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做了高性能、高品质的硬件。小米采用全世界最贵、速度最快的CPU,用了最贵的生产线和最贵的屏幕。以前国产手机都是以便宜著称,用比较便宜的材料、比较便宜的硬件供应商,做比较廉价的产品。小米是第一家旗帜鲜明地做最好产品的公司。
小米为什么一上来就定位成高性能、高性价比?其实,这也是雷军从PC市场得出的经验。PC最后胜出的原因只有两条:高性能、高性价比。这个产业刚转型的时候,品牌、广告可能有很大的价值,但是等这个产业一步一步稳定以后就是这两条,这是雷军从PC工业得到的经验。
雷军说:“这个思路一开始就很清楚,一开始的思路我们就是把未来的智能手机当电脑来做,小米手机的硬件可以装不同的操作系统,小米的系统能刷在所有安卓手机上,这不就是PC工业已经很清晰的软硬件分离吗?所以我们第一件事情是一上来就做了软硬件分离。”
就硬件制造而言的话,雷军认为够用、适用是永远不行的。也许有人会说,小米这个性能过剩,我这个用不着,跑那么快有什么用呢?跑分有啥用呢?两年前的性能过剩,在两年后的今天可能刚刚够用。就是在别人的高端手机只有512兆内存的时候,小米率先一上来就是1G内存,在别人1G内存的时候小米则采用2G内存。而这些,既借鉴了PC的经验,同时,也超出消费者对于硬件功能的预期。
硬件跟软件是要分离的,硬件工业未来会变成一个微利的工业,就和PC一样。所以,产品高性能、高性价比能长期胜出。
几乎在关乎口碑的一切方面,雷军都做了精心的准备。也正因为如此,雷军站在山顶踢出的小米这块“石头”,才越来越快的滚动了起来。
最好的营销,就是做好产品,做好服务
雷军一直认为:最好的产品就是营销,最好的服务就是营销。
雷军创办小米有几点经验。第一,要下功夫把产品做好,用完美主义的精神把产品做好。第二,要相信用户,相信用户口碑。一个超级忠诚的用户,能带来非常多的用户。第三,把用户当人看,不要把用户当作数字看。因为每个人自己都是用户,把人们想的单纯一点后,你会发现,事情其实就是那么简单。只要下功夫了,能做好,用户是买账的。
所以,小米做的其实是“熟人”生意。小米做好产品,一笔隐形激励是粉丝带来的尊荣感,这也是小米粉丝文化产生的独特化学作用。当初小米手机刚出来的时候,小米员工到餐厅去吃饭,别人一看到小米手机就说:你从哪里弄到这个手机?我们为什么老是弄不到?有时餐厅的服务员甚至老板都要冲出来说给我搞一个吧,我这顿饭就给你免单或者以后你们过来就可以打折。还有这样一个故事,有一次,代工厂商英华达的管理层跟小米合伙人说,我们所有的工人有一个要求是不是能够满足一下?所有的工人都希望能够买到一台小米手机。这些天天在做手机的人怎么会大规模买小米手机?小米方面的工作人员就问为什么。工人的理由是,自从我做了小米手机以后,我觉得我是重要的,因为不管是七大姑八大姨都会打电话过来:听说你在做小米手机,能不能给我搞一台。这种感觉是很爽的。
雷军做传统软件业的时候很关心销量,做手机的时候雷军不这么想了,他觉得质量和口碑是第一位的。要是产品不稳定,那会是场灾难。不要说维护用户的口碑,光退换货就整惨了。所以在初期的时候,雷军觉得小米第一步是建立自己的高性价比和高性能的形象,第二个在用户口碑上建立用户的忠诚度,用户忠诚度越高,宽容度也越高。至于小米销售多少,雷军并不是很担心,雷军关心的是买小米手机的前1000个,前1万个用户,他们是不是满意,因为他们满意了,销量就会大,他们不满意,再大量也卖不出去。雷军说:“当真的去了解一个用户的时候,你会发现,那个数字跟数字不一样,一个高度满意的用户,能带来十个用户,一个无比忠诚的用户,最少能给你带来一百个用户。”
当然,用户满意的前提首先是产品质量。对于把小米手机的产品做好,雷军很有信心。雷军觉得其实这一轮的智能硬件的核心思想是电脑化,智能手机越做越像电脑。雷军也一直就把智能手机当电脑来做,当雷军做智能电视的时候,也是把智能电视当电脑来做。在雷军看来,手机未来整个发展路径就是两条,第一条电脑化,第二条可连接,还有一个趋势就是这些硬件会越做越高品质。所以,全社会不缺少商品,但是缺少好产品。缺少又好又便宜的产品。所以,小米的目标是做又好又便宜的产品,并且沿着三个方向走,就是电脑和可连接,还有高品质。
雷军对小米质量自信的另一个主要原因就是,他们不追求利润。关于这个,黎万强用小米的生意模式来回答:“小米追求的不是利润,小米是互联网的经济模式,一定是微利的,规模大的,并且是可持续的。”除了手机,小米配件也开始发力。继小米盒子、蓝牙音箱之后,他们又推出其自有品牌小米活塞耳机。除了这些,小米还有多款硬件产品在研发当中,很快也会有所发布。“从长远看,小米赚钱不靠手机,而是靠增值业务。”黎万强所指的增值业务有两方面:一是配套的硬件;二是软件及云端的内容、服务。
2012年,小米全年收入126亿元,其中有6亿元来自于配件产品,软件、服务的收入还没有起来,所以增值业务占到总收入的5%左右。黎万强预计:“依目前的增长看,软件单月很快就会达到2000万元的收入。”这样算下来,增值业务会占小米总收入的6%左右。
性能强悍却价格实惠,这是小米手机深得广大网友追捧的重要原因。对于低廉的定价,雷军表示,小米手机这是实实在在的成本定价,这种定价原则极具吸引力。
除了用接近成本的价格作为最终的售价外,雷军还表示小米和一般的商业公司不一样。其他商业公司的员工为了完成老板定下的如今年100亿元、明年300亿元的要求而非常痛苦,小米则会每一个月或两个月就有动态的销售指标,让员工更容易去达成。
有人说,小米的胜利首先是一个品类的胜利,就是开创一个新的品类——互联网手机。虽然好多人在追随,可能好多人其实并没有理解这个品类的真正意义。
以手机起家的小米,收入结构开始调整,向一个更加地道的互联网公司演进。
但在这种演进过程中,雷军又通过对公司考评标准等方面的调整,让整个小米公司更多的关注服务。
雷军说:“互联网公司就是量化管理和数字管理,量化管理后就出现了问题:我们只关心日活跃度和月活跃度,只关心GDP的增长,不关心人。用户一安装你的应用,就让它每天自动唤醒,每天背后启动,这都是为了干什么?为了日活跃度,因为投资人都看重日活跃度。但假设用户是你的朋友或者活生生的人,你能忍痛那个手机半天就没电了吗?”
雷军觉得这种KPI(企业关键绩效指标)是有问题的。小米没有KPI,雷军说一定要放弃KPI,一有KPI,小米也变成偷偷自启动,偷偷唤醒,偷偷联网,不是小米有多高尚,是因为雷军想明白一条,小米是不是真正把用户当朋友,这是雷军在努力的方向和自己办小米的一点体验。
现在,雷军最关心的问题有三个:第一,产品是否做好;第二,用户是否满意;第三,在做产品的过程中简化库存的压力。所以他订货一直相对保守,不追求市场份额、不追求卖了多少台,更不追求营业额和利润。他追求的是用户满意度,雷军在公司讲得最多的话是,我们真的要向美国的服务业学习——你服务好了,就有人给20%的小费,如果服务不好,别人就不会给小费。
雷军说:“很多人认为,一个产品若想被用户所认可,得到口碑相传,就得多露面、广宣传。但我认为,最好的营销,就是做好产品,做好服务。在今天浮躁的移动互联网世界里,你可以静悄悄地进去,做出超出用户口碑的东西。”
有人说,未来主宰世界的是操作系统,设备会越来越不值钱。不过,雷军把问题想得更透彻,他说,做操作系统不难,难的是建立操作系统上的生态系统。显然,以小米手机为中心的健康的生态系统,已经在雷军那里初具规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