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期,由于格力电器的如日中天,格力集团似乎还能忍受格力电器的“不敬”,两者处于相安无事的状态。然而,随着集团内部一系列管理问题的出现,格力集团与格力电器之间的矛盾开始渐渐激化。
2003年5月,格力集团重组成立了格力集团财务有限责任公司,要求旗下子公司出资。当时,格力电器拥有近20亿元的现金,格力集团希望这些现金能通过财务公司来保管。即使不拿出全部的20亿元,但至少也要拿出5亿元。而格力电器认为:由于集团经营状况存在隐患,财务公司就必然存在着相应的风险。同时,按照证监会2001年第72号文件要求,上市公司要保证财务独立,不允许与控制人共用银行账户。因此,朱江洪与董明珠拒绝了集团向财务公司注入资金的要求,集团的愿望没有实现。
格力集团随即翻脸,抓住格力电器两年前被查出的用于支付经销商奖励的账户问题大做文章,指责格力电器涉嫌侵吞国有资产。然而,这件事却以没查出个人问题而告终,这也让集团的老总很是下不来台。
紧接着,格力集团将“格力”品牌租借给中山的两家小家电企业。于是,格力小家电诞生,市场上也就出现了两个“格力”。集团的这一做法遭到了朱江洪和董明珠的强烈反对,一致炮轰集团决策失误。
多年来,格力集团奉行“集团多元化、子公司专业化”的战略思想,逐渐控股或者全资拥有了六十多家子公司,其中,珠海格力小家电有限公司、顺德格力小家电公司和中山格力小家电有限公司,使用的都是“格力”品牌。这三家小家电公司主要生产格力牌电风扇、电暖器、电火锅、电饭煲、电磁炉、饮水机和电水壶等系列产品。
这三家小家电公司生产设备简陋,也没有核心技术,几乎所有的零部件都是外购的,质量很难保证。而格力集团除了每年收取一笔品牌使用费外,在生产、经营、财务等方面均不参与,也缺乏管理。格力电器曾打算收购珠海格力小家电有限公司,派出专人到该公司进行前期审计调查,结果是这家声称赢利的公司,实际上已经亏损了几千万元,格力电器不得不取消收购计划。
三家小家电公司都或明或暗地借用格力空调在消费者心目中的良好形象为其推销产品。在他们的宣传材料上,经常使用“以生产家电而闻名的格力电器,宣布进军厨具市场”和“格力电器进军小家电、厨具市场”等词句,这种“打擦边球”的做法,严重影响了格力空调的专业化形象。
由于格力小家电都使用“格力”品牌,很容易使消费者产生误解。很多消费者都有只认商标、不看生产厂家的习惯,往往会认为这些小家电产品就是格力电器生产的,坏了就找格力电器总部要求解决,或者找在各地的空调销售服务网点要求解决,给格力电器带来了不应有的麻烦和负面影响,严重干扰了格力电器正常的经营秩序,也损害了格力空调的品牌形象和良好声誉。
2003年11月4日这一篇公告以及随后发生的事情,将格力电器与格力集团的矛盾毫无掩饰地暴露在公众与媒体面前。
在格力电器发布声明的第二天,格力小家电拉上了格力集团,一起对格力电器进行反击。格力小家电以格力集团署名的方式,向全国20多家媒体及各地经销商发出了一份《“格力”商标授权使用说明》,指出格力电器以及格力小家电,均为集团授权经营的家电产品专业子公司,授权合法使用“格力”字号和商标。
11月8日,格力电器再次发布公告,称珠海格力集团公司持有本公司股份中的5000万股、近30%的股权,已经被格力集团办理了质押登记,冻结期限直至2010年9月。格力集团一口气质押这么多股份就是为了钱,可它需要钱做什么呢?有一个可能性就是格力集团通过将部分股权质押出去的方式加强对格力电器的控制,因为股权冻结期间不可能进行转手,意味着股权所有人仍为格力集团。格力集团如果将钱做其他用途,肯定会给上市公司的发展造成重大的影响。为此,格力电器声明,虽然格力集团是格力电器的大股东,但格力电器在运作、经营、财务等各领域都是独立的,格力电器要对所有投资者负责。
于是,朱江洪与董明珠联起手来,与格力集团展开了一场旷日持久又惊心动魄的恶战。
这场恶战一步步朝着朱江洪与董明珠所期望的方向发展。2004年9月,格力电器出资1.48亿元,收购了格力集团持有的凌达压缩机、格力小家电、格力电工和新元电子等4家子公司的企业股权。2005年12月21日,格力电器与格力集团签署了商标转让合同书,格力集团做出了无偿将“格力”商标转让给格力电器的承诺。
2006年3月27日,对于朱江洪和董明珠来说,绝对是个值得庆贺的日子。这一天,“格力”商标转让手续全部完成,国家商标总局确认格力集团将“格力”商标转让给上市公司的申请,并正式生效。至此,长达3年的格力电器与格力集团的商标之争,以朱江洪和董明珠的胜利而告终。
清理乱麻,云开日出见彩虹
对于董明珠来说,在为格力征战的历程中,她所担心的主要是外部的市场问题。但是,从2003年到2005年,格力电器的改制风波可能是董明珠进入格力以来所经历的最大的一场风波。这场风波,使得格力的前途一度出现迷惘。同时,也将珠海市政府、外部媒体、外部投资者等诸多方面牵涉其中。
在与格力集团多年的矛盾冲突中,董明珠一直如履薄冰,但她强硬的个性始终都没有改变。她毫不犹豫地说:“我是在不断地斗争。当然,我也不是跟所有的人斗,而是跟我认为不正确的人斗。斗争之中,我总有一种能赢的感觉,因为我是正确的。每次斗争的胜利,都会让我感到兴奋。这些年,我好像一直都在斗争,而且越斗越勇,越斗越能把压力变成动力。”
朱江洪和董明珠都是很有责任感的人,总感觉企业没有道理做不好。在格力电器的改制风波中,朱江洪和董明珠力排万难,理清乱麻,格力因他们而得到了重生。虽然这个企业不是他们自己的,他们也同样是打工的,但他们完全把发展格力作为自己毕生的事业,像对自己的孩子一样地来爱护格力,来培育格力,使格力不断成长。以他们的性格,要么就不做,要做就做好。因为他们清楚国企的复杂性,越是面临复杂的局面,就越不能违规。
2004年以来,格力集团不仅高层人事变动频繁,而且一名副总裁、集团旗下房产公司的总经理、集团旗下凌达压缩机厂的总经理等多人被拘留审查。格力集团多年来从银行贷款十几亿元,又从格力电器得到分红8亿元,完全可以踏踏实实地干出一番事业,可结果恰恰相反。集团陷入窘境不说,高达数亿元的到期贷款压得集团喘不过气来。格力集团最初大举借债进入的房地产、燃料油和压缩机等行业都是利润较高的行业,这些产业布局都没有问题,而且起点很高。但是,为什么这三项主业都会出现亏损呢?
随着格力集团越来越多的高管被抓,集团的黑洞也越曝越大,格力集团已经露出无法阻拦的败象。这时,与格力集团积怨颇深的董明珠强硬地说:“数亿国有资产流失的背后是不是放纵?放纵的背后是不是有什么见不得人的事?”
董明珠一直认为:国企的体制问题实际上还是用人的问题。有人就有一切。优秀的人就会做出优秀的企业,就这么简单。有什么样的思想,就能打造什么样的企业。只要选对了人,体制就不是问题。只要有不影响企业发展的环境,体制就不是问题。有些人认为国企不是自己的企业就不认真做。格力电器如果这样,并任人唯亲,也会搞不好。做国企要顶住压力,还要牺牲和放弃很多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