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军不仅对别人的失败宽容,也宽容自己的失败。决定做小米的时候,雷军知道可能会死,而且会死得很惨,但雷军决定还是给自己一个“输”的机会。
后来,雷军回忆起当时的境况时说:“我能不能做手机的互联网品牌,通过互联网做一款手机?举一个简单的例子:我能不能做一款全互联网销售的手机?可能大家觉得这个事情不复杂。大家知道,我开始做的时候,无数人给我泼冷水,那时正好是谷歌做Nexus One在网上失败的时候,大家觉得没戏。我想谷歌做Nexus One不成功,不表示我们在互联网做小米不成功,所以我觉得真正的创新需要我们,需要我们有承受失败的勇气,需要我们有乐观主义精神,这样我们才有创新成功的机会。”
敢输的人才会赢,不敢输的人注定没有赢的机会,不宽容输的社会很难创新。雷军指出,现在中国社会都在谈创新,创新就是做别人没有做过的事,相信每个人都愿意创新,但为何整个社会创新不足呢?对此,雷军给出答案,创新是一件很有风险的事情,绝大部分的创新都会是失败,对每一个创新者来说,最大考验是有没有承受失败的勇气。
对于大公司来说,大家都在求稳、求顺利完成KPI(企业关键绩效指标),大家都倾向于选择保守的方案,不喜欢做高风险的事情,所以创新在大公司里面十分稀缺。小公司没有资金、缺乏资源,如果想要生存就必须创新,但是大多数创新又会失败,所以小公司需要有容忍失败的环境存在。
“我们一直都提倡成功,但是更重要的是要能够包容失败。”作为天使投资人,雷军一直在鼓励那些创业者大胆行动,大胆创新。他不怕他们会失败,而是害怕他们因为怕失败而不敢行动。雷军认为,失败了不要紧,还可以从头再来,如果连续干了好几回,都不成功,那只能说明不适合创业,那也没有办法。雷军投资的是人,他不在乎做的项目是什么,他认为在中国,在今天的中国的创业市场上,缺的是执行力不是主意,说主意他一拍脑袋就是一万个,最最关键的是有了这个主意你可不可以执行出来,或者说即便是失败也敢执行出来。
雷军呼吁整个社会宽容对待失败者,并为失败者鼓掌。他指出,宽容失败就是整个社会对创新的一个重大贡献。如果整个社会很鄙视失败者,有谁去创新?这个社会不能只给成功者鼓掌,因为成功者不见得是创新者,成功不一定靠创新。
雷军认为,对每一个创新者来说,最大的考验是有没有承受失败的勇气。对整个社会来说,能不能够宽容地对待那些失败者,为那些失败者鼓掌,这是整个社会对创新的贡献。如果整个社会很鄙视那些失败者的话,还有谁去创新呢?
而一旦社会上真正有了创新之后,大家要以更宽容的目光去看待,而不是去苛责。
现在小米手机已经上市了,很多用户开始使用,有人告诉雷军小米也没啥创新嘛,雷军觉得很无奈。可能很多人对创新的理解都是要颠覆、要石破天惊,但事实上雷军在规划小米手机的时候,已经融合了很多创新点在里面。
第一个创新,是在互联网上塑造一款手机品牌,完全通过线上渠道销售小米手机。之前谷歌也尝试过这种方式,但是失败了,大家都认为小米也不可能成功,但是目前小米销售情况很不错。而且应该看到,纯粹通过在线渠道来做,确实存在难度,这包括用户不能拿到真机体验、尝试就要下单购买,这需要提前让用户全方位了解产品,同时让他们信任小米。
第二个创新,是小米手机不靠硬件挣钱。在同档次的手机里小米手机很便宜,但是之后小米会通过互联网服务来赚钱。
第三个创新,是小米手机的操作系统可以快速、持续升级。因为雷军认为,手机可以替代PC成为大众最常用的终端,这样看来操作系统需要不断升级。截至目前,小米的MIUI已经发布了超过40个版本,通过不断的升级来满足用户需求。
综上所述,小米的创新不是一鸣惊人,而是通过一步步的变化来实现。小米手机给整个手机工业带来的影响,也是从小的想法和细节来切入的。
给自己一个“输”的机会,让小米终于放开手脚,大胆创新。
给创业者一个“输”的机会,让雷军在天使投资领域做得风生水起。
因为给了“输”的机会,让雷军终于“赢”了。
轻松一点成功,别那么累
雷军曾经一直思考过一个问题,就是怎么能够轻松一点成功。雷军认为,如果一个人觉得自己的生意做得特别累,可能多多少少有点问题。雷军投过一些小公司,最怕的情况不是公司没钱快关门,而是不死不活的公司。他最怕的就是只挣个几百万利润,浪费时间。他认为一个优秀的创业者,首先要有办一流的、伟大企业的雄心壮志。
曾经的中关村劳模,能有这样的想法,也是逼不得已。
1998年,求伯君推荐雷军出任金山CEO。雷军说,从那时起就感受到了巨大压力。他开始拼命工作,并发誓要成为中关村最好的CEO。
在雷军带领下的金山,所有的人都被一种激情感染着,金山所在柏彦大厦20层深夜的灯光成为北四环夜晚一道不灭的风景。1996年,在微软Office和盗版的双重挤压下,WPS遭遇困境,整个公司前途堪忧。雷军得出了要生存就必须转型,要发起“游击战”、“阵地战”、“以战养战”的策略。此后多年,雷军一直带领金山在不断的转战中寻找着公司发展壮大的途径。
在中关村、在中国IT业,做一家小富即安的公司显然不是雷军的目标。曾经一无所有躺在地板上梦想着要做世界一流企业的雷军,在担任金山CEO之后,更是一直在寻找把金山打造成一家国际企业的方法。
雷军接受的教育让他笃信:不怕苦,不怕累,人定胜天。
雷军一直活在他这一代人的宿命里,他一直接受这样一套规范:从好学生到好员工,从好员工到好领导。他从未对这套规划和体系产生过任何怀疑。在他的带领下,金山软件、金山游戏、金山的电子商务,都做到细分领域前几名,但是,金山依然成不了一流公司,甚至连IPO(首次公开募股)都要苦战若干年。
但现实总是很残酷,“中关村也许太拥挤了。”雷军说。为了摆脱这种拥挤带来的恶性竞争,发掘更大的市场,从1998年起,雷军走访了20多个国家,一些产品也小规模输送到海外市场进行试点。直到2005年,雷军觉得时机成熟,开始把国际化真正作为金山与“技术立业”同等重要的战略来实施。雷军为金山制定的国际化拓展方案:以日本为试点、东南亚全面铺开、挺进英文市场、最后进军欧美。
雷军做得很努力,但也很累。从1998年联想注资,雷军担任金山CEO起,就背上了一个必须完成的任务——日后被老金山人称之为“不可能完成的任务”的重担——上市。这个过程持续了8年。2007年10月9日,金山在香港主板成功上市。当胜利的欢呼涌来,雷军内心的起伏却被悄悄掩盖。他终于察觉出了自己的疲惫。上市之后,董事会给雷军放了4个星期的长假。这在之前16年中绝无仅有。
4个星期之后,雷军再回金山。“但是我仍然感觉身心疲惫,这种状态下,我怕辜负了刚刚取得重大进展的金山。”除了身体状况之外,雷军说服董事会的另一个理由是:“我是创业时期的CEO,现在金山上市了,变成一家公众公司,是守业和继续壮大时期,这个时期对CEO的要求和创业时期并不一样。”为了寻找更适合的CEO,为了让金山继续他的光荣和梦想,雷军牵头成立了委员会,开始挑选继任者。
当时的雷军,已然知道金山和自己都已经偏离了应该的发展方向。他眼中的金山应该是这样的:不再没完没了地卖盒子软件、不再没完没了地推出新的产品包,而是把营销、研发都植根在互联网上,充分把握互联网的口碑效应和人际传播,用高品质的软件产品以及便捷、完善的服务来支撑公司业务发展。
其实,雷军对自己方向的怀疑早就开始了。他先是对他早年所接受的教育产生了质疑。那是雷军第一次去香港,他发现凌晨3点街头很安全,并非传说中的黑道横行,他第一次崩溃。
此后,他去美国待了几个月,发现外国跟自己的想象和别人口中的传说的确不一样,他又崩溃了。曾经支撑雷军人生价值的基础开始瓦解了。“你叫我说什么好呢?我们整整一代人,都挺可悲的。”
这种怀疑到后来,就衍变成了对金山的商业道路和价值体系的质疑。“其实在金山后期我就觉得不对了,当你坚信自己很强大的时候,像坦克车一样,逢山开路,过河架桥,披荆斩棘。但是当你杀下来以后,遍体鳞伤,累得要死,你在想,别人成功咋就那么容易?”
反思很快就有了结果,雷军说自己曾经是“不怕苦,不怕累,人定胜天”,但现在他决心要换一种活法,“我们找对了一个风口,连猪都能飞起来的风口。能引起这么大的关注,有这么多人知道,就是形势比人强”。
所以,对于IT界的劳模这个称谓,雷军如此回答:“现在大家把我誉为IT界的劳模,我说什么是劳模?就是无能,有本事就不用做劳模了。”雷军考虑了两三年的时间,在2006年他想明白了很重要的两点:第一点,成功靠勤奋是远远不够的,最最重要的是找到一个大的市场,顺势而为。换句比较通俗的语言来表达,就是找一个最肥的市场,然后等待台风,也就是雷军经常讲的“台风口”。雷军觉得成功,尤其是大成,跟这个是高度相关的。所以,他觉得有时候不要羡慕那些成功者,其实他们不过就是运气好,碰到了一次“台风口”而已。有了“台风口”以后才会靠本事,看怎么能飞着不掉下来,那是本事。但是,要想飞起来最重要是“台风口”,没有台风的时候,无论怎么努力,都飞不起来。
为了轻松一点成功,雷军努力寻找着下一个风口。小米,就是雷军选择的这样一个风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