顺丰“由外转内”后,要将以前作为“外资”时候所享受的所有优惠,主要是税收方面少缴纳的那部分钱全部补缴回来,这又是不小的数目。除此之外,换了身份的王卫和顺丰,还将面临一些法律上的新约束——顺丰“国际化”的进程怕是徒增更多的荆棘。
王卫和顺丰的“变身”,并不是单一地将国内信件快递业务攥在自己手里不放,更不是王卫“投机行为”的表现。王卫一直低调行事,他将利益化搁浅在行业准则的末位,他认为做企业并不仅仅是为了赚钱。
时至今日,顺丰早已是年营业额超过200多亿的“钱袋子”了,若是王卫真的“投机”,那他为什么不把顺丰卖掉呢?要知道,那些国际快递巨头对顺丰虎视眈眈了好多年。而王卫不仅决然地回绝了他们收购的打算,更是每天十几个小时地工作在顺丰发展的轨迹上,这让他的朋友都觉得,这个“最有钱的工作狂”才是顺丰一线最可爱的人。
诚然,新《邮政法》的实施确实达到了“一箭三雕”的效果,不仅提升了自身服务的竞争力,也限制了外企快递业务在中国的势力范围,同时也“收编”了顺丰。不过,顺丰并没有因为“打击”而一蹶不振,顺丰和王卫一样坚强,一样聪明,不管多么困窘的境遇,都可以抽身而出。即便受了伤,也会尽快恢复,为自己的下一步路铺设更坚实的基石。
顺丰“收钱”为哪般?
2013年8月20日,王卫用25%的股权换来了4个新伙伴,他们分别是:元禾控股、招商局集团、中信资本和古玉资本。有消息调侃说,一直宣称不融资、不上市的顺丰,如今却大手笔出让股权买了4个“干爹”,此“敛财”之举着实让快递行业内的相关人士唏嘘不已。
不管是王卫想通了,还是顺丰真的缺钱了,那个一直让我们叹为观止的王卫,想来一定开始了新的战略布局。
至2013年,顺丰旗下坐拥全国各地5000多个营业网点,150多个一、二级中转场,更为富有的是,其拥有32架全货机和万余台运输车辆,自从顺丰优选正式上线后,顺丰又建立了22个仓库。这么庞大的阵营,每年为王卫创造200亿—300亿元的营业额,而且这个数字还以40%的年增长率直线飙升中。虽然,顺丰刚刚涉足电商还没有开始盈利,在与其他快递公司竞争过程中也耗资巨大,但顺丰底子硬,这些支出还不能挖空顺丰的资本。
所以,顺丰不差钱,而这次融资是战略发展布局中必走的一步。
据悉,顺丰首次融来的将近百亿巨额资本,预计全部用于顺丰核心资源。王卫不仅要巩固顺丰信息系统、中转环节、航空枢纽、电商和仓储设施,更要将众多业务继续拓展。
顺丰作为民营快递行业的“领军人物”,目前正处于不断上升发展阶段,这就必然使之在发展过程所处的环境中投入大量的资本,其内在经营模式也同样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来维持。尤其日渐“升值”的人力成本,毕竟顺丰是行业内有名的“不亏待员工”的企业。同时,不吝啬引进最新、最尖端技术和设备的王卫,在高科技的投入上也是有增无减。在其他快递公司同样大肆扩张的当下,顺丰也在这方面持续跟进着,网络覆盖率的提升空间还很大,意味着资金缺口一样大。
顺丰也许很有钱,但顺丰花钱的速度和数量也是其他民营快递公司所无法比拟的。其实,早些年就有很多PE和VC向顺丰“示好”,但王卫始终不想过那种被股东束缚的生活,更不喜欢被任何资本左右其思想和作为。在谈及到IPO的话题时,王卫曾坦言:“成为上市公司后,你的每一笔投入,都要向股东交代,说服他们这笔投入是有利可图的,是可以在短期内获得利润的,要有业绩出来,这个我恐怕做不到,我真的没有办法保证对未来的战略性投入可以有立竿见影的效果,更不能保证我不会失败,这也违背了我做企业的精神。”
关于融资,顺丰一直强调“有资本找顺丰洽谈”,这就将顺丰融资的概念更加公开化了。从这句话来分析,顺丰显然是“被融资”的,是PE看上了顺丰,主动掏钱与其合作。不管这样的猜测是否有实际意义,但不能不说,顺丰有被青睐的资格。
当然,除了顺丰首次融资之外,快递行业其他公司,也在快递市场激烈竞争的环境下,纷纷寻找得以庇佑的PE和VC,通过他们投入的大量资本,在电商爆发的春天吸取一点点的雨露来扩张网点,进一步抢占市场份额。从快递行业纷纷为了战略布局而募集资金的现实上看,除了快递公司有大量资本需求之外,作为PE方,想必也有其自身不愿表露的姿态吧。
其实,风投资本与快递行业的“联姻”并不是“一见钟情”,它们也是经历了朝夕相处、彼此熟识之后才共同步入“红地毯”的,这种看似机缘巧合还要归功于日益泛滥的电商交易。
随着电商市场在中国的迅速膨胀,快递行业作为最大的受益者,已经渐渐被电商“俘虏”了,以“四通一达”为代表的中低端民营快递市场份额的一大半都是电商的“贡献”。基于此,各快递公司都希望能在不断壮大的电商市场份额中多多敛财,尤其是2009年新《邮政法》的颁布,更加确定了民营快递公司的法律地位。作为中国发展最快的行业之一,快递业的年产值以超过20%的发展速度,为中国经济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然而,众多的快递公司却没有一家是上市企业,直到2009年9月,一直对IPO情有独钟的EMS成立邮政速递有限公司之后,刺激了大量风投资本涌入快递行业,他们纷纷选择有朝一日能为自己“造福”的民营快递公司,而顺丰作为这些企业中的佼佼者,自然成为风投资本最垂涎的“好苗子”。
此时,顺丰一定不会在风口浪尖上再为自己添油加醋,更何况其一向低调行事,于是,王卫便第一时间澄清自己“不募集,不上市”的态度。
2010年,阿里、海航、IDG、联想纷纷表露出对快递企业的“爱意”,更是通过频繁的“交往”希望得以“有情人终成眷属”。3月,阿里参股星晨急便;5月,海航与天天快递喜结连理;次年,复星与韵达又传出佳音。
此番入股快递企业的风投公司,大张旗鼓地“娶”了“媳妇”后并没有获得立竿见影的效益,除了极少数几家快递公司尚且处于微弱的盈利中之外,绝大多数的快递公司还处于水深火热的“自救”状态下。对此,有PE经理表示:“价格谈不拢是最大的阻碍之一。PE看好快递业的成长性,想在早期低价介入,以赚取最大的回报。但像‘四通一达’这类快递企业,是靠加盟模式起家的。PE进入后,必然会要求公司治理规范化,短期内这些出身草莽的公司很难接受。”
虽然,这一“联姻”曾出现一段时间的“被搁浅”,但这样的僵局很快就打破了。在经济迅速发展的市场经济大环境下,没有谁会跟“钱”过不去。只是很多时候,没有做到彼此了解,而一旦大家熟识起来,“合体”便成为心照不宣的方向了。
2013年,新年钟声刚刚敲响,力鼎资本、彭康投资、凤凰资本便以2亿资本“迎娶”金峰快递;5月,红杉参股中通的同时,金石投资在“家长”中信证券的支持下也对中通展开了“追求”;8月,顺丰迎来4个新伙伴的加入……一时之间,民营快递企业又成为风投公司“下聘”的对象,只是这次,风投公司在“老婆人选”上颇下了一番功夫,柿子可以挑软的捏,鸡蛋一定要挑大的捡!
快递行业的竞争本已经十分激烈了,随着风投入股,竞争和风险还是并存的。所以,风投公司更愿意与顺丰、“四通一达”这样的佼佼者“联姻”。作为民营快递公司,之所以愿意套上资本的束缚,最直接的因素就是缺钱,有了资本便可以继续扩展业务,更会提高上市的速度。
据悉,圆通、宅急送、中通、金峰等快递公司对上市运筹帷幄。中通早在2011年就已经在着手准备上市所需要的财务审计资料,以及上市尽职调查工作的开展;宅急送预计2015年之前也会成功上市。
对于快递公司而言,上市还是一块未曾被踏入任何脚步的土地,这块土地像宝藏一样吸引着众多快递公司,铸就他们的“淘金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