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小米公司,有这种不服气的,不仅仅是雷军一人。在加入小米之前,雷军、刘德、周光平等人,多少都有点壮志未酬的不甘和遗憾。
来小米之前,刘德有一个光鲜的简历,他在大学教过书,创业做过设计公司,设计的作品多次在国内外获奖。
不过,刘德也很遗憾,他有时会跟家人讲:“这个时代,站在风口浪尖上的是互联网公司,我们这些做工业设计的,没能和互联网搭上关系,着实是个遗憾。”
2010年秋天,37岁的他见到雷军,对方告诉他,要做一家移动互联网公司,主要产品将包括互联网手机。这个事儿足够大,刘德动心了。
周光平的故事也差不多,当时已经年过半百,在摩托罗拉工作将近15年。但是,随着苹果公司的崛起,以摩托罗拉和诺基亚为代表的传统手机厂商颓势明显,周光平非常失落,他离开摩托罗拉去戴尔了,后来辗转来到了小米。最终,他们都赶上了小米这场盛宴。
任何时候,都不要因为错过、错了而放弃。错过了不可惜,真正可惜的是因为错过了而放弃了追赶的努力。
错过对人生最大伤害在于让人永远失去了起点。一个人一生当中会有无数次错过,并且每次错过都是有理由的。或许有些理由是客观的环境决定的无奈,但更多的是自身的主观上努力不够而导致的错过。所以,很多人都在为曾经错过的人、错过的事而惋惜,甚至痛哭流涕,但错过也是一种习惯。
当只有过去或未来还有点美好,那么现在就只能被错过。错过是一种命运,决定这种命运的是人的个性。当然决定个性的,就是那些习惯。
人一生当中,不可能不错过,错过与错过本身并没有什么大的差别,关键在于对待错过的态度有天壤之别。有些人用错过来否定现在,有些人因为错过而珍惜现在。
在经历过错误和错过之后,雷军体验过绝望和迷茫,现在,借助小米公司,他终于坐到了互联网第一排的位置上。作为互联网行业的“老革命”,与百度的李彦宏和腾讯的马化腾相比,这多少显得有点大器晚成。
如今的小米,已经出现一个大公司的雏形。
雷军和他的高管们都相信,小米公司还处于起点。“现在小米只展开了它框架的十分之一,除了速度超过预期,至于规模、节奏、发展模式等,都没超出雷总最初的设想。”小米公司联合创始人、副总裁刘德说。如此宏大的开篇,可见雷军确实是在干一件“不让自己遗憾”的事。
雷军曾下了个结论,小米不可能再失败了。刘德也有同感,他打了比方:“小米公司就像个飞机,起飞的时候比较颠簸,但是现在飞得越来越高,到了平流层了,稳多了。”如今的雷军正站在时代的风口浪尖上,显然是憋着一口气,但这口气不只是运气,更是不服气。接受过雷军投资的创业者唐光宇说:“只有了解了雷军在金山公司的艰难经历,才能真正了解雷军。”
“没想过干不成。”刘德说,“我们有这么大的决心,这么强的团队,如果我们干不成,就相当于做了一个实验,告诉后来者,这条路走不通。”
只要肯努力,什么时候都不算晚。人生本来在同一起跑线上,有的人开始跑,自己没有行动,现在别人跑在前面了,这时,自己不是奋力追赶,而是自暴自弃,放弃了奔跑。其实,成功本来没有先后,只要开始跑,到处都是起跑线。
很少有事情真的是来不及,很多事情是因为不愿意。
最可惜的是今天放弃了努力,最值得谴责的是现在还不努力,而不是昨天没有努力。
人,不要因为能做而没做而让自己遗憾。
给创业者一个“输”的机会
雷军认为,创业者百分之八九十以上都会输,他们一定会输一场,只有在第二场才可能找到感觉。因为他在第一场会觉得,我有足够的资源,我是战神。结果死得一塌糊涂才找到自我,很少有人一上来就抓住机会成功。
周鸿祎曾经说过,每天早上太阳升起到晚上太阳落下,中关村就有十家企业诞生;每天早上太阳升起到晚上太阳落下,中关村就有九家公司关门。所以,创业失败是必然,成功是偶然。理解和支持创业失败者,才有最好的创业氛围。
其实失败对每一个人都是很大的创伤。人们总是爱讲谁谁谁失败了,怎么怎么样。其实这也是一种伤害。所以,雷军呼吁大家要有一颗对失败包容和理解的心。只有如此,才会有更多的人创业,也才会有更多的人创新。
雷军原来是个棱角分明的人,但是经过二十多年商业训练,现在看起来比较圆滑了。其实骨子里还是一个完美主义者,永不妥协。否则40多岁了绝对不会再折腾,再创办一家什么企业。
雷军对别人的失败是宽容的。作为企业家和投资人,雷军两个角色是一个整体。在雷军看来,先做企业家,然后去做投资,最大的好处就是可以向创业者学习很多东西。他跟最前沿的创业者交流,更重要的是鼓励那些失败者,当他们输掉了一百万元的时候,会跟他们说:“兄弟,没关系,那一百万元我们多得是。”然后说,“兄弟,要不先去度个假,回来再想一想,咱们还能不能再干?”
雷军认为,对整个社会来说,最需要的是能够宽容对待失败者。因为社会给失败的创业者不够宽容。