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军司令谢尔盖耶夫对记者说,预计在1~3个月内便会结束战争。12月4日,俄军已经包围了格罗兹尼,解放格罗兹尼只是时间的问题。12月6日,俄罗斯空军再次盘旋于格罗兹尼的上空,但这一次俄罗斯空军并没有投放炸弹,而是散发了宣传单。传单上说,如果在12月11之前,城内的居民若没有通过“五一村”这条安全通道离开格罗兹尼,就会被当做“恐怖分子”,将在之后予以惩治。
这是普京下的最后通牒,他已经准备好了,只等待发动最后一击的时机。
1999年,对普京而言是特殊的一年,在这一年的最后一天,他由政府总理变为俄罗斯的代总统。当所有人都沉浸在千禧年的喜悦中时,还有更重要的事情等着普京去做。
奋斗在战斗一线的士兵们,还在车臣与敌人僵持,不能回家与家人团聚,这个时候也是士气最为低落的时候。普京知道,如今自己已是代总统,必须要为此做些什么。
2000年1月1日,身在前线的士兵们听到了一条让他们振奋的消息——代总统普京将带着妻子飞赴车臣前西岸慰问所有英勇参战的战士们。
普京结束这次慰问时,俄军攻破了韦杰诺附近的制高点,车臣东南部的战略要地也被俄军占领,这也让车臣非法武装部队的领导人慌乱了阵脚。
2000年年初,正是普京为竞选俄罗斯总统紧张地筹备时期,即便如此,他也没有放松对车臣的军事行动。
1月18日,天微亮,俄军终于发动了最后的攻击。俄军在最后时刻选择三面夹击,在警察以及车臣民兵的协助下,俄军顺利地攻入格罗兹尼市的中心广场。当然,轻松攻进格罗兹尼并不意味着车臣非法武装会放弃最后的抵抗。对地形十分熟悉的车臣叛军在一开始还处于优势地位,他们事先早就已经埋好了地雷,这场决战势必异常惨烈。
在最后的战斗中,车臣的叛军死伤无数,但俄军同样伤亡惨重。俄军少将马洛弗耶夫在这次战斗当中不幸牺牲了。当普京得知这一噩耗后,立即向马洛弗耶夫的家中打了电话以示慰问。
1月19日,俄军再次派出了飞机对格罗兹尼的市中心发起了猛攻,在炮兵的协助攻击下,俄军前进中的阻碍基本扫除,俄军顺势攻入格罗兹尼市中心。非法武装分子愤然反抗,两军展开了殊死搏斗。
1月20日,俄军第三次攻入市中心,但这一次俄军却出现了重大失误。当时冰天雪地,四处白茫茫一片,而俄军却身着绿色军装,在白色雪地中显得格外明显,这无疑成了车臣叛军的醒目目标。这一天,俄军损失惨重。
为了尽快结束战争,普京批准特种部队参与这次战争。2000年1月21日,特种部队赶到了格罗兹尼,马上投入战斗。随着特种部队的加入,俄军的战斗力立即得到提高,而进入了2月份以来,好消息便不断从前线传来,可谓频频报捷。
在2月1日、2月2日的战斗中,车臣前总统杜达耶夫的侄子等4名车臣叛军的“战地司令”被俄军击毙,巴萨耶夫在躲避俄军攻击时,不小心踩到了车臣叛军自己埋的地雷,右脚被炸断,头部及手部都受到了重创。
车臣叛军们接连失去“主心骨”,早就成为一盘散沙,加之俄军乘胜追击,更是溃不成军。2月4日,俄军终于攻占车臣的首府格罗兹尼,该市中心及车臣政府大楼上都插上了俄罗斯国旗。随风飘扬的国旗向世人宣告了这次车臣战争的终结。自此,车臣的叛军们彻底失去了自己的地盘,车臣战事进入清剿阶段。
2001年1月22日,普京命令俄军全面撤出车臣,俄军的工作也从歼灭非法武装更改为反恐怖行动。七八千人的内务部以及15万人组成的第42师编成了一个旅,长期驻守车臣,维护当地的和平。
第二次车臣战争持续了一年多的时间,大量兵力消耗在这次战斗中,尽管俄军付出的代价是惨痛的,但还是完成了自己的预定目标,这才是最重要的。
车臣战争的胜利,无疑让普京成为俄罗斯人民心目中的英雄,他在车臣战争当中所表现的强硬形象,也让俄罗斯人民产生了这样一个想法:普京,将是给俄罗斯带来安定与富强的福星。
车臣人民也十分感谢普京平定了当地的战乱。2014年10月7日,在普京62岁生日当天,车臣首府格罗兹尼的人民组成俄罗斯国旗图案,以此来庆祝这位带给他们安定生活的总统的生日。
普京在车臣战争中的表现可圈可点,从制定的政策到如何安置无辜民众,可谓面面俱到。这样的普京,一如俄罗斯民众所言——他的确是俄罗斯的福星。
又一个“八·一九”?
第二次车臣战争结束之后,俄罗斯政府在车臣首府格罗兹尼的郊区设立了一个叫坎卡拉的军事基地,这里有驻车臣俄罗斯内务部队司令部、驻车臣俄罗斯联邦武装部队司令部、驻车臣俄罗斯联邦特警部队司令部,此处,便是俄军在车臣的指挥中心。
俄军众多主要机构均在坎卡拉军事基地设立,加之坎卡拉还设立在车臣首府格罗兹尼的郊区,处于战争前线,故此对坎卡拉的防卫必定极为严密。
在坎卡拉军事基地中,每一名士兵都是精心挑选的,其能力可媲美特种兵。每名士兵还都配备了最精良的装备,在巡逻时,他们还都会带着一只嗅觉灵敏的军犬,以保证军事基地的安全。除了荷枪实弹的士兵及嗅觉灵敏的军犬之外,最先进的电子侦察装置也是必不可少的。
当然,仅仅这些并不能保证坎卡拉军事基地不被恐怖分子入侵。坎卡拉军事基地的四周是密密麻麻的灌木丛,在这些灌木丛中,俄军早就埋好了数以千计的地雷。这片雷区宽两千米,方圆8公里内都埋有地雷,不仅数量多,种类也不少,饵雷、绊雷、返单兵地雷等一应俱全。布置得如此密集的雷区,就算是老鼠也很难闯进来,更何况是人呢。
密集的雷区成为坎卡拉军事基地的安全屏障,但任何事物都具有两面性,雷区给坎卡拉带来安全保障的同时,一并带来了安全隐患,这也成了“八·一九”事件的导火线。
事件发生在2002年8月19日。那天,天气情况良好,无风,能见度也很高,可就在这样一个适宜飞机起飞降落的情况下,惨剧发生了。下午4点50分,有“巨无霸”之称的米-26直升飞机向坎卡拉军事基地飞来,正当它准备降落时,突然失去了平衡,机身剧烈地晃动了起来,一时间失去了控制。随后,更糟糕的情况发生了。
米-26失去控制之后,竟向军事基地外的雷区倒了下去!当机身触碰到雷区的地雷时,“轰”的一声,紧接着又引爆了其余几颗地雷。
军事基地内的直升机场附近执勤的士兵看到了爆炸的情形,立即拉响了附近的警报,救援队员火速出动,立即向事发现场赶去。
当救援队员赶到米-26坠落的地点时,现场已是一片狼藉,浓烟密布,遍地都是飞机残骸,浓烟的另一边正传来幸存者的呼救声。近在咫尺的同伴身陷困境,而作为同伴的自己却无能为力,这是最令人痛心的。
飞机坠落的地点正好是地雷区,救援队员对于地雷埋设地点根本不清楚,更何况现场散布浓烟,可见度很低,这也加重了救援难度。没有人敢冒然闯进雷区去营救自己的同伴,救援队员们赶到现场却束手无策,一个个满心焦急,有些人甚至都急哭了。
当时,有两个选择摆在救援队员们的面前,一个是选择放弃,不去救雷区里的同伴,但是这样做会让救援队员的良心一辈子都受谴责;另一个选择,是去营救困在雷区里的同伴,可救援队员不知道地雷埋在何处,冒冒失失地闯进去,非但救不了被困者,自己也可能被炸死。
就在救援队员进退两难之际,炸弹专家及军事基地的工兵迅速赶来,他们很快清理出一条安全通道,有了接近伤员的通道,救援队员迅速将埋在飞机残骸中的士兵们救了出来。军事基地内的医生也赶了过来,他们对那些受伤严重的士兵进行了紧急处理,然后迅速将这些伤员送往最近的医院进行救治。
据相关人员统计,当时在米-26直升飞机上共有147名士兵,但最后幸存下来的仅33人,114人在“八·一九”事件中罹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