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雨同舟,精诚合作出奇迹
“没有董明珠就没有格力,没有朱江洪就没有董明珠。”这句在格力内部广为流传的话,基本诠释了朱江洪、董明珠与格力的关系。对此,科龙电器前总裁王国端说:“朱江洪遇到董明珠是朱江洪的福气,董明珠遇到朱江洪是董明珠的运气。”
在中国,一个成功的男企业家,往往需要一个女性事业伙伴来辅佐:比如海尔的杨绵绵之于张瑞敏;华为的孙亚芳之于任正非;娃哈哈的杜建英之于宗庆后;巨人的刘伟之于史玉柱;格力的董明珠之于朱江洪。中国企业领导层的“男女搭配”,是中国区别于西方的独特管理现象,也是中国30年来女性进步最明显的标志之一。
到过董明珠办公室的人,都看到过一面墙上挂着的那幅字,上面写的是:献身企业忘自我,棋行天下女豪杰。这幅字是2005年8月董明珠过生日时,时任格力电器董事长朱江洪送给她的。
1991年,46岁的朱江洪终于大器晚成,站在了历史为他安排的位置上,成为格力空调的掌门人。朱江洪生于1945年11月,是一个地道的珠海人。1970年,朱江洪毕业于华南工学院机械系,随即被分配到广西百色矿山机械厂工作。在那里,他一干就是18年。
朱江洪虽然是个很有才能的人,但做起事来却十分低调。他刚开始接手的是一个叫做海利空调器厂的小企业。当时的海利空调厂完全是个烂摊子,不仅产品销路不畅,产品的质量也存在严重的问题。
搞技术出身又作风严谨的朱江洪接手海利空调后就狠下心来抓科研。不久,海利空调的产品质量就有了脱胎换骨的改变,使海利空调的产品在市场上有了一个崭新的起点。
1991年,董明珠之所以能在安徽的市场上旗开得胜,销售额达到240万元,除了与董明珠的精明能干有直接的关系外,也与格力空调质量的脱胎换骨有关。1992年,董明珠又在安徽市场为格力空调创造了1600万元的销售额。这一销售业绩,一下子震动了格力总部,震动了总经理朱江洪。当时,格力空调在百姓生活相对比较富裕的江苏,销售额仅为300万元。于是,能够洞察秋毫的朱江洪坐不住了。他随即决定,立即亲临华东地区考察空调的销售市场。
朱江洪来到安徽后,很快就发现董明珠是一个难得的销售和管理人才,为此,他从心里感到高兴,甚至连觉都不想睡。他觉得,董明珠的态度与大多数业务员不考虑公司利益、只打自己的小算盘的态度完全不同。董明珠不仅有强烈的责任心,而且还有难得的思想和超乎寻常的悟性。
在陪同朱江洪从合肥赶赴南京的列车上,董明珠详细介绍了自己从事营销工作一年多的一些感悟。她说:“真正好的营销政策不仅是把货卖出去、把钱赚回来,还应努力在厂家和商家之间建立稳固、诚信和互惠互利的合作关系,共同为社会和消费者创造更多的价值。只有厂家与营销商实现多赢,才能确保生意做得长久。如果在合作中不懂得保障他人的利益,最后必然是自己的利益也会遭受更大的损失。”
董明珠的一席话,直接说到了朱江洪的心里。当时,朱江洪正雄心勃勃地想干一番事业。他觉得,随着产品质量的切实提高,公司营销短板问题显得越来越突出。为此,朱江洪格外看重肯于吃苦、精明善谋而又特别卖力的董明珠。也就是从那时起,朱江洪一次次地给董明珠大显身手的机会,而董明珠也会一次次地用超过朱江洪期望的业绩,回报给这位厚道的上司。这样的礼尚往来,的确让人感动。
应该说,朱江洪是一个具有超前意识的电器专家,而更令人敬佩的是,他的身上拥有着大多数中国企业家所少有的襟怀。为了培养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他甘愿把人权和财权统统交给公司的副总,而自己去集中精力抓新产品的开发和新技术的研究,使格力逐渐拥有了电器模具开发和产品更新换代的核心能力。朱江洪全面接手格力电器后,就扎扎实实地带领格力的科技人员,研发了一代又一代新产品,使企业走向了依靠科学技术实现飞跃发展的健康之路。
朱江洪始终坚持不拘一格、任人唯贤的选人用人思想,以培养“忠诚、友善、勤奋、进取”的企业精神为目标,一直秉承“谁有能力就提拔谁,谁是人才就重用谁”的选人用人原则,在公司上下营造了“尊重人才、爱惜人才、重用人才”的浓厚氛围。
朱江洪在华东地区调查时发现,南京虽然是一个富饶之地,市民的消费水平比较高,但格力空调在南京市场上的遭遇却非常难堪。“格力”新品牌已经启动了整整一个夏天,可江苏市场上却丝毫不见“格力”的起色。“格力”牌空调在强势品牌“春兰”“华宝”的市场攻势下,显得毫无竞争之力。就是这些,让踌躇满志的朱江洪大为困惑。
于是,朱江洪果断决定,把南京市场也交到了董明珠的手里,期盼她能在南京这个最为火爆的空调市场上,尽快为格力打开局面。让朱江洪感到欣慰的是,董明珠果然身手不凡。1993年当年,董明珠一下子将格力空调在江苏的销售额提升到3650万元,比1992年增长11倍多,相当于为格力又开辟了11个原江苏的市场。到此,如果再加上格力在安徽市场的销售额,董明珠在1993年一个人的销售额就达到了5000多万元,占格力全公司销售额的17%,创造了六分天下有其一的辉煌业绩。
接下来的1994年,格力在江苏的销售额又出人意料地增长到了1.6亿元,与春兰空调和华宝空调在江苏并称为空调市场的“三强”。这一年,董明珠一个人的销售额就占了格力整个公司销售额的20%。
而就在格力电器呈现迅猛发展态势、渐渐跻身于国内一线品牌的节骨眼儿上,格力电器主管销售的副总,在一家刚刚成立的空调企业的高薪诱惑下,竟然带领格力的8名销售人员和两名财务人员,以集体辞职的方式离开格力,加入那家空调企业。
这起突发事件,让朱江洪惊讶得一时说不出话来。他万万没有想到,他所重用的团队竟然在一瞬间就轰然倒下。此时,朱江洪没有以央求的姿态去挽留那些人。他知道,那些人即使留下了,他们的心也是飘忽不定的。以一种飘忽不定的心态留在格力,就根本无法与格力人成为真正同舟共济的合作伙伴。
当时,恰恰也有人以更优厚的待遇去拉拢董明珠,可董明珠就是不为所动。这个节骨眼儿上,她毅然选择了与格力同甘苦、共患难、谋发展。
朱江洪再次果断决定,把董明珠召回了格力总部。1994年10月,董明珠结束了3年的业务员生涯,开始担任格力电器经营部副部长一职。说是副部长,其实履行的就是部长的责任。这个时候,公司部长的职位一直空缺着。显然,这样的空缺是有目的的,是为董明珠尽快转正而空缺。从此,朱江洪的身边来了一个可以同甘苦、共患难的合作伙伴。
格力员工都知道,朱江洪是一个“一不抓钱,二不抓人”的老总,抓人抓钱的事都交给副总去管,而他自己则一心一意研发新产品。当公司管理层出现重大变故的时候,朱江洪就把扭转公司管理积弊的重担,交给了他早已信任的董明珠。
董明珠是一个干起事来可以玩命的人。为了做好工作,她每天甚至只睡5个小时左右的觉,就是说梦话的时候,她也是念叨着格力。平时,一旦有了什么新的想法,她就会半夜爬起来,把内容记在本子上。有时甚至给同事打电话,及时征求相关意见。格力许多被广为称道的营销绝招都是这么诞生的。
为了不辜负朱江洪对她的信任,董明珠不但严格要求自己,还要严格要求别人。董明珠刚刚上任时,经营部迟到早退、喝茶看报、吃零食聊天的现象非常严重。董明珠知道,这是格力多年遗留的顽疾。董明珠痛下决心从抓内勤入手,经常把员工训得直掉眼泪。
朱江洪虽然不善于处理人情世故,但他却对同事和部下的关心细致入微。对此,董明珠一直备受感动。1994年底,董明珠不小心摔成了肋骨骨折。当时正值年终阶段,公司的工作很紧张。为此,董明珠根本不想住院。朱江洪知道后,亲自跑到经营部,急切地对经营部的员工们说:“你们就是抬也要把董明珠抬到医院去。”当时,每天下班以后,朱江洪都要亲自去医院看望董明珠,而且一坐就是一两个小时,给董明珠以精神上的巨大慰藉。
董明珠上任经营部副部长之初,格力公司的账册上留着5000多万元的应收款,而且,有相当一部分根本无法收回。济南的一家商业企业明明欠款100多万元,可格力电器竟然拿不出任何有效的欠款凭证来,甚至蹊跷到无法查出格力内部是谁的责任。再有,一张产品宣传单的市场价是0.2元,可格力电器付款的价格是0.88元。公司花了450万元在机场租了一个广告牌,方向却背朝着人流。
董明珠了解到这些情况后,心里非常气愤,她下决心彻底根治这样的毒瘤。她随即跑到朱江洪那里,张嘴就要求把公司对外财务的管理权全部交给她。下级向上级伸手要权本是大忌,可朱江洪却恰恰以很认真的态度考虑了董明珠的要求。
朱江洪面对许多指责董明珠的人,耐心地做工作:“现在,公司的经营和收款分为两处,货款进出的财务管理确实存在不少问题。有些经销商没钱却给货,而有些经销商有钱却拿不到货。这样的局面再延续下去,公司就要出大问题。我的意见,先把收款这部分划出来归董明珠管。”很显然,这是一个妥协的方案,但毕竟让董明珠接管了一部分财务权。这一决策,对后来推进公司的整个经营工作,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
在这种情况下,那些感觉董明珠多管闲事、断了自己财路的人,就联合起来要把董明珠轰下台。这个时候,还是朱江洪挺身而出,给董明珠以最坚定的支持。
不久,董明珠就顺理成章地接任了格力电器经营部的部长。接任部长后,她就大刀阔斧地清理欠账,并全面推行了先款后货的销售政策,格力电器从此再也没有出现过一分钱的欠款。
2003年到2005年间,因为格力电器的改制,引发了一系列风波。就是这个时候,朱江洪受到了严重的诽谤,董明珠也受到了来自各方面的压力。格力内部一时严重动荡不安、流言蜚语满天飞。而最终,内心坦然的朱江洪和董明珠,携手渡过了这场格力有史以来最大的难关。
在格力,很难说朱江洪与董明珠是谁成就了谁。如果没有朱江洪的扶持,董明珠就不可能取得如此辉煌的业绩。朱江洪的博大胸怀,让董明珠有了大显身手的机会。无论是早期的“年终返利”和“先付款后发货”,还是后来建立的区域营销网络,如果没有朱江洪的支持,无论董明珠做出怎样的努力,也是不可能实现的。
在谈到与朱江洪的默契程度时,董明珠曾经说:“我希望有一天能超过朱总,我相信他也一定希望我能够超过他。但我还相信,朱总更希望他自己永远站得比我高。格力要发展,离不开我们两个人的精诚合作。说一句稍微出格的话,如果不是我1994年回来帮他整顿经营部,格力不会有今天。从这个意义上讲,朱总是幸运的,如果他不认识我,将会是他人生的一大遗憾。”
董明珠与朱江洪在格力的发展史上共同写下了“朱董配”的精彩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