召集人手。当时粮食管理局是为了战时新设立的部门,并没有相应的人员。卢作孚到任后,在三个星期内,就建起了大后方从上到下的粮食管理体系。此外,卢作孚还以惊人的效率进行粮食问题的调查,在一个月内,对12个专区的30多个县的情况做了摸底,做到了对各地的粮食问题了然于心。
随着卢作孚工作团队搭建及粮食管理体系建设的完成,他们立即投入到了工作中。对于解决粮食问题,卢作孚给出的答案令人颇为意外,他居然认为要解决粮食问题与粮食本身无关,而是要解决运输的问题。
对于这样的结论,卢作孚有充足的理由。在他先期的调查中,他发现后方的粮食生产并没有出现问题,现有的粮食足以供应当前的需求,真正出问题的是粮食的运输。大批粮食因为无人组织运输,而滞留在粮食产地。当时粮食系统大大小小的官吏所关心的是,如何利用手中掌握的粮食,在战争中发一笔横财。如果前线和后方粮食紧缺,那么他们就能借机抬价,大赚一笔。
找到了问题根源的卢作孚心中着实松了一口气,只要解决了交通运输问题,粮食问题也就解决了。他这个兼任粮食局长的交通部常务次长,自然有十足的把握迅速处理好粮食运输问题。
卢作孚调查了每个县的粮食储存和交通运输情况,进行细致分析,最后提出了一个著名的粮食运输“几何计划”。这个计划的关键点是要将那些不通公路的偏僻地区的粮食,先用人力运送到公路边或水路边集中起来,然后再组织汽车、板车或轮船转运到重庆周边和位于交通要道上的几个县,储存在县政府粮库。这样,原来分散在广大农村的粮食,就集中到了几个点上,便于管理和调运。
要使这个方案奏效,关键在“点”与“线”的选择——粮食集中点选在哪里最合适?运输线怎么设计才最合理?点与线,是平面几何问题的要素,这就是卢作孚把这个计划命名为“几何计划”的由来。
为制订这个计划,卢作孚连续几天彻夜不眠,对着地图思考,召集会议商讨,还亲自去了川东、川北几个县考察。最后经过周密计算,选好了粮食集中点和运输线。
计划实施以后,在卢作孚的统一指挥下,四川成千上万的农民用肩挑,用背扛,用手推车推,将上百万吨稻米运到了指定地点。当时,仅在巴中一个县,就动员了30万人运粮。短短几个月时间内,粮食就被源源不断地运往几个重要城市,集中在政府粮库,迫在眉睫的“粮荒”于是化为乌有。
后方的粮食问题解决了,但是前线的粮食调度依旧困难重重。当时在湖南前线作战的第六战区一日数电,催促全国粮食管理局赶快往湖南调运军粮!最紧急的时候,第六战区司令长官陈诚亲自打电话向卢作孚告急。
对此,卢作孚更是不敢有丝毫怠慢。为了确保前线粮食运输及时到位,他亲自进行指挥。他调集了大量车辆与船只,通过水陆联运的方式,尽一切可能往前线运送粮食。最终,在一个星期内,第六战区迟迟无法解决的给养问题让卢作孚给彻底解决了。
卢作孚调度粮食的那段时间里,他的工作极为繁忙。为了能及时了解粮食运输的情况,他不停地打电话,所以他的嗓子总是嘶哑的;由于工作量极大,他每天都要工作到深夜,甚至是彻夜不眠。这样紧张的工作,极大地侵害了他的健康。
当时的重庆市民和湖南前线的士兵,都没有意识到,一场严重的粮食危机与他们擦肩而过。在卢作孚的指挥下,一支粮食运输大军——无数的农民、司机与船工——以他们默默无闻的劳动,为民族化解了危机,为抗战尽到了他们的责任。
卢作孚在工作中,完全置个人安危于不顾。当时,日军依靠空中优势,不断对后方进行空袭。从1938年2月18日起至1943年8月23日,日本对战时中国陪都重庆进行了长达5年半的战略轰炸,轰炸218次,出动9000多架次的飞机,投弹11500枚以上。当空袭警报拉响时,城内居民撤向郊外或防空洞,街头小汽车全部躲避一空,他仍然坚持在办公室不动,直到最后时刻,才到地下室去暂避一时。由于超负荷的工作,1940年底,卢作孚的身体日渐衰弱,出现了脉搏间歇跳动的征兆,但他仍不改起早贪黑的工作习惯。
对于卢作孚不断恶化的身体状况,家人和医生都极为担忧。但是家人的劝告,医生的警告,都挡不住卢作孚狂热的工作劲头。他不断地到各地去指导工作,到轮船上去检查航行情况,关心内迁厂矿的生产状况……没有休息日,也不分昼夜。
1941年夏,卢作孚的建康状况突然恶化,因脉搏间歇跳动导致晕厥。经检查,医生发现他不仅心脏有问题,双肺的肺膜也有破裂,情况很严重,显然是过度劳累和缺乏休息所致,医生建议他务必在家休息。卧床养病的卢作孚,很快又把家中当成了他的办公室,不断把相关人员召到病床前来开会,一刻也不停地处理各种公务。等到病情稍有缓和,他就又进城去办公了。
1941年冬季,卢作孚的病情再次恶化。医生和家人经过商量,决定将卢作孚送到一个合适的地方去疗养。最后由民生公司出面,向金城银行借了歌乐山的一处房子,说服卢作孚到那里去疗养。在医生和家人的坚持下,卢作孚去了歌乐山,被迫同意每天只在病床前召集一次高级人员会议,并且只处理少量的重要文件。
卢作孚不甘心在病床上白白消磨时间,他开始具体地考虑战后的建设和航运发展问题,预感到战后中国的建设必然与欧美经济有很大关联,于是下决心在养病期间全力自学英语。当时,他已经49岁!他叫家人为他买来了中学英语课本和英语语法书,在病床上如饥似渴地读起来。
在歌乐山疗养了一个阶段后,他就坚持要回到下土湾的家中疗养,又开始了繁忙的“病床办公”。如此过了半年,医生宣布卢作孚的身体基本痊愈。他欣喜若狂,立刻重新回到了工作岗位上。
正是基于对国家和民族的深厚感情,卢作孚才能够忘我地工作着。对卢作孚而言,他虽然身处大后方,但是前线隆隆的炮火却仿佛就在身边,令他一刻也不能安歇。前线战士可以抛头颅洒热血,后方的他一样可以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第四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