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此,2013年的前8个月,几乎轮番上演快递融资、PE入股快递的角色,而十场好戏又映射出了什么现象呢?
中国社会正处于经济发展阶段,在快递物流供应市场上往往出现供不应求的现状,这就让资本市场寻到了赚钱的渠道,一些风投公司便纷纷涌到这个市场空缺中来“淘金”。
中国市场拥有8000多家外资、国有、民营企业,这些企业仅在2013年的1—7月间就为规模较大的快递服务市场带来近46亿件业务量,同比增长六成以上,同时带来的还有约750亿元的业务收入,同比增长约四成。如此迅速增长的态势,很容易就吸引了“资本”的眼球,预计除了快递这个劳动、技术密集型行业之外,再不会有别的行业能以60%的业务量增长速度在中国经济市场环境下驰骋了。快递行业正在一步一步向“资本密集”靠拢,这种资本与产业相结合的战略趋势显得势在必行。
虽然,快递市场资本缺口大,但也不是每一个缺口都能被轻易跻身进入的,就算成功注资的PE、VC也要时刻怀有亏空的心理准备。中国快递行业已形成基本稳定的格局,“新人”一般都是携带着巨额“嫁妆”进门的,以后的贫穷富贵也都要共同承担。而且“新人”也只能以注资的形式进入快递市场,换了谁又能一下子拿出几十个亿甚至上百亿来成立新的快递公司呢?就算打下了一下片新的疆土,在品牌建设与网点布局上,想必也是举步维艰的。
如此,一旦资本与快递“结合”了,那么只能一荣俱荣,一损俱损。
快递迫切寻求资本保护,除了缺钱和进一步拓展业务范围及保障基础设施建设之外,更大的因素就是,曾经以电商为主要业务渠道的快递业就要“饿死”了,因为电商都在为自己的发展谋生路——建仓、提供仓储运输增值服务、组建自己的快递运营梯队。而电商的“活路”就是快递的“死路”,所以,快递业也纷纷推出仓储服务。
目前,京东商城、凡客诚品、1号店都拿到了快递牌照,并且大量注资快递物流的建设。仅京东商城一家电商,就预计在5年内投入200亿资金保障其全国性物流系统的建设与使用。伴随着电商向快递市场的大量涌入,国际快递巨头也拥有了“中国牌照”,快递市场再也不是顺丰、EMS和“四通一达”和谐竞争的年代了,面对高手如云的竞争环境,快递公司不能再走“寻常路”,产业与资本相结合的多元化发展就是一个大趋势。
那么,成功引入资本的快递公司,又该如何将产业与资本相结合呢?
EMS曾表示,募集的资金主要用来建设速递物流中心,购买飞机、车辆等运输工具,补充运营资金等短板。顺丰则会将引入的巨额资金继续巩固、拓展其核心资源,并着重用于电商、航空枢纽、信息系统及物流仓储的建设。
对于快递与资本的结合,“局外人”却有着不同的见解。
快递物流资讯网首席咨询顾问徐勇认为:“快递大多数为家族企业发家,一直奉行单一股本,其管理架构也偏向于家族式管理,但这显然不符合现代企业制度规范。因此融资所带来的深层次变化是,借着融资改革快递企业股权和管理制度。”
中国快递协会会长达瓦认为:“快递行业经过多年的发展,供需矛盾和管理质量已经迫切要求企业转型升级。企业需要将投资人与经营者进行分析,组建行业的职业经理人,另外也需要训练有素的工人队伍。此外,快递行业还需要以高新技术武装其网络体系,形成劳动力、技术和资金流三重结合的行业。资本将会助推快递行业走上优质优价的路径,以往拼价格的方式导致利润率过低,企业必须走规模上等级、服务上规范的良性循环之路。因此,在资本的助推下,快递行业的聚合程度会更加紧密,会出现3—4个特大快递企业,7—8家比较大的快递企业,以及各地方有几十家小型快递企业的格局。”
如此看来,产业与资本的“和亲”势在必行,这种结合方式,更会让快递行业造出时势所需的英雄。
引资不为上市,顺丰刮“逆风”
在引资与上市问题上,顺丰一直强调“顺丰引资与上市无关”。一向坚持“不融资、不上市”的王卫已经打破了自己多年来设定的两条“家法”之一,难道就不会再打破第二条吗?而顺丰方面所强调的“此次”融资与上市无关,似乎也在心照不宣地告诉业内外人士,这次融资不上市,并不代表下次融资不上市。
细看与顺丰牵手的那几家“国字号”,其投资的公司多半都上市或者过会了,虽然在他们与顺丰签订的协议中并没有谈及IPO的话题,而股东们也没有直言逼迫顺丰现在就上市,但并不代表在随后的发展和竞争中,“国字号”一直默许顺丰一意孤行的“不上市”行径,毕竟现在说了算的除了王卫,还有4个股东。
无论是哪一个国家的风险投资公司,“国字号”的抑或是民营的,他们都是将自身掌管的资金以有效的方式投入到目标企业中,这些目标企业都具有一定高科技项目或产品,之后风投公司再通过目标企业的上市或者被收购,从中获得资本回报。也就是说,风投公司的目的就是让钱生钱,或者低价买入再高价卖出,以便从中获利。
当然,不赚钱的风投公司也是有的,就像很多新兴高科技企业,虽然其项目或产品得到风投公司的认可,但随着风投公司资金的注入,企业并没有在短期内回报应有的利润,甚至长时间以来也未曾谋利,更不用说上市“赚钱”了。所以,现在的风投公司并不只做单一地“掏钱”这么简单的一件事,他们还要在管理经验、企业运营等诸多方面“监督”所投资的企业。
而顺丰此番引资,无论“醉翁之意”在何处,都值得我们用发展的眼光审时度势地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