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把手的底牌
休克疗法
万事开头难,难在毫无经验,毫无条件。没有人指导你,只能摸着石头过河,错误是不可避免的,但抱定希望的人,总能瞥见曙光。比如叶利钦,他以不放弃的信念,摘得了悬崖之花。
叶利钦实现了解体苏联的目标,其本人也大权在握,目标实现确实让他振奋,但他并没有被喜悦冲昏头脑,他明白还有很多事等着他做。首先,整顿苏联遗留下来的崩塌的经济,是他的第一要务。
瘦死的骆驼比马大,苏联当时的经济接近崩溃,但仍为俄罗斯留下了很厚的家底儿。苏联绝大部分遗产都被俄罗斯继承,比如1200亿美元的外债以及1万亿卢布的内债。同时,很多企业也一并纳入俄罗斯,可大部分都处于半死不活的状态,根本不能为国家创造收益,甚至会拖了经济的后腿。
重振经济,成为叶利钦最头疼的问题,也是俄罗斯当时面临的最重要的问题。
20世纪50年代时,苏联实行了一系列改革政策,在叶利钦眼中,这些改革都太过表面,完全没有改变本质,也正是这种不痛不痒的改革,才催逼着苏联走向破灭。叶利钦必然以此为戒,不愿重蹈覆辙,他要进行更全面的改革。
彼时,俄罗斯著名经济学家、政治家叶戈尔·盖达尔,深知叶利钦希望实行深刻变革之心,故此年仅35岁的他制定了一套经济改革方案,当叶利钦看到盖达尔提交上来的方案时,不由得啧啧称赞。很快,盖达尔的这套方案投入使用,这就是著名的“休克疗法”。
由于盖达尔的出色表现,他被破格任命为俄罗斯总理,这对只有35岁的盖达尔来说,简直是天上掉下了一张大馅饼,且不必提防是否是陷阱。
苏联原本一直都是由政府来控制物价水平,盖达尔认为,物价应该放宽要求,这也就体现出了“休克疗法”的与众不同之处。
1992年1月2日,根据“休克疗法”的原则,80%的生产资料价格以及90%的消费品价格,开始由市场自由调控,政府不再干预。这一“疗法”的实施是立竿见影的,在初期的几个月时间里就取得了良好效果。
制定物价的权力被政府放宽,市场的自主调节更方便人民的生活。与以前相比,购买商品更加方便,可选择的商品种类也更繁多,原先要凭票购物,每次买东西都需排起长长的队伍,此时的长龙般队伍消失了。
不过,政府对“疗法”的理解似乎有些偏差,因为其对物价调控放得太宽了,继而完全忽略了市场调节存在盲目性、滞后性以及自发性等弊端。就在民众还在为改革政策所带来的良好转变自喜之时,过多的商品价格被交予市场调控而导致了失控。就这样,实行改革还不到两个月,物价水平就一路狂飙——1992年4月的物价水平是上一年12月的65倍,这令广大俄罗斯人民苦不堪言。
其实,盖达尔在制定“休克疗法”的时候,就已经考虑过物价飞涨的问题。他原计划是通过国营商店来影响物价,希望利用国营商店来抑制物价水平。可现实很骨感,远超出了他的设想。
国营商店的店员们为了能赚取更多的利益,私下里倒卖商品,商品被黑市商人收购,这就使得商店数量大减,而商品量不足,即使国营商店有能力平抑物价,可也是心有余而力不足。盖达尔的本意是希望能够控制物价上涨,但却弄巧成拙。面对一片混乱的俄罗斯市场,他深感歉意。其实,这不应是他的错。
原料、燃料也是俄罗斯放开物价的范围,由于黑心商人的恶意哄抬,原料、燃料的物价水平也已到了令人咋舌的地步。生产成本大大提高了,商品的批发价格相应的也被推至高位。同年6月,工业商品的批发价格已上涨了14倍。如此高昂的价格,让众多买家望而却步,买家购买能力有限,大批的商品无人问津,消费市场一直处于低迷状态。
商品销售不出去,供大于求,商家开始减少商品的生产,抑制供给。市场的供求关系慢慢地进入了一个恶性的循环。
是年,“休克疗法”的第一步宣告失败。
失败乃成功之母,盖达尔不甘于就此偃旗息鼓,他从这次的失败中吸取了教训,很快就有了下一个计划。
“休克疗法”的第一次失败是因为物价开放度过大,于是盖达尔的第二个计划,便是从物价调整方面入手。除了对物价进行改革,还打算从财政、货币两方面实行“双紧政策”。盖达尔原本是希望通过这一次的改革减缓物价上涨的速度,改善市场环境,可事与愿违,他遭遇了人生的滑铁卢,这个计划也以失败告结。
盖达尔第二个计划的失败,也使俄罗斯市场更加混乱。政府控制了贷款,信贷紧缩,这让那些一直处于亏损状态的企业只好向其他企业贷款,但市场的低迷导致他们无力偿还债务,企业间的债务问题日益严重。
资金方面被控制了,商品也大量滞销,企业很难获取利益,为了维持企业的正常运行,只能进一步缩小生产,为求自保,企业也开始大规模裁员。随之而来的是,失业人数急剧上升,社会也越发不安定。为了维持社会和谐,政府只能发放大量救济补贴,这反而使原本经济状况就处于赤字的俄罗斯财政负担更重了。
不肯服输的盖达尔仍不肯作罢,他又实行了第三次计划——大规模实行私有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