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阅读页

4

  随后,他又在重庆千厮门外一条趸船上,开办了驾领人员培训班。除了理论学习外,还组织学员从重庆一路下宜昌,考察航道,熟悉水情。待学员结业后,都分配到各轮船公司去工作,加强了民族航运业的技术力量。

  很快,短短半年间卢作孚就让川江航运的局面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这时也到了卢作孚与刘湘约定的半年之期。看到卢作孚在这半年里取得的成就,刘湘一再挽留,想让卢作孚继续管理。但卢作孚坚决不再续任,他很清楚,官场的环境根本就不是他能承受的,他的梦想在民生公司。

  回首短短半年间做出的政绩,卢作孚还是颇感欣慰的,混乱的川江航运,现在总算有了一个顺畅的模样,但他也有深深的遗憾。这半年间,为了整合民族航运业实力,他曾奔走呼吁,力促各华商轮船公司组成一个大公司,以与外轮公司相抗衡。但由于各华商轮船公司均胸无大志,不愿联合,这一宏愿终未实现。

  放眼全国的雄心——出川考察

  到1930年时,卢作孚经营民生公司和改造北碚已有数年,在这几年中他取得的成就是有目共睹的,但他并不满足于已取得的成绩,他还要做得更好。卢作孚很清楚,如果单凭自己的想象,是很难真正成功的,闭门造车绝对是大忌。于是,他想到了要外出考察。他要再次走出去,去当时中国现代化建设最有成就的地方,学习别人的经验,以便更好地经营民生公司,改造北碚。

  1930年初,卢作孚组织了一个7人考察团,决心外出考察,并为北碚的建设进行必要的采购。此次考察的目的地共有三个,分别是华东、华北和东北。

  第一站:上海

  卢作孚组织的考察团于1930年3月初出发,此次出川考察的第一站选择了华东地区。之所以选择这里,主要是因为以上海为核心的华东地区是当时中国经济最为发达的地区。上海及周边地区大小工厂林立,工业发达。同时,当时已有一部分人在华东地区从事乡村改造,这和卢作孚改造北碚不谋而合,学习他们的经验对卢作孚而言很有必要。

  当时,在华东地区也有一个人在进行“实业救国”和“教育救国”的伟大尝试。他就是我国20世纪早期另一位著名的实业家张謇。

  张謇生于1853年,比卢作孚年长了整整40岁。1926年,当卢作孚初创的民生公司刚刚起步时,张謇在这一年逝世了。

  张謇是江苏南通人,考取过清末的状元,日后成为了中国近代知名的实业家、教育家。张謇的状元身份与只是小学毕业的卢作孚截然不同。但令人不可思议的是,尽管卢作孚只是小学毕业,但是和张謇一样,也成为了中国近代伟大的实业家、教育家。

  在实业领域,张謇是中国棉纺织领域早期的开拓者。他创办了我国第一所纺织专业学校,开中国纺织高等教育之先河;首次建立棉纺织原料供应基地,进行棉花改良和推广种植的工作;以家乡为基地,努力进行发展近代纺织工业的实践,为中国民族纺织工业的发展壮大作出了重要贡献。

  在张謇事业的黄金时代,其名下的纺织工业可谓是一枝独秀。

  因张謇是状元出身,他开办的纱厂早期的棉纱产品使用“魁星”商标,下设有“红魁”、“蓝魁”、“绿魁”、“金魁”、“彩魁”等不同产品线。商标的主要部分就是魁星点斗、独占鳌头的形象。张謇的纱厂投产后的第二年,就得纯利5万两,第三年得纯利10万两,到1908年累计纯利达到190多万两。

  随着纱厂经营状况不断好转,初办纱厂时难以集资招股的问题似乎再也不存在了。1901年张謇等人决定再招20万两新股白银,一年之内就成功集到2075万两白银。1904年,张謇决定扩张,筹建分厂。原来闪躲不肯出资的人此时看到有利可图,也自愿入股。就连当初写信指控张謇的浙江候补道朱幼鸿,此时亦入股1万两白银。和一厂筹备时的艰难相比,二厂从筹备到开工仅29个月,很轻松地就筹足了80万两白银股本。随后张謇注册“大生纺织股份有限公司”,张謇的社会威望也与日俱增,成为各派争相延揽的人物。

  “一个人办一县事,要有一省之眼光;办一省事,要有一国之眼光;办一国事,要有世界的眼光。”张謇的理念决定了他事业的规模,当时西方各国忙于第一次世界大战,给中国纺织市场留出了一个巨大空间。这是一个天赐良机,1913年以后,和其他地方的纺织企业一样,“大生”一厂、二厂连年盈利,兴旺一时,仅1919年两厂盈利就高达380多万两白银,创下最高纪录。总计从1914年到1921年的8年间,大生两个厂的利润有1000多万两白银。1920—1921年,上海报纸天天刊登“大生”的股票行情,“大生”股票也成为当时市场上最抢手的股票之一。

  由于张謇纱厂的迅速崛起,就连纱厂所在的小镇唐闸也成为重要的地区。据《南通县图志》记载,1920年,唐闸已有近万户,接近5万人。通扬运河沿岸工厂林立,商业繁荣。有人看到过当年国外发行的世界地图,中国许多大城市都没有标出,却在南通方位赫然印着“唐家闸”三个字。一个弹丸小镇因为一个叫张謇的人,进入了世界的视野。

  此时,“大生”已拥有纱锭137万多枚,进入了自己发展的黄金时代。不过,张謇作为掌舵人即便在盛极之时也不是没有警觉,他曾发出过这样的通告:“营业之道,先求稳固,能稳固,即不致失败,即失败亦有边际,企业者不可不知也。大凡失败必在轰轰烈烈之时;今吾通实业正在此时机。唯望吾实业诸君居安思危,持盈保泰;更须坚定守分,此鄙人所希望于诸君者,在长久之道也。”

  尽管此次卢作孚到华东考察时张謇已经辞世,但是在早期卢作孚历次访沪期间,他有幸见到了张謇。

  1922年,卢作孚在黄炎培等人的安排下在上海做了一番考察,之后前往南通。张謇在南通的建设与发展,给了卢作孚难以磨灭的深刻印象,他得出了结论:要成就一番社会改革事业,就要有很大的规划,要有自己的经济依托,要以生产性的企业作为事业的根本,要训练民众适应一种崭新的“集团生活”。

  当年张謇已是耄耋老人,卢作孚与他见面时,两人有一番很有意思的对话。张謇感叹在中国办实业之难,卢作孚请教其中原因,张謇答曰“人才缺乏,人都没有旧道德”。

  当时初出茅庐的卢作孚对于张謇的话不敢妄加评论。数年后,卢作孚忆及此事,表示不能同意张謇的看法。他说:“旧道德不适用。因为旧道德只是消极地告诉一个人怎样去做一个好人。我们要建立起一个积极的新道德来,指示群体去做好人。”

  此次再次考察华东,卢作孚以全新的姿态来看待这一切。

  到达上海后,卢作孚首先去看望了蔡元培、黄炎培等人。黄炎培见到卢作孚,欣喜万分,特意集了《论语》和《孟子》里的名句,写成一联赠与卢作孚,以示勉励: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君子创业垂统,为可继也。

  随后考察团便匆匆赶往杭州,参观了浙江省昆虫局,又马不停蹄地走了江苏的南通、扬州、镇江、南京、无锡、苏州和昆山等地,参观了各处的学校、工厂、科研机构和农业试验场,而后返回上海,全部行程21天。

  在考察中为了节省时间,他们分成几个组,各走一条路线,竟然在一个星期内参观了50多家工厂。据卢作孚的记载,这一路的艰辛,简直不亚于一场战斗,白天他们来回奔波参观各处的工矿企业、学校等,晚上还要四处走动拜访当地重要人士。鉴于这样的忙碌,考察团的人甚至连睡眠的时间都压缩到了最少,每天只睡三四个小时。

  在华东的参观中,卢作孚得到的启发很多,其中有两点引起他的深思:一是在乡村设厂好处很多,城里地皮贵,在乡村设厂可以大大降低成本。二是他注意到了德国经济在“一战”后的迅速崛起。

  卢作孚注意到,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德国作为战败国,其在海外的利益被战胜国瓜分,一时间中国市场上德国货几乎绝迹。然而,仅仅十余年的光景,德国居然又迅速恢复了实力。以染料为例,他们的产品已遍布全中国,而机器和机电领域,德国也大有取代英国和美国的势头。卢作孚认为,德国之所以能够取得这样的成就,关键在于德国产业的联合,德国国内各个行业联合起来,组成一个强大的统一体,产生规模效益,因而在竞争中才会越战越强。卢作孚说:“而今颜料厂统一了,化学药品厂统一了,钢铁厂统一了,乃至于灯泡厂亦统一了。所以他们对外贸易的力量愈加伟大。”

  卢作孚对德国产品更新换代的迅速,极为叹服。他说:“我们三年前订一只小汽船,买了两部奔驰厂新出的引擎,而今这引擎已经三变样子。”这一点,对他的影响极深。此后,卢作孚对民生公司及其附属企业,都要求采用一流的技术设备,务求高效率。他告诫下属,“不可太贪价钱上的便宜而专用他人废弃不用、效率太低的工具”。

  考察团此行除参观外,也有交流的使命,随团携带了许多动植物标本,与南京的中央研究院、中国科学社、中央大学、金陵大学和江浙的昆虫局进行了交换。考察团还为北碚采购了煤矿、铁路材料设备和意大利种鸡、法国梧桐等,又为筹建中的中国西部科学院采购了仪器、药品。由于在采购中遇到了诸多麻烦,以至于在上海停留了两个半月之久,而后才启程前往东北和华北考察。

  
更多

编辑推荐

1心理学十日读
2清朝皇帝那些事儿
3最后的军礼
4天下兄弟
5烂泥丁香
6水姻缘
7
8炎帝与民族复兴
9一个走出情季的女人
10这一年我们在一起
看过本书的人还看过
  • 绿眼

    作者:张品成  

    文学小说 【已完结】

    为纪念冰心奖创办二十一周年,我们献上这套“冰心奖获奖作家书系”,用以见证冰心奖二十一年来为推动中国儿童文学的发展所做出的努力和贡献。书系遴选了十位获奖作家的优秀儿童文学作品,这些作品语言生动,意...

  • 少年特工

    作者:张品成  

    文学小说 【已完结】

    叫花子蜕变成小红军的故事,展现乡村小子成长为少年特工的历程。读懂那一段历史,才能真正读懂我们这个民族的过去,也才能洞悉我们这个民族的未来。《少年特工》讲述十位智勇双全的少年特工与狡猾阴险的国民党...

  • 角儿

    作者:石钟山  

    文学小说 【已完结】

    石钟山影视原创小说。

  • 男左女右:石钟山机关小说

    作者:石钟山  

    文学小说 【已完结】

    文君和韦晓晴成为情人时,并不知道马萍早已和别的男人好上了。其实马萍和别的男人好上这半年多的时间里,马萍从生理到心理是有一系列变化的,只因文君没有感觉到,如果在平时,文君是能感觉到的,因为文君不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